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12-05 13:57何云霞
山西青年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创新型工匠职业院校

何云霞 王 东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江苏 常州 213032

职业院校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将成为工匠精神的主要培养阵地,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创新型工匠人才。校企合作可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企业拥有真实生产环境和先进生产设备,能帮助学生对专业和企业有清晰认知,并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在企业所发挥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可将工匠精神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培养[1]。

一、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现状

(一)“工匠精神”氛围不够

职业院校的学生各方面素养发展不平均,学生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精神追求意识不强,日常生活缺少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只会应用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如果不加强思想引导,学生毕业就业后也只是懂得一些操作,却缺乏创新思维、变通能力。如今我国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代的年轻人已经呈现出手不离机的状态,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娱乐方式,学生容易被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信息所吸引,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各种悲观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色情、暴力的信息也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影响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钻研。另外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不够丰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活动效果不佳[2]。校园文化是树立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导积极向上思想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为社会培养出崇尚科学文明、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实践性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校企合作机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现在职业院校也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对实训室和实训设备建设力度不足且质量不高,校外的实训平台和实训基地数量不多,学生没有受到全面的专业技能实践,实训效果得不到保障。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实训设备有限,不能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实践理论和具体操作,整一节实践课都是无用功,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校外实训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途径,但是有的企业并未给学生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导师,或者随意给学生安排工作,学生实训期间没有专业导师指导、缺少实践锻炼,不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得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缺乏良好有效的过渡,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工作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工作内容不熟悉,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我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实践平台,但是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很多职业院校还没有广泛应用;有的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资金的投入和平台的建设;有些学校虽然建设创新创意孵化园,但是缺少教师有效指导、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帮助不足。

(三)缺乏就业导向

就业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目标,社会需求是培养学生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职业院校都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专业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但是过于注重专业性质而忽视了社会需求容易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3]。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树立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创新校企合作内容,让学生走进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就业环境,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缺少就业导向,学生也会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以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就业或者创业只会被市场淘汰。学生具备良好的市场敏锐度、明确的就业导向和良好的市场洞察能力,才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发展自己,让自己的专业素质更加符合工作岗位,培养创新思维有助于开辟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四)缺少高质量教师团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基础。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忙于提高自身的职称、职位,没有做到专心教学,也没有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寻找道路,更没有关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最主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教师缺少对行业技能创新的了解,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很多考试人仍然只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而没有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另外,许多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所教授专业的就业需求、岗位技能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不足,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不能准确定位及有针对性地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只会按照教材内容授课,根据教材讲解操作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有效性,不利于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一)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养,所以学校应该借助文化载体融入工匠精神。例如,应用校园文化和团学活动或者课堂教学等方面,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体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此引领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做到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4]。文化渗透对新型工匠人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应该借助媒体手段大力宣传,营造工匠精神的舆论导向,在学校的各种媒体传播平台编辑关于工匠精神内容,并通过学校的官网、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或者应用专栏、橱窗等方式宣传工匠人才的优秀事迹,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不断勉励自己。同时,还可以邀请相关行业优秀工匠进入校园举行交流会或者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工匠人才一线工作,学习他们的追求创新和踏实进取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文化渗透、媒体传播和举办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为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新型工匠型人才的形成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培养,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把握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点,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价值追求和道德操守等,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工匠精神的种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坐困于教材的深井之中,应该积极借助互联网手段向学生呈现与教材相关的工匠精神内容,充实教材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呈现方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的融合,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价值的追求,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此外,学校应该支持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扩大工匠精神宣传。

(二)加强校企合作,扩展创新实践资源

校企合作是培养新型工匠人才的有效平台,为了深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化,职业院校应该增加校企合作内容,融合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师资,并注重新型工匠人才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模拟专业对口的职业情境,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情况,保障学生做到在学中做,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模拟教学和实操教学只是让学生有工作体验,却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操作设备,做到规范实训操作。除了实习阶段,教师在教学相关技术时,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一边教学一边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的设备操作,并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既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对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应及时跟进企业工作岗的设备,更新学校的教学设备,避免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需求不相符情况的出现,做到真实有效地培养新型空降人才。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未来的工作环境和需要掌握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在工匠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实践下提高专业水平,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其进行弥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促进对岗位的认同感,并让学生内化的素养和意识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此外,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举行关于创新的文化节活动,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文化互动与交流,对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树立工匠精神意识,并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实践内容

就业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校企合作实践内容,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匠人才。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仅仅依靠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结合行业需求,能够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情况,有助于围绕需求制定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在创业指导和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市场敏锐度、市场洞察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完善教育体系,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依照就业和岗位能力不断健全,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之时,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实践操作,追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转变传统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的教学体系。

再次,发挥校企合作功能,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例如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要求学生结合企业项目实践,保证毕业设计里数据的真实性。同时,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指导并探索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不能出现一点差错,追求完美的作品,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由学校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

最后,应尝试定向培养模式,相对于学校,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定向培养班,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工匠精神,满足创新工匠人才的培养。

(四)增强师资力量,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教师是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关键,不仅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高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是促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创新创业、工匠精神相关的理论进修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或者企业专业人士、有名的工匠艺人来学校任教,参与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培养。为了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优秀人士,学校可以通过发放津贴等方式吸纳社会人才。这些兼职教师经验丰富,能够以第一视角讲述技术操作、传递工作经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工作岗位,提高技术学习意识,增强技术操作能力,有助于创新型工匠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创新经验丰富、工匠人才培养能力较强的学校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团队结构的优化是增强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的动力,在组建教师团队时,教师的能力应该呈现多样化,由专业技术教师、各类学科、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等类型组成。采取多位教师授课的方式,例如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讲解,实践环节由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讲解。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时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适当调整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比例。

三、结束语

实践性是实现培养创新工匠人才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重点突出实践性,并通过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加强校企合作,扩展创新实践资源,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实践内容、增强师资力量,打造优秀师资团队,从校园文化、实践教学、就业导向、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校企合作下创新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创新型工匠职业院校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工匠风采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工匠神形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