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对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的影响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2022-11-30 02:19何婷石敏
新疆农垦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户因素

○何婷 石敏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引言

农业技术已成为推动农户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技术采纳及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此外,部分农业技术也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1],尤其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农业、生态工作的突出难点,促使农业生产方式须由传统粗放型向绿色友好型转变,发展环境友好型等绿色农业技术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即使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在新技术的不确定特征、农户的风险规避心理等多种因素联合作用下,导致环境友好型等农业技术采用率低下。一方面,我国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业技术需求脱节,长期以来导致广大小规模农户在“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服务对象中被逐渐边缘化[2];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户大多偏向传统型,遭遇风险时更倾向于采纳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抵御,如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等,导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在现实中受挫,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恶化,这对我国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必定会历经扩散、认识、采纳、实验、评价、再采纳等阶段,在采纳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在我国,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是农业技术最直接的采纳者,由于农业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双重压力,风险相对较高,农户会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是否采纳农业新技术,关键在于农户自身的风险态度[3]。陈新建和杨重玉[4]研究表明,于农户而言,采用环境友好型等新技术是一项较大且具有风险的生产投资,伴随着农业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农户对待风险有不同的态度。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是导致技术创新无法顺利推广的关键因素,如何破解农户风险规避行为对新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提高农户对风险的正确感知,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的关键点。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是从事农业的主体,其采纳行为直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的进程[5]。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用新技术使农业得以发展、农民增加收益,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尽管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实施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利大于弊,但在推广实践中应用水平仍然不高、效果缓慢。探究农户风险偏好如何影响其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以及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鉴于此,文章拟从不确定性视角,基于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从内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风险偏好对农户采纳技术行为的影响,以此对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回顾,为今后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与方向。

二、风险与环境友好型技术

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非农收入增加,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已经发生变化。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发生变化会诱致技术发生变化,技术会朝着放弃相对稀缺要素而使用相对丰富要素方向变化[6]。农户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使用技术替代要素稀缺部分,进而发生技术采纳行为。技术采纳行为融入行为经济学交叉学科,农户选择新技术时易受其心理素质和经济水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户偏向风险厌恶,无法正确判断风险大小,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不轻易发生技术采纳行为[7]。因此,基于风险角度,首先理清风险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念,其次是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风险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则是指在未来农户可能面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意外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农户的收支状况,使生活陷于困境,主要分为生产风险和生活风险两大类;从导致风险的因素来看,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疾病风险、政策风险四种[8]。

(二)环境友好型技术

环境友好型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环境友好型技术是技术体系与发展理论。其本质上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农业技术发展理念和体系,以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为指导思想,指导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如何与资源环境发展相适应[9],是各种现代农业技术的综合,包括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例如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这些技术既可单独采用,也可组合采用。

(三)风险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关系

农业新技术首次采纳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ELLIS的农户风险行为理论提出,农户大多是风险规避者,在农业生产中,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新技术的出现通常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但农户面对新技术时一般采取回避态度,反而更倾向采纳相对无风险的传统技术。现将环境友好型技术中的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如何抵御风险进行简要梳理。

1.秸秆还田技术是指机械化收割作物后将秸秆粉碎还田,腐烂后分解成有机质,为土壤提供养分,使得秸秆资源化和再利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免疫力以抵抗自然灾害风险,具有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10]。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指通过土壤的实验,根据结果施以不同的肥料[11]。通过控制化肥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既能提高土壤肥力以抵抗自然灾害风险,又能增加农业产出,实现农业生产减本增收。

与采纳传统技术或不予采纳任何技术相比,采纳秸秆还田等环境友好型技术,能有效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抵御能力,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降低市场风险,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以此提高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

三、风险偏好的理论研究与测算方法

农业生产经营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一般无法预知,农户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判断风险发生情况[1]。为了有效应对各种农业生产风险的冲击,农户会采取风险管理应对策略,如农业新技术采用、农业保险等。研究表明,农户的风险管理策略与其风险偏好相关[12]。

(一)风险偏好概念

风险偏好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对于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态度与决策行为[13],主要反映农户对待自然灾害一贯的、相对持久的态度。风险偏好主要分为爱好、中性、厌恶三种。农户的风险偏好影响技术采纳决策行为,例如,风险爱好型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采用的概率会增加;反之风险厌恶型农户,更倾向采用增加化肥使用量等传统技术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会因此受到阻碍[4,14]。

