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

2022-12-03 19:42徐连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文化

徐连应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 315000)

由于近年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变化,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当今社会,企业更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在综合素质培养中,职业道德、理念信念等均是重点内容。而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中心,将其融入到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不仅符合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人才需求,而且也有利于红色文化在青年人群中传承与发扬,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

1 红色文化与三全育人体系

1.1 红色文化简介

红色文化是“红色”与“文化”两个词的组合。从广义上理解,“文化” 的概念即所有人类社会历史上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红色”表面是是指颜色,实际上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红色文化的内涵,兼具“文化”与“红色”的双重含义,泛指历史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展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奋斗精神[1]。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丰富内涵,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不断丰富,成为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战争旧址、烈士陵园、红色博物馆等红色物质实体文化形态; 二是红色制度文化,包括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方针、路线,以及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政党制度等; 三是红色精神文化,包括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等[2]。可以说,红色文化是红色传统、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等内容的集中体现。

1.2 三全育人体系简介

三全育人简要而言,即高校思政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时间、人员与空间这三大要素的实际需求[3]。其中,全员育人对应的是对人员要素的需求,要求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本人等所有相关主体,均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全程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的时间要素需求,要求高校育人要做到无间断、 无断层地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的空间要素需求,要求高校育人要注重思政教育内容与载体,内容上要覆盖一切具有育人价值的教育资源,载体上要开发并充分利用所有具有育人功能的教育载体,做到处处育人。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性

2.1 符合凝聚育人合力的迫切需要

全员育人的关键在于凝聚育人合力,而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各方育人主体的作用,凝聚各类主体的力量,将这种力量凝聚到高校育人工作中。全员育人最重要的主体,即高校思政教师,其必须要注重自身育人意识的提升,增强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育人能力[4]。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等客观原因,导致部分院校教师关于立德树人等重要精神理论的学习明显不足,对育人工作的探究不深,尚未认识到自身的育人职责,进而导致育人主体的综合素质不够高,育人主体的责任意识也不强,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育人工作衔接,导致的实际结果就是,各个育人主体合力凝聚非常有限,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秀传统资源,其中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意识思想引导价值等,可提高育人主体的综合素质、责任承担意识,进而推动全员育人模式的构建,提高各个育人主体的凝聚力,发挥育人合力。

2.2 符合有效衔接育人过程的迫切需要

全程育人的关键在于有效衔接各个育人过程,在各个育人主体多点发力的前提下,实现全“线”发力,确保横向、纵向的每个环节之间有效衔接,消除断层[5]。但是,以现阶段我国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情况来说,由于缺乏经验,大部分高校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上存在一定不足。一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仅是一个育人阶段,如何让高校教育与学生之前所受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没有断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三全育人要求高校与社会、家庭等相关育人主体形成有效对接,但由于工作机制协调不平衡等客观问题,在育人环节中经常出现协调不佳、配合不畅等问题,导致育人工作出现断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育人效果。红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外延,将其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中,可以丰富育人资源,以有效缓解目前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衔接不够、出现断层等问题。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有利于消除育人断层,形成具有持续性的全程育人模式。

2.3 符合深度整合育人资源的迫切需要

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在于全“面”发力,基于全员育人的多点发力、全程育人的全“线”发力,织成一张“育人网”;同时,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实现,还要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横向铺开与纵深挖掘,这就对育人“点”“线”资源的利用、方法运用、载体选择等提出了要求[6]。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全方位育人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优质育人资源挖掘力度不足、载体单一、方法陈旧、缺乏育人氛围等,未能实现对育人资源、育人载体的深度挖掘与整合运用,尚未形成有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目前,我国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已经逐步趋于成熟,可以为高校育人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载体形式、方式方法,为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关键节点。因此,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符合深度整合育人资源的迫切需要。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价值维度

