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乡村美育创新教育生态研究*

2022-12-01 11:52刘金全许速
大众文艺 2022年22期
关键词:美育儿童课程

刘金全 许速

(1.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2.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乡村美育依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点,建立健全完善的乡村小学一级美育创新教育体系存在非常多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为了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公益性乡村美育教育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概念界定、模式和体系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积极探索更有利于乡村美育发展的教育生态。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美育教育的现状

1.“十三五”期间全国美育教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从2015年6.5%提高到2019年的7.5%,仅2015-2019四年间,全国美育教师数量就增长了14.9万人,增速为5.7%。在美育教学硬件和器材方面,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到95.07%。

2.美育工作仍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美育工作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美育师资总量虽然达到基本需求,但部分中西部省份欠发达乡村地区美育师资缺口较大,美育课程开课率较低、美育教育相对发展滞后。根据2018年统计,在338个实现教育均衡的县中76%的学校音体美师资严重不足,美育课程开课率仅为30%。教育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迟滞。

3.镇区和乡村一级小学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美育的主要的承担者,其中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美育教育发展面临困境。2000-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数量从440284所减少到86085所,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主要的育人功能从村小逐渐向县一级中心校集中。以2020年为例,全国镇区小学生数量是649.07万人,乡村地区小学生的数量为386.21万人,镇区小学生的总数是乡村地区的1.68倍,而农村地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了126.9万之多,占全国农村地区小学生总数的32.87%。这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和美育教育不足,导致成长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二)我国公益性乡村美育教育的实践创新与困境

各级教育部门与社会公益组织为推动乡村地区美育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目前我国公益性质的美育支教的主要类型有:①各级政府主导推动的乡村美育计划,例如德州市夏津县的“七修‘6+1’”乡村艺体素养培育工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政府作为主导推进美育素质教育。②社会力量乡村公益美育项目,例如UCCA艺术基金会在凌海市雷锋小学建设公益美育中心;益教室艺术教育以“县域”为单位,以综合艺术课程体系为支点,立足于扶持本地教师成长,以老师和学生测评为推动力的项目模式;支教中国2.0发起的以远程教育为特色的乡村校远程艺术统整课程项目等等。③地方高校、师范院校对口支援乡村中小学项目,将高校和师范院校的师资优势与农村美育支教相结合,在志愿支教、推动乡村教师赋能、特岗教师专项培养支持等多方面取得了成效。同时在定服务精准培养方面也有创新实践,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美术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为乡村小学美术教师,为乡村的美育培养人才。但是学生并不仅限于美术教学,一般学生在经过学校的全科型人才培养后,还能胜任其他各科的教学[2]。

《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扫描报告》的统计体现了公益性乡村美育教育的创新与困境,根据统计:乡村公益类美育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依次是:公众个人捐款、基金会企业赞助、自有资金、产品购买和服务收费、政府合作项目;乡村美育项目所采用的主要解决方案依次是:乡村教师培养、教学内容提供(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产品分发)、物料输送、美育夏令营、艺术支教、其他美育活动和资源引入、美育空间打造、社区陪伴、传播倡导、引入其他机构美育课程等;对儿童发展主要的关注点依次是:情感发展和自由表达、自我认知和人格完善、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乡土文化和文化自信、美术技能、艺术特长。这些以社会力量发起的公益类乡村美育支援项目中,共性问题是资金和师资投入的不可持续性。众所周知,教育的可持续是以稳定的资源投入为前提条件,优质教育引入成本过高也成为规模化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而公益性也因其自发组织的特征,存在普及性、持续性、系统性的问题。

二、美育创新教育的概念与核心特征

(一)定义界定:什么是美育创新教育?

美育创新教育,是以美育、设计启蒙融合科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创新教育。美育是美学的原则融合渗透到各个学科而形成的教育,所以美育创新教育不是特定的艺术特长教育,而是一种广义的“素质教育”,并不以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为目标,而是通过美育、设计启蒙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跨学科间紧密相连的教学和知识整合方式,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美育创新教育对于乡村儿童的重要意义

1.多元的美育创新教育课程可以丰富乡村地区儿童课后生活,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缩小城乡间儿童的教育差距。

2.美育创新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例如通过跨领域融合的美育活动可以激活儿童多个脑区的活跃,促进脑的信息加工效率,而审美、绘画和设计启蒙活动又增强了认知系统、控制协调系统的水平,有利于儿童观察、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美育课程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乡土乡情的传承有机结合,有助于乡村儿童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美的人格。