(二)风险偏好研究理论

N-M 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是研究农户个人风险偏好的重要理论基础[15]。在N-M 期望效用理论下,基于不确定性条件,理性经济人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其财富正向影响个体效用。该理论认为,农户的风险偏好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家庭收入或者资产增加会影响风险偏好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农户本是风险厌恶型,但随着家庭财富增加,风险偏好逐步向爱好型转变。而前景理论结合心理学研究认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参考点存在不同的风险态度,从人的心理、行为特征解释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换言之,影响农户行为决策的是结果与预期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当产生收益,即结果高于预期时,农户呈现出风险厌恶,反之则呈现风险爱好。

对技术采纳而言,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风险偏好对其农业生产决策具有关键影响,进而影响是否进行技术采纳,不同的农户风险偏好不一,且对技术的风险、收益预期判断存在异质性[16]。但农户的风险偏好不是一直不变,内、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对农户的风险感知起到调节作用,通过调节农户对技术的预估收益,改变农户的风险偏好[17],从而影响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

(三)风险偏好测算方法

综合已有文献研究,有关农户风险偏好测算方法主要有三种[7],表1 为有关风险偏好测算方法的总结。

表1 风险偏好的测算方法

一是基于调查问卷直接测算方法,通过在问卷中设计有关农户风险偏好的问题,根据农户的选择,直接判断农户的风险偏好[16]。二是基于情景游戏设计的实验测度方法,设计N 种可能的方案,从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种,所有方案均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获得高回报或低回报,其预期收益与风险递增,其中包括一种安全方案,即为确定回报[18]。三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的实验经济学方法,整个实验通过设置不同金额的N组抽奖游戏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实验参与者介绍抽奖游戏规则,并进行游戏预测试;第二阶段是向实验参与者提供N 组抽奖游戏题,每组抽奖游戏包括高、低风险两个选项,同时风险选项对应相应的奖金,参与者游戏选择的选项与其最后的收益相关,以确保其风险偏好的真实可靠;第三阶段是在参与者明确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正式进行抽奖游戏,根据参与者对高、低风险选项的选择次数,测算其风险偏好指数[19]。

(四)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

大部分学者认为风险决策行为受到农户风险偏好程度的影响[16],但也有学者证明是风险偏好与风险认知的交互作用影响农户的风险决策行为,且风险认知存在中介作用,已有学者证实了此观点[19]。贺志武等[16]利用农户调查问卷,探讨风险偏好、风险认知与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户风险偏好显著影响其技术采用意愿,且农户风险偏好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技术采用意愿,即风险厌恶型农户会随着风险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

图1 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

风险认知,是个体对风险的感知与识别。而农户的风险认知,指的是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面临或者可能面临风险的感知与识别[19],这种认知并不是一直不变的,会随着农户对外界的认知、风险偏好的影响而变化[20]。中介效应属于间接效应。如图2中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表明,C是对A的总效应,a、b 是经过中介变量B 的中介效应[21]。本文中风险认知的中介效应,是指农户风险偏好不仅可以直接显著影响其技术采纳行为,而且可以在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下,间接影响技术采纳行为。

四、风险偏好及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农户无法预估农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自然灾害发生会导致产量下降,市场价格下跌造成农户收入下降。技术采纳是抵御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22],其中农户风险偏好在技术采纳过程中发挥着决定作用,使得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因素与技术采纳行为同样密切相关。

(一)风险偏好受多种因素影响

农户风险偏好并不是一直固定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以及风险因素在技术采纳行为分析中的应用,学者们发现,通过提高农户的风险认知水平,影响农户的风险偏好,从而有利于缓解农户风险厌恶对新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谢识予等[23]认为,个体的风险偏好受到知识、心理、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风险偏好发生变化与激励效应、禀赋效应、学习效应密切相关,意味着有效风险信息获取能够增加个体知识,从而改变对风险的认知,进而影响个体风险偏好。例如决策情景多次反复进行,能够帮助农户积累决策经验,促使农户在做决策时谨慎进行风险规避的考量,从而呈现出异质性的风险偏好。部分学者已证实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变量[24]、家庭规模、家庭资产或收入、土地持有、社会资本等资源禀赋变量[25-26]、市场信息、群体成员、技术培训等信息渠道变量[27-28]、技术特征[27]等多种变量显著影响农户的风险偏好。文章将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因素划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图3所示,其中内部因素指的是农户禀赋[29-30],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四个方面;外部因素指的是技术信息渠道,包括农户自身技术认知[14]、邻里效应[31]、政府作用[32]。

