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1981 -2021)*

2022-12-01 09:24李高新徐锦芬
外语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二语语法框架

李高新 徐锦芬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4/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淮安 223003;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 430074)

提 要:二语语法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 11,展示1981 -2021 年间国内二语语法能力发展状况,描述并探讨国内二语语法能力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历时发展变化趋势,并就未来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1 引言

二语语法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语学习者语言意识、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Larsen-Freeman 2003)。 因此,语法能力培养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备受外语教育研究者关注(徐锦芬 李昶颖2018,2020; Pawlak 2021)。 为此,国内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但是这些文献要么发表年代较早(雍和明1998),要么仅聚焦于国外二语语法能力研究(徐锦芬 李高新2021),无法反映近年来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状况。 为更好地展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语法能力研究整体状况和发展轨迹,本研究采取内容分析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1981 -2021 年间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的相关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语法能力概念,然后展示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整体分布状况,接着借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 11 对二语语法能力文献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进行编码,并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发展变化轨迹,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就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2 语法能力概念

鉴于二语语法能力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其概念进行探讨,这些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1)语法能力知识观。 语法能力被视作领会语法知识和复用语法知识的总和,其中领会语法知识涉及对语法规则的辨认,复用语法知识则侧重语法规则在构句层面的运用(马广惠 文秋芳1999)。 (2)语法能力句法观。 语法能力被定义为在句子表层结构层面上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将语法能力等同于句法能力(徐晓燕 徐露明2009)。 (3)语法能力认知观。 语法能力指在句子层级内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以及理解、监控、操作语法规则和产生句子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建立在语法技能之上(白丽茹2015) 。

虽然目前学界关于语法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尚未达成共识,但这些不同观点均指出语法能力同语法意识、语法发展和语法习得之间的重要关系(Loewen 2020)。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调查1981 -2021 年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的整体面貌、发展路径,力图呈现二语语法能力研究发展轨迹。 具体来说,本研究尝试回答如下4 个问题:

(1)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整体上呈现何种状况;

(2)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对象是什么,其历时变化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3)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和理论框架是什么,其历时变化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4)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方法是什么,其历时变化呈现何种发展趋势。

3.2 数据来源

鉴于语法能力同语法意识、语法发展和语法习得密切相关(Loewen 2020, 龚彦知等2021),本研究以“语法能力”“语法意识”“语法发展”“语法习得”4 个术语作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15 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21 -2022 年CSSCI 来源及扩展版期刊)进行检索,然后阅读摘要和全文,纳入同主题词密切相关的110 篇文献,最后把这些文献整理导入到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 中进行编码分析。

3.3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大致以10 年为一个时间段,共分为4 个时间段(1981 - 1990,1991 - 2000,2001 -2010,2011 -2021),采取内容分析和主题分析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进行资料编码、识别并归纳主题。

3.4 文献编码

本文文献编码基于徐锦芬和李高新(2021)提出的分类框架,将文献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 其中,实证研究包括定量、质性和混合研究3 类,这3 类研究文献按照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划分为4 个子类。 非实证研究按照评介(书评,译评等)、综述、思辨和其他4个子类进行编码,而研究主题则根据论文中的摘要、引言和全文进行主题编码。

3.5 编码信度

为保证编码一致性,提高质性研究可信度,我们从样本集中随机抽15% 的数据,计算Cohen Kappa 系数(O'Connor, Joffe 2020) 。 首先,两位研究者按照上述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编码方案对所抽取的16 篇文献进行独立编码,然后对存在差异的编码进行协商讨论再次编码,最后得出Kappa 系数为0. 90,研究编码具有较高信度(Landis, Koch 1977)。

4 结果与讨论

4.1 整体状况

就期刊载文量而言,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外语界》(18 篇),其次为《外语教学与研究》(15篇)、《外语与外语教学》(13 篇)、《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0 篇)、《外语学刊》(9 篇)等。 从语法能力研究时间段而言,相关文献从第一个时期10篇迅速跃升至第二个时期的25 篇;第三个时期继续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文献数量高达41 篇;虽然最后一个时期有小幅下降趋势,但是文献发表数量依然接近前二十年间(1981 -2000)发表数量的总和。

可以看出,虽然各家期刊载文量分布不均匀,但是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整体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文献数量迅速增长说明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重视,这是因为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语法能力对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Loewen 2020)。 此外,国内各家期刊载文量差异可能是各家期刊办刊宗旨所致,有些期刊偏爱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等应用语言学领域,有些期刊偏重语言本体或语言理论研究。

4.2 研究对象及其历时变化

整体而言,国内二语语法能力实证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学及其以上的参与者,其中大部分为大学生(50%),混合对象为(32.14%),中学生为(14.29%),尚未发现有关小学生的实证研究。从历时变化发展趋势而言,前20 年间的研究基本以介绍引进为主,没有发现实证研究。 第三个时间段开始出现实证研究,数量达到7 篇,涉及到大学生和混合对象。 第四个时间段,实证研究论文快速上升到21 篇,研究对象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和混合对象。

