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验案一则

2022-12-08 02:29李倩倩杨白燕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池太溪印堂

李倩倩,杨白燕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381)

紧张性头痛是以单侧或双侧的颞、枕等部位的钝痛、胀痛、锐利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为仅次于偏头痛的较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一些患者会同时出现头晕、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可以迅速使症状得到缓解,疗效确切[1]。现将针刺治疗验案介绍如下。

王某,男,35岁,2020年11月5日就诊。1个多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加之心情不畅出现头部胀痛、昏沉感,偶有头晕伴视物旋转。曾就诊于外院服中药汤剂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有缓解,但近1周症状加重并影响日常工作。症见神清,精神尚好,此次头痛呈持续性,以头顶和两颞侧部胀痛尤为明显,每于疲劳或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伴头晕、心烦易怒,纳可,寐差,睡中多梦,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数。否认其他病史,头颅CT示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紧张性头痛。中医诊断为头痛(肝阳头痛)。治以调神止痛,平肝潜阳,疏经通络。针刺主穴取百会、上星、印堂、内关、三阴交;辅穴取头维、风池、神门、列缺、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太溪。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0.25mm×40mm毫针,百会、上星、印堂、头维平刺0.5~0.8寸,列缺斜向上刺0.5寸,内关、神门、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合谷、太冲直刺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寸,内关、列缺、合谷、太冲、血海捻转泻法,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捻转补法,余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15次为一疗程。针刺当天头部胀痛、昏沉感缓解,可安然入睡,治疗7次后头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治疗1个疗程之后头痛、头晕、心烦易怒等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头风”“头痛”范畴。《素问·风论》中指出头痛的主要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而紧张性头痛以内伤多见,长期处于高压、精神极度紧张、焦虑状态加之长时间伏案低头等姿势不当使头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不荣则拘急作痛。本患者因工作压力大、心情烦闷,郁而化火伤阴,致使肝肾阴亏,阴不制阳,阳亢于上而出现头痛、头晕;阳亢扰心,心神不安则失眠多梦;肝失涵养,情志不畅故急躁易怒。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和五脏的盛衰,脑为元神之府,若神机失用,神不导气,导致周身血气不畅,脉络痹阻不通则疼痛。治痛应先调其神,使神复气使,气血和畅,疼痛乃解。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针刺能够获得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在于治神,因此治疗以调神止痛、平肝潜阳、疏经通络为原则。百会、上星、印堂同属于督脉穴,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督脉为调神的重要经脉。针刺上星、百会、印堂三穴能激发督脉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使经络得以畅通,上下相接,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头窍得养,共奏通督调神,通络止痛之效。内关为心包经络穴,是手厥阴经脉气的枢纽,沟通联络三焦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刺之可“一穴调三经”,移神宁心,住疼止痛。三阴交能同时调节足三阴经的气血,使上亢之阳得泻,引亢阳归阴,亢阳镇潜。神门调补心神,协同内关穴,调理情志,宁心安神止痛。血海、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穴,头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旺盛则神有所养。合谷、太冲相配开四关,两者分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厥阴肝经原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使气机升降协调,阴阳顺接,通达一身之气血[2],以达阴平阳秘。太溪为肾经原穴,是临床常用滋阴要穴,可滋肾阴以涵肝木。列缺善治头颈部疾患,《四总穴歌》云“头项寻列缺”,刺之可使头颈部经络气血得以畅通,郭冬丽等[3]发现针刺列缺能够使紧张性头痛颅内血流状况得到有效调节,从而减轻临床症状。风池专治内、外风所致的各种疾病,能平肝息风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循经远端取穴,少阳为半表半里,主枢机,针刺胆经腧穴可通利少阳枢机,肝胆相表里,又能疏肝理气,顺应肝调达之性,镇潜肝阳。研究表明风池和阳陵泉在减轻超敏化和调节血浆中的炎性因子有协同作用[4]。

猜你喜欢
风池太溪印堂
温暖手脚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五)
补肾的法宝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墨风池诗词选
球迷·缪印堂荐评
缪印堂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