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

2022-12-05 08:37程强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29期
关键词:实体金融经济

程强

(河南平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平舆 463400)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等应用越来越普及,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需要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探索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赋能,深入推进“互联网+”工程,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014年,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正式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定义,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结算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初以金融电子化(或称互联网化)形式起步。近些年却在中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是后来居上,势不可挡。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供求匹配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形成新兴业态,已深刻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方式。当前,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移动化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异军突起,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催生出金融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方兴未艾,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等应用越来越普及,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银行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25.3亿笔,金额55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和13.5%。

互联网金融企业具备某种“准银行”机构特性,在信贷、结算、理财、支付等方面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金融脱媒化趋势愈加明显。互联网金融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传统金融业的有益补充,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原因剖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体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吸引大量资金投资,金融机构资金空转,热衷于“挣快钱”,脱实向虚趋势明显,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入分析实体经济融资难题,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内部原因

各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构成我国实体经济体系。部分实体企业发展中,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现代化经营理念缺失,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不完善,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企业经营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不足,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根据相关统计分析,民营小微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仅2.5年,加之大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足值有效的抵质押物,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投放贷款条件和要求,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放贷意愿。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实体经济企业在发展中,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管理工作的运用率低,这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功概率,影响资金的供给。此外,市场失灵会导致部分资金的流通性降低,银行与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并没有实现消息共享[2]。

(二)外部原因

1.我国储蓄率偏高,有效投资资金不足。全球范围内,我国居民储蓄率名列前茅,新冠疫情背景下,居民更趋于保守,持币观望,不愿投资、不敢投资。加之,投资渠道少,资金周转率低,大量闲置资金存在银行体系内,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有效供给并不充足。同时,银行在投放贷款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偏好,大部分资金流向国有部门,毕竟国有企业经营由政府信用背书,风险相对较小,只有极少部分资金融入民营及小微企业中,导致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极不平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融资模式和渠道严重失衡,主要以银行业的间接融资为主,证券、股票、期货等市场发育不足,融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金融资源没有充分流入实体经济,甚至是“体外循环”。

3.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金融的本职就是服务实体经济,虽然我国实体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金融工具的创新水平不高,股票和期货市场等产品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由于其发展中的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进度[3]。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不规范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已经贯穿了多层次市场体系,实现了跨界经营。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的金融模式,业务种类丰富,创新迭代速度快,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难免出现监管滞后的问题。互联网金融行业,政策法律不健全、行业监管不到位、行业规则不明晰,金融监管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行业乱象丛生。如果任由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就会增加经济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风控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风险外溢性非常突出,这种金融风险具有外延性,扩散速度非常快,P2P平台资金链断裂“跑路”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衍生出非法集资、违规经营的风险隐患。由于其中的信用机制并完善,国内的金融信用评级存在一定的问题,降低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导致其受到质疑。此外,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比较大,所以其获取难度高,数据的真实性也会受到影响[4]。总之,互联网金融企业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金融产品创新性也越来越高,但没有完善的风控机制与之相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要比传统金融行业高。

(三)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转型发展的阵痛期尚未完全度过,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承压,国家也逐步规范整顿平台经济,互联网金融趋向规范发展,整个行业将重新洗牌整合。

四、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互联网金融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民数量持续增加,互联网移动化趋势明显,应充分借势用势,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强硬件终端设备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加快互联网金融征信、风控体系、行业标准等建设,为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互联网金融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的风险,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在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的保护,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自我保护能力[5]。

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把“双刃剑”,鉴于其风险传播快、影响面广的特性,要高度重视风控问题,趋利避害,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风险防范能力,注意把控风险点,抓住关键点,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通过加强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假设,完善大数据征信体系,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健全行业监管体系

为了防范化解行业风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着力破解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监管滞后难题,建立相对完善完备的制度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和补充,弥补现有法律法规中的空白,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此同时,要通过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等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监管方式的迭代更新,提升互联网金融监管水平,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在此过程中,要严把互联网金融准入关,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市场准入规则,强化信息安全保护,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整治行业乱象,全面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要着重规范互联网借贷平台发展,提高准入门槛,保证合理的注册资本金,不断壮大资金实力,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必要时可以对互联网借贷平台进行评级分类,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同时,还要发挥政府支持引导作用,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实现分类监管,精准施策,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特点,出台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了解金融业务的内容,明确责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利益的维护,健全法律制度,为日后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6]。

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要通过健全行业协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方式,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增强自身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营造互联网金融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一方面,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实体经济纾困解难,增强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国家要进一步出台措施,鼓励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回归金融属性,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己任,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服务功能,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政府要紧扣实体经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促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可以通过定向的财政补贴、优化监管方式或者是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资金投向,实现对信贷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推动贷款资金流向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有效破解实体经济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升级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指出: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国家层面,要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加强对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的整合,完善扩充信用数据库,包括大数据征信系统,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保证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社会信用体系越完善,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越优越宽松,越有利于二者的深度融合,整个社会的投资环境就会大大改善,各项经济活动包括信贷业务交易成本大幅降低,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肥沃的经济“土壤”。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十分旺盛。大型企业在发展中,并没有促进经济内容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有效结合,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信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第三方的征信数据也不足,这会影响征信系统的稳定运行。如果不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创业人员的融资渠道在发展中也会受到限制[7]。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大大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关键是要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在对产品类型进行分析时, 要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内容,进一步细分,培养创新类的股权众筹平台,加强对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融合,保证金融产品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8],实现金融供需的有效对接,能够为各类经济实体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质效。

(五)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共融共生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属性,无论是传统金融业还是互联网金融,只有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才是其行稳致远的人间正道。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传统金融业客户资源积淀深厚、风控体系健全、经营管理规范;互联网金融,获客渠道丰富、交易效率高、数据挖掘充分,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要不断深化双方的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赋能,逐步开发了微信银行等服务新模式、新渠道,并不断丰富加载新功能,实现传统与新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从而增强客户黏性,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实体经济与金融业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以说是相融共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当前,传统金融业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的应运而生,恰逢其时,意义重大,这就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进一步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进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支持实体经济的健康平稳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实体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