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进路研究

2022-11-30 11:23寇荷超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关键词:建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

耿 泽 寇荷超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建党精神的概念,并科学地阐明了建党精神的内涵。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起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是一代代共产党人赓续初心、追求理想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建党精神有着重大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是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新时代如何精准地把握建党精神的理想信念意蕴,寻找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一、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源于革命先驱的建党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创立这一实践活动在精神层面的表达,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追寻真理、坚守理想,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求是的精神特质。追寻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理想则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为人类找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共产党人只有通过斗争消灭资产阶级,通过为人民谋福利的现实运动逐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放自身。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实践最终选择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毅然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立为自身的奋斗目标。1920年《中国共产党宣言》规定,“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1]。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执着追寻,是中国共产党历尽沧桑而初心依旧、饱经忧患而本色依然的动力支撑。新时代是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绝佳时期,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考验越大,我们必须继续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为实现复兴梦想积蓄磅礴的精神力量。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优势。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高度的使命自觉,对于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能够自觉认定、主动担当。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目的是以无产阶级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统治,逐步实现共产主义。据此可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新社会,为实现人类解放提供现实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的伟大使命。

中国共产党有着高度的使命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光荣使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用他的铁肩担当了人类的公平正义,用他的妙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先后发表了《Bolshevism 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点燃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星星之火,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燎原之势打牢了根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2]李大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要夺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李大钊在送别陈独秀去上海时与其相约建党,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于同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正是由于共产党人始终践行初心,担当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才使得中国的命运得以根本扭转,接连夺取中国圆梦之路的新胜利。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强的革命意志。不怕牺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危险和考验毫无畏惧、敢于牺牲的大无畏气概。英勇斗争精神,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善于斗争,勇于夺取胜利的昂扬姿态。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不得不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他指出:“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3]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无产阶级政党敢于斗争的精神基因,与一切阻挠我们前进的因素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做斗争,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经济困难的现状做斗争,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时期与传统观念做斗争,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诸如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战等一系列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梦想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我们将会遇到很多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继续弘扬伟大斗争精神。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一方面,对党忠诚就是指要忠诚于党的组织以及党的信仰和事业。对党的组织忠诚就是要将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组织的利益,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盟员必须“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以及“保守同盟的一切机密”[4]。此外,对党忠诚还体现为忠诚于党的信仰和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终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创立遵循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文规定,党员必须忠实。对党忠诚是加强党的向心力、战斗力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不负人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将“为了人民”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价值依归,全心全意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愁急难盼的事情,绝不辜负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回顾百年历史,一代代共产党人奋勇拼搏,他们以行动践行了对党的赤诚之心,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爱护之情,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超越时空的界限,将永远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前行的精神动力。

二、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呈现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求索真理、追寻理想的初心再现,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滋养,是帮助大学生摒弃错误观念、坚守科学理想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意志薄弱问题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成有着独特的规律,其中理想信念意志是大学生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志是大学生行为的“调节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理想信念坚定者在面对困顿逆境时会依然坚持本心迎难而上,而理想信念一旦松懈,就会造成思想“总开关”的松动,继而导致信念意识的迷茫。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科学认知和深厚情感,而且更应该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5]。由于大学生群体中仍然有“意志薄弱者”,他们在坚持理想的过程中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动摇自身的理想信念,因此,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心不改、志不移,执着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新时代大学生应以先辈为榜样,学习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崇高品质,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意志之城。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化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知行矛盾

只有信仰坚定、能担大任的青年,才能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赢得希望。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不仅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素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兴梦想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社会的发展将会面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应主动担当,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5]的情怀,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能量。当下,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得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有了科学的认知,减少了与理想信念知行不一的行为。勇于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精神风范,早在建党之时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使中国发生了从一百年前衰败凋零的景象到今天处处呈现欣欣向荣气象的历史巨变。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先锋力量,要将民族复兴之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磨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扭转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解决理想信念有无的问题,而且还要看其理想信念是否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是否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相契合,这是检验大学生理想信念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理想信念是否科学关涉理想信念的性质问题。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科学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很容易受到外界错误思潮的干扰而形成错误认识,使得理想信念偏离社会发展要求,呈现功利化倾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生死、忘我奉献的高尚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就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抗震救灾,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人从未退缩,而是凭借无穷的智慧、无尽的力量,以不畏生死、忘我奉献的精神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胜利。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破立并举的原则,既要扶植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要勇于抵制错误思潮的干扰,要明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青年大学生要学习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默默奉献、无私忘我的精神,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为重,舍小利重大义,自觉将党和国家的伟大建设事业作为个人发展的价值诉求的依归。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改善大学生疏离社会理想的状况