上述状况一方面反映出国内研究者倾向于选择便利性研究对象,因为绝大多数研究者在高校任教,自然选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另一方面反映出虽然经过四十多年发展,但是相比国外二语语法能力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徐锦芬 李高新2021),国内有关小学生语法能力的研究数量偏少。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现状有关。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激发儿童学习英语兴趣,重在培养他们的语音语调及语感,很少涉及语法知识。

4.3 研究主题及其历时变化

本研究将NVivo 节点开放编码经过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最终整理归纳为中介语、学习者和教师3 大主题范畴,表1展示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3 级编码形成过程以及高频开放编码。

表1表明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中介语、学习者和教师3 大主题。 语法能力中介语研究主要关注具体语法用法、语言知识和语言测试3 个主要方面,例如,考察时态和虚拟语气等中介语的具体语法发展和习得(李芝等2019,唐建敏等2019),运用Rash 模型评估二语语法能力(张春青2015),调查语法知识对二语语法能力的影响(穆无双2016)。

表1 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3 级编码过程

国内学习者研究主要涉及个体因素、语法习得、语言能力和语言意识等方面,例如,探讨年龄、性别、性格等个体因素对语法能力的影响(李民等2009, 柴省三2013),考察语言迁移、习得顺序等语法习得因素(彭玲玲2006),调查听力理解、语法能力量表、语法能力体系构建等研究内容(白丽茹2015,贺滨波2017),讨论语法意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龚彦知等2021) 。

教师主题则涉及教学手段、教学影响因素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例如,不同计算机交流环境下二语语法习得(唐建敏等2019),不同反馈类型对二语语法能力提升的影响(杜敏 马茂祥2013),不同教材中的教学语法(高远2007),形式聚焦等不同语法教学法对英语学习者语法习得影响(徐锦芬 李昶颖2018,2020)。

表2 表明,前20 年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数量相对不足,这是因为早期国内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以引进、介绍或评介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和成果为主(杨连瑞2005)。 从第三个时期开始,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数量大幅提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和学习者两大主题。 第四个时期的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数量虽然有所下滑,但研究主题依然以中介语和学习者为主。 这主要是因为二语语法能力研究大多采取二语习得视角,而中介语及其历时发展、学习者认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重点(Ellis 2015)。

表2 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历时分布②

与国外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相比(徐锦芬李高新2021),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基本上同国外一致,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探讨国内外语学习者的语法能力。 不过,这些研究多数聚焦于以英语为主的二语语法能力,有关其他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有关汉语作为二语的语法能力研究数量极度匮乏。令人可喜的是,个别研究者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从关键期假设视角考察习得起始年龄对汉语学习者语法能力的影响(柴省三2013)。

4.4 理论框架及其历时变化

本研究最终对研究资料中55 个开放编码经过主轴编码整理归纳为语言形式、交际功能和认知心理3 大主题范畴。 表3展示的是各大主题范畴下出现频次较高的节点编码:

表3 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理论框架3 级编码形成过程

从表3 可以看出,语言形式视角主要涉及结构—行为主义、普遍语法和其他语法体系3 个方面。 比如,部分研究从可学习性、接口可及性等普遍语法理论视角探讨二语语法能力的发展和习得(李芝等2019) 。 而交际功能视角主要涉及交际能力假说和功能语法两大主题, 例如,基于交际能力模型的语法能力探讨(陈昌义2003),从功能语法的新及物性模式调查分析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3 个时期学生群体语法隐喻习得状况(张会平 刘永兵2013) 。 此外,部分研究者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框架从信息加工、认知和构式语法方面探讨语法能力习得与发展,例如,从信息加工角度提出下行加工过滤假说(邓劲雷2008),基于构式语法考察语块对二语学习者语法能力的影响(高航2017)。

表4 表明,前20 年国内研究主要采取基于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视角的理论框架。 在第三个时期内,国内研究继续在基于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视角下开展研究,同时开始拓展到认知心理学。第四个时期内,国内研究涉及表中3 大理论框架,从第三个时期的基于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两大理论框架逐渐转向认知心理学理论框架。

表4 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理论框架四个时间段的历时分布②

可以看出,国内二语习得语法能力在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框架下开展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对二语习得领域的影响,国内研究者开始从可加工假说、分布式学习、认知方式等角度探讨语言学习者语法能力。 但是相比国外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框架(徐锦芬 李高新2021),国内在社会文化和神经生物学框架下开展二语语法能力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亟需加强这些框架下的研究。

