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和路径分析

2022-12-02 00:29左建辉
山西农经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村

□左建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1 研究背景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最大的不均衡与不完善表现在城乡之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服务、文化、教育资源分配方面,这种城乡发展差距与当前社会主义所坚持的社会公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个方面明确了战略核心布局,全方位提升乡村发展水平[1-2]。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动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吸引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专业服务,大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类社会组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两次提到了社会工作,要求“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一系列关爱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工作在其领域发挥着专业作用。2020 年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的讲话》中提到“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实践证明,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的引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必不可少。

2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专业契合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农村的变革来提升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地位,缩短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环境向美丽、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践服务和实务研究为基础的专业,其专业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为民”,这一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总体目标上具有很强的契合度。乡村振兴战略包括组织、文化、产业、人才、生态等方面[3]。这些丰富的内涵促使农村社会工作服务范围由原来的以服务弱势群体为主,到参与农村的规划和建设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在价值观和理念以及目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从社会使命来看,社会工作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最终目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理念来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因此,在专业价值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从价值理念上来说,是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利他使群。同时,社会工作在服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以及人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注重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4]。目前,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村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生态建设、乡风建设、传统文化复兴、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协调能力,立足乡村现状,尊重农村独特性,在乡村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冲击中平衡村民、社会组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工作方法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模式与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中地区发展模式有极大的相似性。从地区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社区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农村社会工作后期的主要特征是关注社区(农村)共性问题,提升社区(农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明确社区(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居民(村民)自主能力,注重居民(村民)参与,同时强调过程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工作方法上高度契合。

3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尽管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被写入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但是社工介入农村开展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其具体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

第一,农村对社会工作的接纳程度不够,服务开展难度大。农村是以乡缘、地缘、血缘维系的地域。一直以来农村的生态系统中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农民只有自身遇到了在自己熟知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才会考虑向外寻求帮助,而所谓的“外”也大多局限于宗族、亲戚、朋友的范围[5]。这种先找熟人、亲戚的传统习惯,使得村委会难以理解社工的价值和作用,甚至会出现对社工的工作存在不配合、不支持的情况。社会工作为外来力量进入农村开展帮扶服务,在关系的建立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对社会工作不了解的服务对象甚至会对社工开展的服务产生抵触心理,极易导致社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耗费时力较长,服务效果达不到预期。很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的,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目的性。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会认为社工站在政府的立场,从而出现排斥服务的行为。

第二,农村社工发展的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由来已久,但是农村社会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却极为缓慢。所谓资源支持,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同时包含了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是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观念。近年来,湖南与深圳、广州等地针对贫困地区以及一些相对落后的村落,结合当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牵手计划”,对当地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进行帮扶服务。从服务结果来看,不同地区对该计划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决定了当地的服务成效。尽管该计划在开展过程中所提供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完全支撑整个服务的开展,但是当地对该项目的其他资源的投入同样能促进该项目的顺利完成。部分农村当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外来资金的支持,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整合本地的有关资源,同样的项目却作出了不一样的效果,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社工的发展[6]。从近年的整体收效来看,部分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自2018 年湖南省推行“禾计划”以来,社工的“触角”延伸至了乡镇街道一级,但对于真正深入农村来说,仍存在一定距离。正如何雪峰《最后一公里乡村》中所提到的“福利政策与入户之间还存在着一公里,这一公里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落实起来,同样需要更多的资源作为支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治理进度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态度,只有给予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相应的资源,社会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专业优势。

第三,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较大。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学科,社工人才同样需要具备来自各方面的能力。对小组、个案尤其是社区工作的熟练运用,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从社工人才的发展来说,农村社工人才在专业性的要求上比其他服务领域的要强。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工人才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加上社工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与城市社区相比,专业社会工作者在选择服务地域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城市社区。一些社工存在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最终离任的情况。通过对湖南省郴州市B 区乡镇街道社工站的社工流动意愿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年轻一代的社工更愿意去往街道(城区),仅部分愿意留在乡镇,并且稳定性较强的社工能留下的主要原因是离家近。从广东“双百社工”的模式来看,社工的福利待遇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7]。与城市相比,农村在交通、信息技术以及福利待遇上落差较大,因此能够留在安心农村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一些社会工作者来自外地,在农村风俗习惯、语言沟通等方面存在困难。农村要想留住外地的专业社工人才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四,社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一是社工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角色存在定位模糊。部分地区社工被安排了很多专业以外的行政性工作,从而占据了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的大部分时间。长此以往,社工便失去了作为专业人才的作用,只是简单地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补充力量。不管是在广东的家综服务还是湖南的“禾计划”,所参与的社工都受到行政性服务困扰。在与服务范围内的相关部门、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时,由于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社工对于一些服务范围内部门领导交代的行政性任务无法推脱,从而失去了社工自身本来的优势。二是社工与机构考核和政府指标完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角色偏差。从湖南“禾计划”来看,很多地区的社工在人事关系上由机构管理,但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却是从事乡镇(街道)所安排的工作。当要求考核时,社工很难发挥专业角色的作用,严重影响其对专业认知的积极性和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

4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

社会工作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每个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模式。每一种发展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都有其相似之处,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尊重农村的特殊性、农民的主体性,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深入农村及农民内部,发掘该地区的有关资源以及村民的真正发展方向。从广东的“绿耕模式”“双百计划”以及湖南的“禾计划”来看,都采取的是社工入驻基层的模式,3 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社工驻村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也是社工最直接的服务方式,能真正深入农村、了解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发掘村民的优势,通过专业的方法实现村民的自我增能,从而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8]。

第二,加强各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促进社会工作在有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普及,创新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与绝大多数人心中的“社会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服务范围主要存在于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与传播。农村作为各项政策的落实地,需要社工加强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目前社会工作与民政部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让社工更加全面地做好农村的发展规划。在服务过程中,应加强与村委会的联系,取得其信任和认同,确立“社工+村支两委+志愿者”的治理模式[9-10]。

第三,发掘乡村的内生动力,发展本土社工,加强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社工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加上外来社工人才的流动性较强,因此培育一批当地社工人才队伍对于社工参与乡村振兴尤为重要。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专业社工人才,为社工人才提供较好的就业环境,提升社工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不断发掘乡村的内生动力,从内部破局。从当地人才队伍中发掘优秀人才并重点培养,在专业上加大对当地人才的专业培训。

第四,厘清社会工作者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边界,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定位。社会工作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作为合作伙伴的角色参与其中。要把握好服务的分寸,协调好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大包大揽或完全被行政化。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相关资源链接中介、直接或间接服务提供者、政策倡导者、教育者等角色。同时,社会工作机构应协调好机构与社工之间、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社工由于二者之间关系不明确而陷入角色混乱、角色不清的定位中。

第五,发挥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工作者具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社工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包括来自农村内部的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动力资源、具有带头作用的人力资源、当地自身的农业产业资源以及来自基金会、企业、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外部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高度整合,为乡村建设的特色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方向[11]。

5 结束语

社会工作在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积极解决农村乡土社会重新建构、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当地传统文化复兴以及本土人才资源发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现阶段社会工作在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困难,但是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重合性较强、契合程度高,这为社会工作在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A Social Crisis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青春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