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进阶”:渗透中华文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2022-11-30 15:01翁雨昕
关键词:中华文化高中英语

翁雨昕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渗透中华文化的“循环进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在初读环节引导学生关联已知以理解文化知识,在鉴赏环节引导学生深析意义以体悟文化内涵,在衍生环节引导学生创生思想以体验文化表达,以促进学生文化认知、文化思维和文化思想的循环进阶,实现以中华文化感知力、感悟力和传播力为主线的阅读素养提升。

关键词:中华文化;“循环进阶”;深层阅读;高中英语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1],并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和渗透中华文化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理应成为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力的重要载体。

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依然存在“偏西化”和“浅层化”的问题。一方面,“语篇阅读教学中英美文化相对强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被边缘化”[3],导致“中国文化失语”[4]现象,使得学生缺乏用英语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处理语篇文化元素时,往往只局限于文本浅层的显性文化知识,未能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体验等方式挖掘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造成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一知半解,无法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笔者尝试借鉴深层阅读理论,探究引领学生体悟中华文化内涵、提升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系统性阅读教学策略,以期改善中华文化缺失或弱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二、渗透中华文化的“循环进阶”教学策略

深层阅读又称深度阅读,是“读者细读文本,解读文本,品味文本,进行自我意义建构,实现解言、知意、明理的阅读行为”[5]。深层阅读是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阅读方式。有高度,即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意义;有深度,即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解疑和释疑,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有温度,即理解文本内在的情感价值,获得思想启迪、审美乐趣和文化沉淀[6]。深度阅读体现在读者认知、思维和思想上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认知上的循环上升,即在深层阅读中,读者对文本内容的质疑、解疑和释疑实质上是联系已知提出问题,结合新知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探究未知的知识建构过程,遵循“已知→想知→新知→未知”的循环上升路径;二是思维上的循序进阶,即读者多维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文本,并对文本内容加以批判创新,促使思维水平按照“由浅入深的阶梯式路径”[7]逐步发展,由低阶走向高阶;三是思想上的逐层升华,即读者通过深析文本,不断探究文本主题意义,体悟隐含思想,“形成情感共鸣,获得阅读的美的享受”[8],进而发展自身的情感態度、文化修养和价值判断。可见,深层阅读突显读者认知、思维和思想的协同发展和循环进阶,为教师指导学生赏析、体悟、内化阅读文本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形成文化品格,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高中课标》明确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9]。高中英语阅读课应站在育人高度看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格,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文化理解、文化比较、文化批判、文化创新等文化思维活动逐步提升文化认知、文化思维和文化思想。基于此,笔者借鉴深层阅读理论,设计了渗透中华文化的高中英语“循环进阶”阅读教学策略(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该策略以主题意义为核心,按照“初读”“鉴赏”“衍生”三个阶段推进,以“关联已知,理解文化知识”“深析意义,体悟文化内涵”“创生思想,体验文化表达”为实施策略,融通“文化已知”“文化新知”“文化未知”,促进文化认知、文化思维和文化思想的循环进阶,实现以中华文化感知力、感悟力和传播力为主线的阅读素养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并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轮学习的完成促成新一轮学习的开启,呈循环上升趋势。

三、“循环进阶”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例析

“教材是落实课堂目标、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资源和载体。”[10]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十分注重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渗透,“坚持语言学习与文化内容相结合,增加反映中华文化的内容”[11]。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立足课堂,以教材这一核心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在每个单元主题中通过对文化内容的学习和文化对比的活动,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12]。下面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一Unit 5 Language around the world 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为例,探究渗透中华文化的高中英语“循环进阶”阅读教学策略。该板块以“探索汉字书写体系”为活动主题,其主阅读文本是一篇典型的文化类说明文,主要聚焦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使学生通过阅读切实体会汉字魅力,体验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一)初读:关联已知,理解文化知识

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学习话题相关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动机和注意力的关注程度[13]。在初读环节,教师应创设“情境体验”“预测文本”等活动,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头脑中与主题相关的中华文化图式,以“已知”带动“想知”,引发学生对新的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初步理解相关知识。

1.情境体验,激活文化认知

相对真实的情境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维的空间、体验的场景、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建立经验和知识的联动[14]。在导入环节,教师应依托文本主题,指导学生开展情境体验,唤醒学生的已有文化图式。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用吴方言演唱的童谣《买糖粥》,让学生猜测大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歌词,并请学生试读,引导学生体验方言文化。在这一情境体验活动中,学生领会到虽然吴方言和普通话听起来有区别,但都属于汉字书写体系,进而对“汉字书写体系”这一文本主题及其相关文化形成初步感知。

2.识图读题,预测文化内容

“插图是文本内容的形象化展示”[15],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文化信息。“标题是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16],依据标题预测与主题相关的文化内容有利于学生融通“已知”和“想知”,唤醒原有的文化经验,开启文化思维。首先,教师让学生关注课文插图,并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s at the top left of the picture?”“How did different forms of the character ‘ma in the seven states become one form in the Qin Dynasty?”,引导学生在看中思考,激活对甲骨文和小篆等文化现象的已有认知图式,为接下来的理解标题、预测文本内容作铺垫。同时,教师适当引入“symbol” “carve” “dynasty”等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为之后的文本分析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教师让学生关注标题,分析标题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并预测文本内容,以使学生能够根据标题预测文章“介绍了汉字书写体系的意义”“阐释了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历史”等。这一借题预测活动能将学生带入文化主题语境中,使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为学生进一步深析文本、探究文化内涵奠定基础。