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论题,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人民置于历史创造者的至高地位。马克思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并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毕生的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思想刻入骨髓,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了党的宗旨、路线。“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7]无论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还是亲民爱民的焦裕禄,抑或是心中有民的谷文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根植于人民,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是种子与土地的关系,共产党人必须要根植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人,它生于民、兴于民。当前,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在确立理想信念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发展的理想之上。事实上,社会的发展与每个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理想与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为之努力奋斗,同时社会理想也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也是每个大学生实现青春价值的逐梦追求。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要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前提,将个人的理想追求积极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建设实践中。

三、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进路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宣传、网络媒体影响等各个层面探索融入路径,将建党精神全方位、多渠道渗透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恪守育人之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从提高教师素质和整合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推动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

首先,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承担着传播知识、立德树人的育人重任,其本身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关乎建党精神能否真正被大学生理解、认同及接受。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就学深悟透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然后才能以严密的思维逻辑向大学生清晰明了地阐释建党精神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只有掌握建党精神的实质,明晰建党精神形成的来龙去脉,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解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误区,使学生认可建党精神,并自觉弘扬和践行建党精神。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系统地钻研建党精神的现实表现,更要努力探究其精神背后的核心要义,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提高关于建党精神的理论素养。

其次,要将建党精神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学情为参考,并根据课程的特征整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融入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的教学内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把用生命捍卫真理的夏明翰,以及坚信共产主义是宇宙之真理的方志敏等早期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的事例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见贤思齐,逐步形成学习优秀共产党人,捍卫理想信念的精神诉求。

(二)融入社会实践,提升育人之效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实践对于人的思想升华、能力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改造人的实践活动,理应立足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育人之效。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还处于“知而不行”的状态,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高校应将建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建党精神所具备真理性和价值性,以激励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建党精神。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建党时期的红色革命遗址。依托建党时期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重温建党的光辉历史,感悟早期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彰显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旧址,以及南湖红船等实践活动,在参观革命遗址、弘扬革命精神的过程中,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对党的信赖和崇敬,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想信念。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建党精神。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者基于道义和责任无偿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体现了志愿者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大学生践行建党精神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连接起来的桥梁,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将建党精神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亲身感受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引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建党精神的育人功效。

(三)融入校园文化,营造育人之境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它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思维方式。推进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需要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开发显性教育资源,也需要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熏陶,挖掘隐性教育资源,打造育人文化氛围。

一是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形态,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更能直观地展现其所承载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高校可以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中,形成传播建党精神的良好氛围。如建设宣传建党精神的文化长廊,以诗词、图画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建党精神展现出来,把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弘扬建党精神。

二是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能够增强建党精神的吸引力。习近平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8]因此,高校要灵活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价值。例如,高校可以举办建党精神微电影创作比赛活动,吸引学生以凸显时代特性的方式弘扬建党精神。大学生通过参与微电影的制作,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共产党人具有的崇高革命精神的敬意,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筑牢大学生弘扬建党精神的理想信念之基。

(四)融入网络媒体,拓展育人之维

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网络媒体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都得以延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新契机。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因此,高校应运用好网络媒体新技术,以富有时代特性的方式方法推动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建党精神传播的网络平台。高校应根据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发挥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建党精神融入微信、抖音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APP 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广泛收集与建党精神相关的素材,并进行细致解读,进而将建党精神、时代热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凸显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要求。同时,以短视频、网络推文或者网络直播等方式,将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网络视界,增强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要不断清朗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人们网络素养的参差不齐,使社会上有些消极负面的信息也在网络空间传播,消减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加强网络监管,运用技术手段在源头上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阻断不良信息的源头传播。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建立并完善不良信息举报机制,鼓励大学生勇于抵制不当言论,坚决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清除网络空间的噪音、杂音,让建党精神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建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