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爱的信使》

2022-12-08 15:59唐晔昕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塔布信使歌唱者

唐晔昕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401520)

德国作曲家舒伯特(Franz P.Schubert)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他创作的旋律扣人心弦,他用六百多首艺术歌曲描绘了形态各异的情景,他的创作灵感大多出自大文豪的诗歌,比如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亚等,他把钢琴伴奏的和声与旋律提高到与诗句同等重要的高度,旋律随着发音和吐字不断发展和波动,和声与节奏则根据诗歌的场景进行渲染。本文研究的《爱的信使》是套曲《天鹅之歌》的第一首,这首套曲是在他去世后由出版商冠名出版的,名字源于天鹅在临死前会一改其聒噪的声音而引吭高歌的传说,这首套曲并不是舒伯特本人进行的集合,本来,套曲中的曲子是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戏剧,但此套曲的歌词分别来自三位年轻的诗人,第1~7 首是雷尔斯塔布(Ludwig Rellstab,1799—1860)的作品,后6 首是当时尚未出名的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的诗,最后一首诗《信鸽》则是塞德尔(Johann GabrielSeidl 1804—1875)的作品,从内容看,爱情是他们共同的主题,几首忧郁的诗曲中也透露出舒伯特患病后的心情。

一、《爱的信使》音乐分析

诗作者雷尔斯塔布是德国诗人及音乐评论家,雷尔斯塔布的父亲是一名作曲家和出版人,曾在许多影响力颇大的期刊发表过文章,如《福斯报》(《Vossische Zeitung》),并创办了音乐周刊《Iris im Gebiete der Tonkunst》。雷尔斯塔布是一名很有影响力的音乐批评家,在19世纪,他甚至有能力决定德国的音乐发展走向。在法兰克福,他有“垄断音乐批评界的影响力”,雷尔斯塔布的认可对各领域的音乐家的音乐生涯都十分重要,同时,他的诗词作品很受欢迎。雷尔斯塔布的作品时常出现在李斯特的音乐中,雷尔斯塔布还给贝多芬《第14 号升c 小调奏鸣曲》起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标题——《月光奏鸣曲》①,并于1825 年将它交给贝多芬,后来,贝多芬的助手又将词交给舒伯特。《爱的信使》描绘了一个恋爱中的人想念对方的心情,乐曲用潺潺流动的小溪比喻传达爱的信使,问“你如此快活而匆忙,是上心爱的人那里去吗?”转而描写爱人在花丛中,“她在花园里照料鲜花,鲜花如此迷人地戴在胸前,还有她那泛着紫色红晕的玫瑰花正在开放。”他甚至痛苦地认为,爱人独自默默地在河边徘徊,低垂着头静静等待,他请求小溪把他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都“用友好的眼光来安慰她,心上人不久就会回来。”诗的尾声描述夕阳将落,催促可爱的人进入梦乡。

此诗不仅描绘了爱人甜美温柔的样子,还把“自己”对爱人的迷恋和对恋爱生活的赞扬表达了出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读者也感到心情愉悦。舒伯特在编曲时,按照诗的四个段落和情绪,分成四段ABCA 的曲式结构,以G 大调的调性,用“Ziemlich langsam”小广板的速度进行,通篇以较轻盈欢快的弱声演奏,伴奏音型用“绘词法”描绘小溪潺潺流动的声音,钢琴伴奏左手单音旋律线条与声乐线条相持或呼应,A 段每一句后都有钢琴的旋律予以呼应,B 段开始词句变得紧凑,但仍是两小节一句歌词,但左手旋律走向更丰富。这种钢琴与声乐的对话就像诗中人与自然的沟通一样美,曲子最后由关系小调e 小调回到主调G 大调结束。

二、《爱的信使》演奏分析

钢琴演奏需要与歌唱者配合,在换气的气口,钢琴旋律如何通过衬托帮助歌唱者完成对歌词和音色的表现非常重要,双方在音乐上的想法要一致,其中,一些技巧难点尤其需要注意。

前奏的五个小节分为两个乐句(2+3),旋律为每一拍拍点上最上方声部的音,它是双音,却仍要在突出上方音的同时,继续往后快速弹奏,这就要求演奏者的手腕灵活放松,为了让时值不长的旋律线条保持连贯,要尽量把手腕下沉,让声音表现出一种延续感,要把后面的三个三十二分音符控制得比旋律音更轻,可以用手腕带动手指轻按。弹奏这首曲子时,很容易把右手弹奏得颗粒感极强或每个音的音量都一致,而没有突出主要声部,因此,演奏者要勤加练习,把强弱和旋律音弹奏好后,再把旋律线的走向表达清楚,在第五小节引导声乐进入时,速度不可以有变化。声乐开始后,每句结束钢琴的应答部分,左手双音上方的旋律需要被强调,当作歌声的回声。

第12、13 小节同音在音量上可以依靠手腕转动改变手指接触面积来推动音乐发展,音色清楚而友善,这里的断音在第18 小节时以五度音程出现,像是从水滴变成喷泉,显得激动而愉快。舒伯特在此用了4 次断音,第32 和36 小节以音阶级进的方式出现。第18 小节转入C 大调,旋律变得明亮活泼,这句左手的断奏要更有律动感,第22小节左手根音音阶下行音量要增强而圆滑,在第23 小节,配合歌唱者稍微等待一会再继续,体现张力,第25 小节后两拍左手为主的旋律线要突出。