(二)鉴赏:深析意义,体悟文化内涵

鉴赏环节是渗透中华文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重难点。該环节需要学生在浏览文本大意、验证预测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并通过文化分析、文化对比、文化判断、文化辨析等不同层次的文化思维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鉴赏中华优秀文化,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文化自信,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1.梳理文脉,探究文化现象

“文本是英语语言知识的载体,文本中也蕴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17]学生只有深读文本并借助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来厘清文本脉络,才能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现象,探究其内在含义。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史和重要性是“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中的“明线”和“暗线”。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汉字书写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点及其特征(明线),绘制汉字书写体系发展流程图(一名学生绘制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为保持原貌,学生作品中的个别表达或书写问题未作修正。下同),并作简要介绍。

然后,教师呈现表1(斜体部分为学生填写的内容),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找出四处评价汉字书写体系重要性的短语及其相应的理据(暗线)。

讨论分享、绘图填表等体验性文化思维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厘清文本文脉,将文中零散的文化信息结构化,也能提升学生归纳、概括文化信息的能力,为汲取文化精华、形成中华文化认同作思想准备,以及为之后的文化表达打下语言基础。

2.提炼主旨,汲取文化精华

渗透中华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指导学生在对比和鉴别中外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体悟中华文化内涵,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从而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有计划地增补文化内容,解读文化现象,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理解力、文化辨别力和文化鉴赏力,从而内化和感悟中华文化。以paragraph 5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How does written Chinese connect Chinese people today with those of the past?”,然后引入楔形文字作为对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What are these?”“Can you read them anymore? Why?”“How do you feel about our Chinese writing system?”,使学生在递进式问题的引导下,从文化对比到文化辨析,再到文化判断,逐步深化文化思维,进而对汉字及古老的中华文明能绵延至今产生自豪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解读“calligraphy”“art”“culture”等文化名词,帮助学生感悟汉字书写体系在连接语言和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题眼“connecting”,概括汉字书写体系的四个重要作用并绘制思维导图(一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学生通过对汉字书写体系重要性的提炼能进一步感悟文章主旨,即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承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文本,辨析作者对汉字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对“amazing”“appreciate”“China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global affairs.”等的品读,体会到作者对汉字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提升了文化判断和文化辨析能力。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衍生:创生思想,体验文化表达

衍生环节是渗透中华文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成果最大化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素养,教师应创设真实的语境和跨文化交际场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演讲、应用文写作等迁移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迁移、判断、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有话可说”,进而主动践行文化行为,彰显文化品格。

1.创生思想,形成文化立场

文化表达活动有利于学生结合所学文化知识创生思想,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审辨、判断、创新等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教师应创设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开放性讨论活动,既让学生言之有物,又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帮助学生升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形成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According to the write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s one factor that has help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urvive. What do you think are some of the other factors?”,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例,反思和审视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使学生在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汉语以及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持包容的态度。

2.迁移应用,催化文化外显

“情境设置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真实情境则是判断文化意识培养效果的最直接现场。”[18]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包括口头活动(演讲、访谈等)和书面活动(应用文写作、海报制作等),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使学生迁移应用新知,在新情境中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创设任务情境“Supposing our school is receiving exchange students from Germany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writing system.Please write a speech (about 120 words) to introduce its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ce.”,學生完成任务并在班内发表演讲。从创写到演讲,学生不仅在迁移应用文本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了批判创新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在作出个性化评价(“proud”“boast”“thriving”等)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汉字发展的自豪感,为形成中华文化品格和中华文化价值观作思想准备。

四、结语

渗透中华文化的高中英语“循环进阶”阅读教学在初读环节借助情境体验和识图读题等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在鉴赏环节通过文化分析、文化比较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在衍生环节引导学生依靠文化审辨、文化判断和文化创新等活动体验文化表达,促进学生文化认知、文化思维和文化思想的循环进阶,改善当前“偏西化”“浅层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同时,渗透中华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也对教师文化知识储备量和探究文化内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中西文化的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恰当地增补和讲解文化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上升为文化意识,进而内化为文化品格,外化为文化行为。[□][◢]

参考文献:

[1][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6.

[3]戴军熔.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内涵要义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1):43-49,55.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5]黄远振,张惠娥.课文标题: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的着力点[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8):40-44.

[6]黄远振.词义概念与高中英语深层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7(9):85-90.

[7]于玲燕,代建军.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分析模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7(5):49-59.

[8]崔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5(3):18-21.

[10]王蔷,王琦.2019版普通高中英语(北师大版)教材的修订依据、主要变化与特色[J].基础教育课程,2019(15):59-65.

[11][12]刘道义,郑旺全,张献臣.立足国情,继往开来,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材——谈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内容创新[J].英语学习,2019(5):10-15.

[13]卢学森.“思维型”英语阅读课教学结构的探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3):40-42,76.

[14]文安强.从获得文化知识到发展文化意识:问题与改进路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3):17-23.

[15]季仲平.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的思考和实践[J].教学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7(4):36-39.

[16]宋洁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2):48-53.

[17]张运桥,任青果.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板块教学——以译林版《英语》7A Unit 7 “Shopping”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0(5):51-55.

[18]蒋次美.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8(8):60-62.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高中英语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之路的探索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基于读写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