4.美育活动可以积极的改善儿童的心理和情绪,增进与老师和学生交流,这种间接的“美育情感养疗”可以提高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将负面的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的亲社会行为。

(三)互联网美育创新教育的核心特征

互联网美育创新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共享连接、跨学科融合、设计驱动、兴趣为中心、情景与协作。

1.共享连接

基于“互联网+双师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将优质的师资和教育资源与乡村地区连接,实现资源在线共享。

2.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是美育创新教育最核心的特征,不再强调艺术、科学、人文、设计等学科间的界限,相反在课堂上聚焦于现实中的某类特定问题,更强调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跨学科融合可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支持体系:即如何智慧的从生活常见的现象、问题中找到不同学科点的连接点,从美育切入的多学科引导带给儿童跨领域的学习体验。

3.设计做驱动

设计学习和创意实践是深度思维的参与创造,将创造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前置化,填补了传统美育教育中创造力和设计思维培养的缺失。例如在小设计师教学单元中引入无障碍设计:如何为独臂用户设计符合他们使用习惯的水盆?通过模拟、设计、分组实验到汇报展示,将同理心思考、需求定义、创意构思、原型设计、实际测试、创意表达这六个设计思维培育环节融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也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人文关怀和包容性设计。

4.兴趣为中心

美育的重点不是专业技术的熟练训练,而是保护好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儿童具有不同年龄段独立的人格和发展特征,孩子认知了解世界的方法与成人完全不同,课题选择围绕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展开的,充分调动孩子身边一切可以去观察表现研究的对象,以兴趣为中心展开。

5.情景与协作

故事美育的教学场景让儿童处于一种相对自然放松的环境中,这种多媒介、故事场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儿童进入创作状态,同时情景式学习是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接受的形式,这种视觉的、非文字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教学内容潜入学生的意识中,将故事中的形象进行情感投射,完成创作闭环的同时,促进儿童在肢体动作、空间、逻辑数学、人际关系、音乐、语言表达等维度上得到发展。美育创新教育也强调协作性,注重在群体协作中相互帮助、启发、交流合作,灵活的将课堂学习变成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问题、搜集信息、讨论交流、提出方案,以小组的整体协作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

三、基于互联网的美育创新教育的生态模型搭建

(一)生态模型的搭建

在这套远程教学生态系统模型中,通过软硬件的设计实现教学、评价、项目运营、教学档案管理等不同的使用场景的使用需求,以教学智慧系统(远程主机端)、学习智能终端(教室大屏幕和学生PAD端)、运营管理系统(移动端)构成教学、评价、管理、运营的系统闭环。在整个生态系统模型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双师”是手段,系统是保障。

图1 基于互联网的乡村地区儿童美术创新生态技术实践路径设计模型

(二)模型的创新点

美育创新教育的生态架构以“智慧美育教室”作为联结器,将优质的师资、多学科的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体系与欠发达地区连接,有效的解决了美育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短缺、教学体系落后、美育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双师模式”重构了课堂形态,亦为当地教师学习提升打开新的通道路径,将最新的技术、方法、内容与地方打通。

(三)美术创新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

课程体系分为自研课程、乡土课程、整合开放课程,三个层级互为支持补充,自研课程根据6-12岁儿童的心理、生理、认知、发展、成长等规律特点为研发基础,通过将跨学科的知识节点网络化、结构化,打通美育教育与科学、人文等不同学科间的交集部分,以问题为导向重新连结组合,通过这些生活化、逻辑化问题串联起各个学科知识,层层递进由易到难。乡土课程采用校本课共建模式,以地方校和老师为主导,由第三方课程研发制作团队提供辅助和技术支持,致力于将美育课程本地本土化,与地方乡土特色、非遗传承文化结合,挖掘乡风民俗和地区文化特色融入美育课堂。开放整合的课程的选课来源主要来自的国家、社会优质的开放教学资源和公开课程、讲座,评审委员会对课程进行评估和审核,选择符合地区学生年龄、发展认知水平的内容。

在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和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标签化分类整合,以匹配儿童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模型发展指标点,这种科学分类方法将原本抽象、模糊、不可分解量化的核心能力素养变成具体清晰可实现的教学目标,易于跟踪、评估和考核教学效果。(文末表1)