第30 到31 小节的间奏,主题在左手,第一句比第二句强,第一小节弹得激动些,第二小节的节奏可以稍微放松,音色更缥缈,预示下一段思念的人孤独守候的心情。第32 小节左手上行的断音是顿音而不是跳音,因此,要弹得更干净、清晰而短暂。从第33 小节开始,要强调左手旋律线,音色如大提琴拉弦柔弦一般,在第35 和第38 小节,左手第四拍的音虽是经过音,但不能忽略。39 小节转到40 小节B 大调时要从容,不要让听者觉察到,第40小节的情绪又变得轻快,第48 小节起,通向最后一段的变奏,第49 小节先渐强,第50 小节的左手A 音可稍慢下键,再音节上行减弱收尾,收尾后的右手要更轻,让声乐自然进入。第四段比第一段整体弱一些,与第一段的热情相比,此段更恬谧。第64 小节最后一句甜美的歌词“再送她到甜蜜梦境里”,下键要慢些,让音色更广阔安详,第66 小节声乐一小节的长音,钢琴可以弹得流动一些,稍稍加快,不用让歌唱者“数拍子”或气息不足,第67 小节g 歌唱者的“be”音,钢琴要留意,在rubato后要一齐落下。尾声8 个小节,前四小节与前奏的旋律和要求一样,后四小节以小节为层次渐弱,第73 小节的起伏比第72 小节的小,直到第74小节渐渐消失,第74 小节除了音量上渐弱,节奏上也可以先紧后松,最后的和弦四声部的根音结束,手型支撑好,手腕轻轻放下,音色甜美安宁。

歌唱部分除了基本的咬字发音和音准节奏外,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第一段的歌词,歌者要以兴奋急切的感情唱出,在第7 小节的“Silbern”(银色的)和“hell”(发亮),第10 小节的“Muntern”(愉快地)和“Schnell”(快的)这些词上要加重音。第15小节的E 音到G 音要轻轻带上去,要非常从容轻松,不能有渐强出现,在E 音“Gru”上加重,然后像坐弹簧床一样被反弹至高处的G 音在第16 小节的“Fer”上再加重音,这样一来,声音就不会“冲”,Fernen 的F,牙齿要咬紧嘴唇,吹气发声,这样唇音就能显现,高音也更容易发音。由第23 小节到25 小节,“Glut”后有一个逗号,在第27 小节也有出现,在这里,歌唱者不能在此逗点上停顿或换气,否则马上会影响到曲子的流畅性,因此,一定要一口气唱四小节,第23 小节的渐强、减弱要做出来,这样更能一气呵成。歌唱者在40 小节后,要以愉快甜美的心情进行激情的演唱。这突然的转调更能唱出歌唱者的赞叹,第46 小节是此句的高潮,第49 小节后渐轻到pp,又回到最温柔亲密的声音,第59 小节的装饰音要以碎音的方式表达,要特别注意61 小节和前面15、16 小节一样,不能有渐强的表现,64 小节到结束一口气完成。第66 小节Liebe 的长音Lie 要平稳,一点点渐强,这种渐强只要用一点在声音上的感觉,而实际的渐强由钢琴伴奏来实现,并且保持愉快甜蜜的声音直至最后。

三、《爱的信使》录音版本比较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已经成为各大剧院的常演曲目,因此有非常多的演奏版本。不管是用作演唱教学还是聆听,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笔者选择了四个版本的录音,比对歌唱家和钢琴家对舒伯特《爱的信使》的理解和演绎。一份是彼得·许莱尔(Peter Schreier)演唱、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演奏,1990 年环球唱片公司发行的版本(简称许莱尔版),一份是霍夫冈·霍尔兹曼(Wolfgang Holzmair)演唱、摩根·库伯(Imogen Cooper)演奏,在1994 年环球唱片公司发行的版本(简称霍夫冈版),一份是迪特里希·费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演唱、克劳斯·比林(Klaus Billing)演奏,在1948 年由MYTO 公司发行的版本(简称费舍尔版),最后一份是汉斯·霍特(Hans Hotter)演唱、胡伯特·纪森(Hubert Giesen)演奏,1953年由SWR公司发行的版本(简称霍特版)。

速度上,霍夫冈和霍特都采用较中庸的行板,把祈求的心情表达得更生动,许莱尔版的流动显得更活跃,并且带有更夸张的字音上的强弱对比,音色上,费舍尔的演唱更自信,咬字更快,霍特分别在第十小节和第十二小节加入了三个非常明显的滑音。在第十小节的第二拍和第三拍,汉斯·霍特在两段歌词的G 音上都做了明显的滑音,汉斯连续不断地演唱了五个小字一组的b 后,紧接了一个更低而更有力地延续了两拍的a 音。他之所以可以做到“有力”,是因为这些音都在他的有效音域中。因此,听众可以从录音中清晰地听到并感受到他的声音所传达出的坚决。这最终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他极富个性的音色特质。如果我们要把这四份录音按其戏剧性表现的程度进行分类的话,迪斯考的录音应当属于戏剧性程度一般的一类,霍夫冈的录音则属于充满戏剧性的一类。

四、结语

《爱的信使》的音乐特点确实在保留舒伯特一生创作风格传统的同时,超越了他在晚期的风格特色。音乐上,这首乐曲在保持旋律清澈流畅的同时,加大了戏剧性和哲理性,歌曲中出现了调性色彩的大幅度变化,舒伯特甚至运用了无调性手法,不仅在情绪描写中暗示了自己的境况,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新风格。可以说,在他这部最后的作品中,创作上的灵感启示最为丰富,对他独特的内心世界的呈现最为彻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注释:

①维基百科。

猜你喜欢
塔布信使歌唱者
论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与声乐修养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信使
关于昭苏卫拉特人的传统游戏--塔布查(托忒文)
塔布曼:亮相美钞的非洲裔第一人
试论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
Stories about Anim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