3.1 坚定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

红色文化是我国奋斗史的浓缩,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的心路历程。所以,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导向价值的先进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奋发图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风貌,可以为培养祖国事业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精神食粮。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国外思想严重入侵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变性的特点,导致部分高校学生理想缺失、信念不坚定,这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而红色文化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导向标,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能够让高校学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明白自身的历史使命,进而形成正确价值观,肩负起中国崛起的重责。总而言之,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的核心目标,即利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理想信念激励高校学生,引导其价值观的形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导向价值。

3.2 爱国主义情感的凝聚价值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且爱国主义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直接联系。在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反侵略、反封建”,而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红色文化是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千年延续,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红色博物馆、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均是中国人民强烈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凝聚价值,为高校育人指明方向,在育人过程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以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利用红色文化展开育人,发挥红色文化的凝聚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自豪感,进而减轻外来文化入侵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使其养成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的行为意识,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

3.3 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在重要会议、 讲话中提到,教育的根本目标即立德树人,高校教育必须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展开各项教育活动。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甘于奉献、勇于奋斗、积极创新等精神,是立德树人的最佳教育资源,可以为高校育人提供教化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教化作用,让高校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爱党爱国精神,内化于心,转化成具体实践,进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而且,在红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高校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驱使其做一名有追求、有理想的人,进而养成健全的人格。总之,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使其具有完善人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才,为中华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实践向度

4.1 构建红色文化全员参与育人模式

高校育人过程中,应注重对红色文化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全员参与育人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首先,高校应通过党建社团组织,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理念的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新生。很多新生渴望通过加入社团,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社交圈,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高校应利用新生这一心理,组建各种红色文化社区,或者要求学校的各个社团在发展中融合红色文化,借此向学生宣传红色文化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其次,在党校培训过程中,或团员学习时,融合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引导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同时,利用高校独有的舆论阵地,提高红色文化育人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此外,教职工人员,还应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如红色主题班会、班级主题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豪感。最后,积极鼓励学校一线教师加入红色文化教育与宣传队伍当中,尤其是近代史教师、思政教师等,构建“学校—学院—教师—班级—学生”教育宣传体系,做到分工明确,形成全员参与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4.2 形成红色文化全过程育人机制

要想形成红色文化全过程育人机制,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教师要在各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找到红色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红色歌曲、播放红色电影、讲解历史事迹等方法,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近红色文化。第二,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观能动性;或者组织开展红色经典书籍推荐、红色经典故事重演等活动,进行学分奖励,或者将此作为评优评奖的考察指标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高校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第三,充分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教育内涵与育人力量,并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让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做好自我提升,用共产主义信仰武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展开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共产主义信仰。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要积极进行创新,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以及红色文化的特殊性,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入红色文化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那些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的光荣事迹; 而在机械制作类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的领军人物;而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近代以来涌现出来的医师事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伟人的敬业奉献精神。

4.3 打造红色文化全方位育人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另一个主阵地。为打造红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必须要抓住实践教学这一“战场”,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中,通过全方位覆盖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一方面,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活动相融合。高校应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大比拼、红色诗歌竞赛、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等,同时,高校还要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特色,利用区域资源优势,通过本地革命人物、历史事迹等展开论坛、讲座等学习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另外,还可以展开各种类型的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或者安排学生参观校史馆、红色博物馆等,通过亲身参与、 近距离观看历史文物、 革命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另一方面,探索校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如看望老兵活动、革命区义务支教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慰问革命烈士家属活动等,拉进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通过现代化载体,更加直观、立体地将红色文化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短平快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红色文化资源。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这样的模式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已普遍应用,高校应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 微博公众号,以及在学校官网上建立红色文化板块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覆盖,进而构建其全方位育人体系,利用红色文化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高校应将红色基因融入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育人要素、载体、方法等,提高高校育人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新时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责任意识的人才,引导高校学生自觉肩负起中国崛起的重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复杂的国际情势下,做好人才武装,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国富民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思想品质的新时期人才。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