图3 分析框架图

(二)风险偏好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内部影响因素

目前有关“农户禀赋”的定义还未统一,已有研究将其分为人力、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本禀赋四个方面[32]。第一是人力资本禀赋,学者从农户年龄、教育程度、规模等方面开展研究[33],研究表明,农户家庭劳力规模越大,其学习、采纳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意愿越强,但不能忽视家庭劳动力的实际参与、兼业化程度以及产生的负向影响[34]。第二是自然资源禀赋,多数学者从土地资本[35]、规模[36]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耕地面积越大,农户依赖农业收入程度越高,通过土地确权所产生的稳定性,降低土地变动的风险,环境友好型技术越可能被采纳。第三是经济资本禀赋,新技术采纳对农户的经济基础有要求,较高的使用成本与风险阻碍了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户,经济基础较好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较高[37]。第四是社会资本禀赋,在我国关系型社会中,利用社会网络加强农户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农户对风险与技术的认知程度[38];同时利用社会资本向外获取资源,如利用日常礼金开支等[39-40],以此破解农村“熟人社会”导致的技术认知片面瓶颈[41]。

拥有较好的禀赋条件,农户就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风险、抵御风险,风险规避心理因此得到改变,对环境友好型等新技术的风险认知更为全面、准确,技术采纳的可能性增加。

(三)风险偏好对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外部因素主要根据其信息来源渠道进行概况,图4中外部因素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路径表明,邻里效应、技术认知、政府作用下所形成的风险认知,从而影响农户风险偏好;此外,邻里效应与政府作用可以影响农户的技术认知,通过改变风险认知影响农户的风险偏好。

图4 外部因素影响风险偏好路径

1.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有利于农户正确判断新技术的风险。风险认知是存在的、明确的,其实质上是一种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手段[42-43]。采用逆向思维分析,如农户对过量施肥风险认知越高,其风险偏好发生改变,对能够降低风险的技术采纳意愿增强[43]。同理,农户通过自身对技术信息掌握程度较高,有足够的能力、知识解读技术相关信息,促使农户具有极高理性,提高技术认知、风险认知,采纳该技术的可能性随之增加[44-45]。

2.邻里效应。在我国,熟人社会发挥着信息传递作用,影响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46-47]。根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可知,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形成以农户自身为中心的社会格局,受地域、交通等约束,信息传递相对闭塞,农户接收、传递信息一般来自地域关系和亲缘关系所结合下的“熟人网络”社会。通过技术信息交流,形成群体共同认知,其本质上为一种降低风险、提高风险认知的手段[47]。农户通过社会学习机制破解信息障碍所造成的风险,降低搜寻信息成本,提高风险认知,促使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48]。

3.政府作用。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组织者,对新技术的有关信息占有绝对优势,政府的参与行为能够有效传递正确的信息[49-50]。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体系能够给予明确的新技术信息,形成技术的示范效应、学习效应、追赶效应[51-52],提高农户的技术认知,降低由于信息闭塞所造成的风险,减少不确定性风险,提升农户风险认知水准,增加技术采纳可能性[49]。

五、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分析了农户风险偏好的测算方法、影响因素等,并通过逻辑分析发现风险认知存在中介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以往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可划分为内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农户风险偏好、改变风险认知,进而影响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现实环境中,农户风险偏好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决策行为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研究表明,风险认知具有中介效应。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均能直接对农户生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但通过文献梳理及逻辑分析发现,农户风险偏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风险认知在其中存在中介效应,风险偏好发生改变影响农户的风险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其生产决策行为。

3.现有关于风险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大多采用农户风险偏好理论进行解释,相对单一,不能完全解释风险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需进一步拓展。

(二)研究展望

根据已有研究及结论,我国对农户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效果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农户风险偏好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尚不多见。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对农户风险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农户风险偏好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说明农户各种行为主要受其风险偏好影响。现有关农户风险偏好的研究,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国外学者居多,而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涉及较少,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忽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户风险偏好是如何在技术采纳中发挥决定作用。研究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农户行为。

2.缺乏对农户风险偏好影响技术采纳等农业生产行为下,其他因素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如风险认知、风险感知等。尽管农户风险偏好主要影响其行为决策,但研究表明农户风险偏好也不是固定不变,风险认知在其中存在中介作用,其他有关因素亦可能存在中介或者调节影响。

3.有关农户风险偏好影响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相对集中、单一,多数以风险偏好理论为指导,其他学科或者多学科的联合研究较少,而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集中的,而是多元的、多领域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解释农户风险偏好的形成,在微观上也能推动发展风险偏好的影响机制。

农户风险偏好与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了解其他主要因素是如何影响或改变农户风险偏好,或通过如何改变农户风险认知进而影响其风险偏好;同时尝试多学科、多领域角度的理论来探索农户风险偏好是如何形成与改变,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户风险偏好影响机制的发生机理,进而影响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尤其是农户风险偏好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及经验做法,推动我国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农户因素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