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综述

2022-12-03 12:08尹秀洁李悦欣梅建志赵润博衣弘扬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惠差距金融

尹秀洁,李悦欣,梅建志,赵润博,衣弘扬

(哈尔滨商业大学 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村发展取得瞩目成就[1-2],根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 018.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0 467.0亿元。随着第一产业GDP的不断增长,中国农村实际上并未实现有效的发展。如何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成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在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众多因素中,资本投入至关重要[4-5],资本投入来源包括自有资本积累、国家财政支持以及市场筹集,市场筹集资金的过程即人们所说的金融。在自有资本和国家支持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筹集的资金(即金融)就会直接影响资本投入,从而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由于传统金融面临着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三农”问题解决的难度性[6-7],普惠金融便随之出现,它可以在传统金融模式的基础上降低融资成本,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为农村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8]。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普惠金融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普惠金融更能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并成为现阶段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因素[9]。

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其对农业支持的范围不够明确和完善、缺乏农业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10]。加之农户个体获取信息的滞后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户个体经济行为的规模较小,无法为大多数农户提供有效的资金援助,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3,7,11]。所以,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效应进行文献综述,为进一步探究两者关系提供参考,以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支农的理论和实践。

1 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

1.1 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

数字普惠金融由普惠金融发展而来,是普惠金融的持续深化。要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要从普惠金融入手。

普惠金融,又称包容性金融,在2005年由联合国首次提出,旨在打破城乡金融二元结构,认为普惠金融可以通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使更多低收入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助力中小微弱企业的金融发展[12]。而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其核心是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13]。Yonis[14]根据跨国金融服务可用数据集,对低收入人群的资金来源进行了选择性审查,认为普惠金融主要有3个功能,即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减贫和提高社会包容性。普惠金融通过扶持中小微弱企业的发展,扩大了传统金融的包容性,为减轻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Beck等[15]根据银行监管调查的数据,研究了企业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的联系,认为金融发展会因企业经济活动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大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融资的比例要超过小微企业的13%,小微企业具有较大的融资约束。小微企业获取融资较为困难,这是普惠金融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Kapoor[16]研究了印度政治社会、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过程,认为普惠金融可以发挥均衡器的作用,可以使每个公民都从中获益。Madurai[17]从金融包容性的3个维度测算了金融包容性指数(普惠金融指数),从测算结果分析到,农村地区虽已采取措施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成效并不明显,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银行家、监管者、受益人等多方共同努力。这也说明了普惠金融实施的重要性和难度性。郭田勇等[18]研究了中国普惠金融相较于国际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中国普惠金融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与世界差距尤为明显。说明中国普惠金融应紧跟时代发展,传统普惠金融不断暴露出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失衡等弊端,使之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布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数字普惠金融首次出现在世界舞台。该原则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规范业务,具体是指运用银行账户、电子货币等数字化技术,开展各项传统金融服务[19]。它立足于中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强调利用可支付的成本以获取金融服务,促进了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传统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径。Zeng等[20]认为,这种模式较好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李建军等[21]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缓解传统金融的金融排斥问题。易行健等[22]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居民消费,改变了居民消费观,有利于消费结构转型。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和全社会有着广泛影响,尤其是在减贫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视。所以现阶段需不断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支农的新途径,为政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方向。

1.2 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发展现状

现有文献大多采用截面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发展进行分析,但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各省份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从空间角度全面衡量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发展。而数字普惠金融历经10年发展,时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3]。现阶段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发展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① 针对单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② 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体系,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③ 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格局。

陈银娥等[23]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等非参数估计对普惠金融的空间分布和趋同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多极化格局和俱乐部收敛,东部发散,中西部收敛。陆凤芝等[24]利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对省域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得出普惠金融发展自东向西呈现逐渐降低的区域格局。李明贤等[25]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湖南省县域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空间格局的研究,但得出的结果大同小异,东部数字普惠金融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将中西部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而提出更加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建议。

2 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2.1 乡村振兴的概念界定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旨在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6]。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了补充。乡村振兴要促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把握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27]。所以在把握乡村振兴内涵时,要与时代接轨,在以往概念理解上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乡村振兴。

2.2 乡村振兴指数的测度方法

对于乡村振兴指数的测算方法有很多,大多学者是根据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建设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即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细分出二级指标,甚至多级指标,再利用熵权法[28]测算得出乡村振兴指数,如张挺等[29]、李季刚等[26]和赵丽芳等[30]。

此外,贾晋等[31]利用熵权TOPSIS法构建了“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的指标体系,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该方法是对熵权法测算乡村振兴指数的改进,从基础层、系统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对不同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给出了得分。

以往的文献基本都是基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各个指标,通过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得出的。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在不改变乡村振兴内涵的基础上,可利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算法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使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3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研究

由于数字普惠金融是近年才出现的概念,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解释变量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效应的文章较少,但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现有学者已做出了广泛的研究。由于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效果在本质上是类似的,所以可将现有研究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3.1 数字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发展

国内外学者研究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广泛,如Bank等[32]和李涛等[33],早期学者将普惠金融作为解释变量,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现阶段大多数学者重点研究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但也有少数学者将普惠金融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经济增长如何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就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而言,Bank等[32]认为普惠金融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正相关作用。Chen等[34]指出金融发展会在长期缩小收入不平等,减小经济发展差距。李涛等[33]认为金融深度与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但这些研究大多着重于研究传统线下网点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主流,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也应将线上网点模式的发展考虑其中。

3.2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

现阶段,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较为成熟广泛,而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一定空白。

Bekele等[35]利用埃塞俄比亚1994—2000年城乡家庭面板数据,得出金融普惠性是提高居民收入,进而减少贫困的重要因素。Bittencourt[36]研究了1985—1994年巴西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得出金融发展对减少收入不平等方面具有显著稳健的作用。钱水土等[37]综合考虑了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测算得出综合普惠金融指数,结果表明,普惠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逐渐增多。宋晓玲[38]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李牧辰等[39]得出,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数字化程度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导致数字普惠金融在总体上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现有研究初步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但就两者的相互影响、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3个层次的影响效应等方面存在一些空白。

3.3 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发展

现阶段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文献较少,但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发展方面,学者们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Burgess等[40]研究了农村银行对贫困减缓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银行的发展对扩大产能和缩减贫困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刘波等[41]基于湖南87个县域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得出,提高地区金融包容性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谢升峰等[42]测度了农村普惠金融指数,并研究了其对城乡统筹的福利效应,得出前者对后者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关系,但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都认为普惠金融有效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

所以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和乡村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提供了一系列参考。数字普惠金融使得农村居民通过较少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影响。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广泛的文献整理,可以科学地提出假设,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乡村振兴水平的发展。

4 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已作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较少。由于所选样本、测算指标的差异,以及两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现有文献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缺少全面性和综合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入:第一,参考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填补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的空白;第二,在研究较大范围内的影响效应时,要考虑地区异质性所造成结果的差异;第三,要时刻按照国家政策更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评价体系,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普惠差距金融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