(四)可持续的实施策略

项目的实施分为智慧美育空间改造和乡村美育创新教育支持服务。

1.智慧美育空间改造部分,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小学闲置教室进行美育智慧化改造,基本的改造目标是:多功能、智慧互联、家校社联合育人媒介。首先,多功能体现在教学空间支持并满足多学科教学使用,既可作为美术写生、书法、音乐、舞蹈的授课场所,也可作为科学、艺术实践的活动场地,同时还兼备展览、放映等灵活功能空间。其次,智慧互联体现在通过高速互联网络搭建和远程“双师”教学基础硬件、软件系统的配置,满足特定的线上线下不同的教学场景和管理需求。最后,家校社联合育人媒介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家校社会协同育人生态。欠发达地区家长外出打工比例高,家庭科学养育意识薄弱,家校合作程度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智慧美育教室给外出打工的家长创造参与到孩子成长教育的条件,深入开展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帮扶和支持,例如通过举办线上绘画设计作品展览、线上合唱、演出等美育活动,便于家长可以通过远程连线、访问、实时直播的方式参与到孩子成长中。

2.乡村美育创新教育支持服务体现在:教学支援、教师发展支持、器材支持。教学支援是对欠发达地区乡村小学开展定点、定向的互联网美育创新教学支教服务,为当地小学提供完整的美育创新课程体系和跨学科教学教法培训,与地方学校共同培育校本特色美育课程,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在乡村美育教师发展支持方面,互联网美育“双师”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乡村美术教师减少因跨学科而产生备课增量压力,回归到美育教师本体地位,让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与孩子们有充分的交流和情感沟通。参与线上支教的教师与地方校教师是一种“合作而非代替”的关系,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美育创新课堂有助于地方校教师的成长。为了解决美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项目为学生提供美育创新教育课程以及线下课后活动所需的画具耗材等,同时在线上搭建云端美育共享资源库,为师生提供线上美育课件、高清绘画作品、影音教程、电子画册、儿童美育绘本读物等资源。

全职美育师资和跨学科志愿者师资团队的灵活组合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全职美育师资团队是保证项目执行推进的核心力量,是保质稳定服务定点支援学校的关键保障。而跨学科志愿教师团队,是从基础美育到美育创新教育的质变跨越的关键力量,在教师招募过程中会更注提升项目的吸引力,给予志愿者更好地经济补贴保障和更大的施展空间,让大家能够保持足够的热情参与到项目中。

(五)项目实施效果和反馈

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探索乡村美育创新教育生态模式取得了积极的反馈,例如在芭莎公益慈善基金BCF“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的合作研究中,截止2022年3月,已在全国20个省市474所乡村小学建立了智慧美术教室,依托“互联网+双师教学”的模式,为乡村寄宿小学生提供优质多元、益趣结合的课后美育教育课程,补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培养了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了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有效改善了身心健康,让他们获得更多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渠道。项目也直接减轻了乡村地区家庭负担,据统计,项目每年为受益儿童家庭节省约2400元的培训、材料费用。乡村地区的儿童和教师的项目参与度很高,对美术、科学、手工、诗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这些美育活动能够促进多学科背景的思维模式形成,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发现、表达沟通、协作合作能力,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对欠发达地区儿童的短期以及长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在实施中遇到的较大的困难是:很多偏远、山区地区的学校网络信号的不稳定给在线课程的顺利实施增添了难度。在通过互联网、新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过程中,美育跨学科对教研、教学的系统整合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只有保持长期的调研、实践、迭代的过程,才能不断把适合乡村地区儿童的最优质的内容、形式沉淀下来。

结语

本文通过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乡村美育创新教育生态模式的研究梳理,总结了美育创新教育的核心特征和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生态模型,我们希望通过把抽象单调的知识、机械重复的技巧训练变成有趣的跨领域体验式学习,以推动乡村地区儿童的全面素质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育创新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中,容易出现学科知识结构缺失,而通过将跨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化、标签化、网络化的方法,能够与儿童素质能力发展的指标点匹配,这种科学设计方式,更容易实现精一致广的素质美育教育目标。希望这些尝试能为乡村公益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能够惠及更多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乡村儿童。

附表:

表1 课程的结构化、标签化分类对应核心能力素养指标

猜你喜欢
美育儿童课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