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究

2022-12-07 21:16王晓珍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董 慧,王晓珍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1](P2)党的百年民族工作是党团结各民族为中国道路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深刻智慧和科学规律。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现实问题的重要回应和对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升,也是对新时代“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P70)等民族工作新鲜经验的深刻阐述。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深入理解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等理念和要求,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时代方位、科学内涵和路径选择,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以及如何持续开创新的奇迹等重大问题,对于我国凝聚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构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合力、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推动构建“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的“真正的共同体”[3](P571),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

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于各民族共同实践、共同生活、共同交流的悠久历史中,是从历史中走来、具有共同历史条件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客观依据,“增进共同性”[2],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对我国各民族共同实践历史、共同交流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史都进行了形象演绎和阐释,能够为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提供客观依据和方向指引。具体如下:

各民族的共同实践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根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4]各民族的共同实践既创造了中国历史,也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尽管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族人民的实践方式和实践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历史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居住于此,并通过各自的方式共同开发着祖国的疆土,创造了多样与整体并存的实践历史,造就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都确证了各民族共同实践的历史基础。

悠久的民族交流交往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P141)从古至今,我国各民族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在历史中,各民族曾经因为领土、民族观、宗教观等差异有过各种摩擦,但总体而言,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联系从未间断,且以合作关系和交往关系为主。鸦片战争后,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联合抗战并在党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这也是以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的密切交流为基础而形成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根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6]。自秦朝以后,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主基调,经历多次迁徙不断发展壮大,到清朝时期我国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基本形成。近代以来,外族入侵激发并唤醒了中华民族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开启伟大复兴之路。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华民族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分散走向团结、由多元到一体,各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步认同中华民族,并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因而,这个历史进程,也正是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方位

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精神及内核,既需要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思维,还需要洞悉其现实观照,精准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所处的方位,在历史纵深和时代发展的互动中确定其时代坐标,明确其现实挑战和重大意义。具体如下: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交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重大挑战。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7]。但同时,“两个大局”深刻交织,“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1](P5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反华势力、分裂势力、恐怖主义等的扰乱,以及“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1](P56)。因此,我们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伟大合力和强大能量,才能有效应对“两个大局”复杂背景下我国民族领域的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具有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使得总结提升我国民族工作历史经验、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迫切性。如:民族人口分布上,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趋势和特征;民族经济发展上,呈现区域发展失衡和族际发展失衡的特征;民族地区建设上,公共服务能力和地方治理能力呈现差距较大的特征;民族关系发展上,由于中华民族共同性构建不足、各民族固有差异客观存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程度加深而引发了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累的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发展等的新鲜经验,才能持续开创我国民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和新胜利。

新时代,在谱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承担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等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类风险,需要以新理念、新思维应对挑战和破解难题。我们既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家理论、发展理论、共同体理论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需要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民族理论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习近平对这一重大使命的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的开辟。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治理事务等重要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凝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概念内涵。“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凝结而成、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共同体”是基于认同而产生的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思想行动统一体;“意识”是思想、认知和精神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是各民族的总体存在方式,具有多维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中华民族客观性、总体性的存在方式,也是发展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文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通过共同推进发展、维护安全、治理事务、分享成果等行为活动,在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统一,其目标指向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政治自觉。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便不断探索民族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积极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中华民族”一体化意识的觉醒;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助力民族地区的平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接续奋斗,“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9](P38),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使中华民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之基是“五个认同”,这体现了各民族归属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自觉。认同即个体对自身在特定社会群体、共同体的归属的确认,以及对其在所属共同体中独特身份象征的肯认。“五个认同”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成员的主体身份认同,对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及其历史的深层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道路的根本政治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主体身份、群体象征、实践历史、文明成果、政治道路等立体化多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各民族在“五个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自身归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自觉。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汲取百年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智慧,团结各族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新胜利凝聚磅礴伟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使命。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刻领会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的理念和要求,并将其重要精神贯彻于“五位一体”布局的具体实施中。具体如下: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10],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优势,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在民族工作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要增强以制度建设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自觉,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打造法治化、公正化、科学化、规范化、灵活化的民族治理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和坚实治理支持。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条件。从“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11],到“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12],党坚持领导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各民族发展部署深刻融入国家战略和大政方针。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要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和要求促进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共同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各民族人民的获得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条件和根基。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根基。精神家园是人类理想、文明、情感等赖以生存的精神领地和心灵归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梦想、情感和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1](P68),通过历史感知、文化教育、精神培育、情感体验等方式,唤醒各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社会支撑。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各民族人口更多地向城市聚集,许多社区呈现出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提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4],2020年提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13],为新时代我国创新处理民族融合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方向指引。新时代,要准确把握民族工作新特征,以各民族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服务体系,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交流、居住生活、生产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撑。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P51),而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南等边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区,承担着艰巨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面临着统筹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独特地理风貌、保护民族特色建筑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这些重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果。对此,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2],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特色风貌保护,在建设各民族美好家园的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生态基础,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