4.5 研究方法及其历时变化

从表5 可以看出,前20 年国内研究停留在反思、文献综述与评介等非实证研究,缺乏实证研究。 在第三个时间段,非实证研究依然延续前两个时期的增长势头,占据主导地位,但开始出现实证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质性研究偏少。 最后一个时间段,非实证研究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实证研究数量超过非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增长速度最快,质性研究发展缓慢,混合研究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研究已经从早期研究的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初级阶段,逐渐过渡到消化吸收、独立开展研究、进行理论建构和完善的成熟阶段(高一虹等2000)。 国内质性研究发展缓慢可能在于研究人员对质性分析存在偏见、不熟悉质性分析方法(文秋芳 林琳2016)。 混合研究由于吸收了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的长处,能更有力支持研究结论,提升研究结果说服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国内语法能力研究者的青睐。 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实证研究在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数量上依然偏少,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

此外,国内二语语法能力实证研究方法涉及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以问卷为主,其次为语料库和混合收集,利用访谈或日志收集数据的实证研究匮乏,从侧面印证了表5 中所反映的质性研究数量不足的结论。

表5 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方法的历时分布

虽然国内二语语法能力实证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方式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这些研究多数为横向研究,注重考察某一时间节点二语学习者语法能力状况,缺乏追踪调查二语学习者语法能力历时发展纵向研究。

5 思考与展望

纵观上述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无论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理论框架,还是研究方法,均呈现多元化发展,取得较大成绩。 结合本文研究发现以及我们的研究经验,未来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的相关研究可重点关注如下4 个方面:

第一,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二语学习者语法能力研究。 目前大多数语法能力研究聚焦于高校语言学习者的语法能力习得和发展,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匮乏(Collins, Ruivivar 2021)。 而基础教育阶段是语言学习者的关键期阶段(徐锦芬2021)。 学习者在此阶段的语法能力发展会对其后期语言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未来研究应结合这一阶段学习者的特征,重新认识到语法本质上是重要的表意资源,是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统一体(Larsen-freeman 2003),有助于学习者组织思维、生成思想、创造并表达意义(程晓堂2021);重新探索语法教学方法,不再纠结于语法教学本身是否有意义,应更多思考如何教授语法,如何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加工、内化并产出语法(程晓堂2013),促进其语法能力发展。

第二,深化拓展研究主题,深入推进理论框架多元化,积极开展本土理论框架下的相关研究。二语语法能力研究主题虽然覆盖了学习者、中介语和教师3 大主题,成果数量丰硕,但是在学习者互动、中介语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关系等研究主题深度和广度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研究空间,应兼顾语法形式、意义和功能。 比如,在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面,部分学者呼吁学界对语用能力与语法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更多的调查研究,理清语用能力与语法能力发展的关系(Xu et al. 2009)。 此外,国内语法能力研究多数关注书面语语法,对口语语法特征、口语语法能力发展等诸多方面关注不足。 其次,本文所提及的三种理论框架虽然从不同视角探讨二语语法能力习得,但与国外研究相比,理论框架亟待充实,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推进理论框架多元化,以便更好解释语法能力习得现象。 比如,可以从社会文化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调查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使用及加工处理过程。 最后,推动由舶来理论本土化到向世界宣传我国本土理论的转变,积极拓展我国学者自创理论的应用范围。 比如,可以考虑在续论、产出导向法等本土理念框架下开展二语语法能力的相关研究,提升我国应用语言学在国际学术中的话语权(徐锦芬2021)。

第三,倡导研究方法多元性,注重数据收集方式多样性。 研究者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语料库等新技术工具采集语法能力发展的数据,从多个角度交叉验证二语语法能力相关研究,提高研究者对所调查研究问题作出更严格的推论(徐锦芬2021)。除了开展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横向研究外,我们还需要更多、更系统的、相互关联的证据。 比如,可以考虑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纵向研究,揭示语法教学对二语学习者语法能力是否存在延迟效应和累积效应,拓宽我们对二语课堂语法教学的理解,寻找到适合自己语境的理想教学方法。

第四,关注实证研究的可重复性(reproducible)和可复制性(replicable),推动研究过程透明性和开放性。 比如,二语语法能力研究者可通过OSF(Open Science Framework)通用开放科学平台进行预注册,提交注册报告,或通过专门针对应用语言学的IRIS(Instruments for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s)专业平台共享二语语法能力实证研究数据、分析代码等,降低二语研究者自由度,减少其他研究者成本,促进相关研究成果共享。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研究设计时为确保文献代表性和精准性,将数据来源限定于国内15 种国内外语类期刊,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将国内其他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相关图书纳入数据来源范围。

注释

①表中统计数字表示节点频次,由于一篇文章会被多个节点编码,总计数据会出现大于实际篇数。

猜你喜欢
二语语法框架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跟踪导练(二)4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基于Hadoop的DDoS检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