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策略研究

2022-12-06 22:29张留占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心理学教学管理

张留占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

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人们要培育良好美德,它以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为目标,主张对人类的积极品质进行探究,以便促进人们实现良性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内容,有助于进一步突破传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框架,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且具有工匠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积极心理学视角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活动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引导,使学生拥有更加积极的内在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顺应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总趋势

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还强调了要形成“健康第一”的教学管理理念,促进学生群体形成健全人格。党和国家在颁发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意见》中明确提到,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优势,针对新时期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使其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1]。中宣部等20 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意见》中也强调,要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融入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随着新时期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职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难题,进而造成其心理压力的增加。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调节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素养,追求自身幸福。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有助于用更加专业的心理学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因素,使学生在自我提升过程中形成更加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型人格。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许多内容,并且它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培养。一项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具备努力、信心、乐观、坚强、爱心等积极性的心理品质。因此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积极情绪,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为其实现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有助于优化高职院校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构建的教学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管理职能较为单一、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管理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形成较为健全的心理服务体系。许多高校管理者长期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片面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的引导和治疗,而忽略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激发。现代心理学理论实践强调,不仅要对人们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化解,同时还要培养人们的优秀品质和激发人的内在力量[2]。因此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系,有助于将积极心理教育和消极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出更加完整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者的理念较为落后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许多管理者存在理念落后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因此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素养的重要指标。但是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功利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更加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忽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最终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规划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处于次要位置,并且教学实施的模式相对单一,无法真正发挥出心理引导的实际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中融入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但是在具体管理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职责划分、部门协同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例如许多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为学校党政机关,还有的将部分职责划分到了二级学院,造成了心理健康教学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体系运行不够通畅。在教育内容方面,许多高职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学混为一谈,有的只是简单运用批评、引导、谈话的方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3]。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学内容大多只是针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身份转换问题、学业压力问题以及考试焦虑等内容,所构建的具体形式也主要是实践活动课程、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活动等,缺少部门间的协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也较为有限。

(三)缺少积极心理学的专业化知识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开展教学管理活动,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学能力,以便提升教学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但是目前许多高职教师并未形成“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无法将积极心理学等专业心理指导理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的心理指导策略比较单一,同时相关教职人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此也并不具备开展积极心理学指导的专业化知识。他们的心理辅导技巧不够熟练、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欠缺,无法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助力[4]。另外,许多高职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本职专业的教学探究活动中,不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教学活动研究,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首先应遵循目标导向的原则。要知道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学生,因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管理目标,相关教学参与者也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基本理念。一方面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先进思想,促进高职教学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广大师生群体的素质素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院校管理秩序,以便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德育优势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等良好美德[5]。高职教师也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进一步纠正教学管理的方向性偏差,更加重视学生发展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身心发展的阻碍。

(二)多项并举原则

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的建设涉及到院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主体以及教学管理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在积极心理学应用过程中,要进一步遵循多项并举的原则,从多个层面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内容。例如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建设。在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环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留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可以定期开展班级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管理者也可以设置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场所;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向广大师生宣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师和家长也要形成密切沟通的渠道,综合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而做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预防。

(三)创新性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的长期发展中,许多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并不重视。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相关教师也只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召开主题班会,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这些活动往往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过程中,要进一步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以便使学生深入感受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危害,进一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教学培养的重要价值,从而主动利用各种信息化渠道,进行积极心理的自我培养。

(四)情感性原则

高职学生正处于其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得丰富且敏感。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遵循情感性的原则,有效拉近师生互动的距离,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积极情感的影响和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采用非积极的教学管理模式。例如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引导,要通过友好交谈的方式,使学生打开心扉,主动接受积极心理治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能量,构建友好互动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拥有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处理人际交往、学业提升中的各种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策略研究

(一)构建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授课阶段,相关教师要进一步转变理论性灌输的教学引导模式,要将积极心理学教学的专业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案例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相比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重点启发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教学管理方法的使用方面,要更加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而构建出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

(二)加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和朋辈辅导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进一步转变传统心理教学中以公共课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使高职学生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可以利用学生会、大学社团等团体,使学生与团体成员进行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心理表现,从而消解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辅导员也可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组织师生谈心的心理健康引导活动,主动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使学生产生积极行为、积极人格、积极能力和积极情绪。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构建更广泛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优势,以为广大学生提供积极力量,产生更加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三)加强高职积极心理学师资培训

为了进一步加强积极心理学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要制订丰富的师资人才培训计划。例如可以综合“走出去”和“引进来”,使更多具备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素养的资深人士,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利用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广大师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也可以组成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根据教学培养的具体要求,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学的素养与能力。教师自身也要实现从“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的转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从而构建出更具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还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广大师生群体产生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学培养优势,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教学管理活动。教师可以将更多具有先进文化元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高职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进而形成具有院校特点的学术风貌和育人品性。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6]。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通过树立和宣传模范师生,进一步引领师生群体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

(五)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职班级管理

首先,辅导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贯彻积极心理学的内核。要认识到班级管理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创新班级管理的评价机制和教学培养机制,为学生创建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有效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在管理方法的运用方面,要更多地进行人性化设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避免学生产生负面心理;其次,辅导员要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群体的积极心理学素养,发挥品学兼优学生的模范示范作用,从而使班长和心理委员辅助辅导员完成面向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谈话工作,发挥出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价值。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尽管近些年来随着相关理论研究以及课程开发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因此院校必须积极引进积极心理学理念,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以便为学生构建出更加良好的成才环境。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心理学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