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进修医师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2022-12-09 14:03郭思园陈淑英尹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高级职称医师人员

郭思园 陈淑英 尹莹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带来医学信息的更新迭代,促使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1]。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更注重学习者需求[2],进修学习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医师巩固和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疾病诊断能力,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4]。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出台一系列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医学教育、临床科研、医院管理等提升为重点,推动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5]。其中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人员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医务人员高质量进修学习是一种高效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方式。根据成人教育的规律,卫生技术人员高质量培训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责和胜任能力为核心,分层分类制定专科进修教育培训指南,建立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6]。对医务人员进修需求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完善和优化进修培训计划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是确保进修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必要步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3 月到某医院进修的310 名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发送网络调查问卷310 份,共回收问卷285 份,回收率为91.94%,有效率为100%。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吉林、内蒙古、新疆、海南、澳门等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年龄分布在28 至56 岁,分别在内、外、妇、儿等各专科进修学习。研究对象覆盖范围广,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见表1。

表1 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情况

1.2 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和借鉴护士进修需求评估量表[7]自制需求问卷,调查进修人员的培训需求,已通过专家咨询。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龄、单位等级、进修时长和生源省份。第二部分为需求问卷共计22 个条目,其中19 个条目为需求的倾向程度,采用5 级选项,以被调查对象的主观感受进行自我判断,主要判断对各条目的需求程度,数值1 代表非常需要、数值2 代表需要、数值3 代表不确定、数值4 代表不需要、数值5代表非常不需要。本研究重点分析“非常需要”对应的情况,即调查人员的强烈需求度。2 个条目为3 级选项,对应选项分别定义为数值“1、2、3”。1 个条目为开放题。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对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并已告知调查目的、数据用途及保密工作,获得知情同意后进入调查。

1.3 观察指标

根据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统计各条目各选项的百分比、频数及连续型数值,主要分析需求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部分连续型数据根据研究需要转为分类数据。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一般统计描述,分类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情况

通过对进修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男女比例均衡,以31~35岁、中级职称、三级医院、本科学历、工龄6~10年人员为主,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2.2 进修需求基本情况

本研究重点考虑进修人员的强烈需求度,即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情况,分为>80%、70%~80%、60%~70%、50%~60%和<50%,通过对该问卷19个需求条目的调查,总体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进修需求总体分布

对进修模式的需求分别为“常规进修”106 名(37.19%)、“某专项技术进修为主”168 名(58.95%)、“短期观摩”6 名(2.11%)。对上课形式的需求分别为“线上”15 名(5.26%)、“线下”40 名(14.04%)、“线上线下相结合”230 名(80.70%)。

2.3 不同程度的需求在不同分组中的分布情况

如表3 所示,不同职称进修医师对进修模式的需求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3,P=0.033)。从点估计来看,高级职称医师对专项技术进修模式的需求度高于中级职称,对传统进修模式的需求度低于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医师对短期观摩的需求高于其他职称。不同进修时长的进修医师对进修模式的需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16,P=0.005),从点估计来看,进修时长为1 年的医师的对传统进修模式的需求高于其他,进修时长为3 个月和半年的医师对专项技术进修模式的需求高于其他,进修时长为3 个月医师对短期观摩培训模式的需求高于其他。不同年龄组的进修医师对进修模式的需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61,P=0.021),从点估计来看,35 岁以下医师的对常规进修模式的需求高于其他,41 岁以上医师对某专项技术进修的需求高于其他。

表3 不同组别对进修模式需求分布差异情况[名(%)]

根据表4 统计结果,不同职称进修医师对开展科研培训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061,P=0.001),从点估计来看,中级职称医师的需求度高于其他。不同职称进修医师对开展临床带教培训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281,P=0.006),从点估计来看,中高级职称医师的需求度高于其他。不同职称进修医师对开展科室管理培训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391,P=0.025),从点估计来看,高级职称医师的需求度高于其他。

根据表5 统计结果,不同工龄组的进修医师对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137,P=0.038),从点估计来看,工龄6~10年医师的需求度高于其他。不同工龄组的进修医师对根据需求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和方案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236,P=0.024),从点估计来看,工龄16~20 年医师的需求度高于其他。不同工龄组的进修医师对定期开展理论课和提供住宿信息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广东省内外医师对根据需求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获取充足的临床技能实操机会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点估计来看,来自广东省外医师的需求度高于省内。不同年龄组的进修医师对开展科研培训、临床带教培训、定期开展考核评估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进修医师对结业后与进修科室保持联系、对进修申请全流程信息化的需求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进修培训模式要分层分类

跨单位、跨地域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医务人员临床能力和改善患者疾病转归最有效的方式,有机会向其他卫生同行学习,有助于提高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并提高医疗水平[8]。表2 中87.72%的进修医师对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的需求非常强烈,说明进修目标已逐渐从晋升政策强制型转化为需求导向自主型。临床医生常面临知识内容缺乏、诊治缺少规范化标准化、诊疗临床思维局限等系列问题,选择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是首要选择[9],特别是工作6~10 年的医生强烈需求意愿更高。58.95%的进修医师选择专项技术进修模式,而选择常规进修模式的为37.19%,说明对进修培训模式的需求逐渐从衔接毕业后教育阶段的传统通科轮转形式转变为更符合继续教育阶段的专项能力精准提升形式。相对而言,高级职称、进修时长为半年和3 个月、年龄在41 岁以上人员均更倾向于专项技术模式的进修,中级职称、进修时长为1 年、35 岁以下人员更倾向于传统进修模式。所以,建议改变进修医院现有常规“大锅饭”式的进修,结合进修人员主流需求及本学科专长,针对性开展“菜单”式进修项目。(1)建立技术培训项目。进修医院建立以学科特长为主且符合进修医师需求的专项技术培训项目,目的是促进进修人员对某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进修时长为3 个月或半年,以高级职称人员为主。(2)建立通科培训项目。建立“沉浸式”参与的通科培训项目,目的是使进修医师到科室各区轮转,进行全面了解和学习,进修时长为半年或1 年,以初中级职称医师为主。(3)建立观摩培训项目。建立短期参观学习的观摩培训项目,目的是为进修医师提供临床关键技术或科室运作模式的观摩机会,不实际操作。进修时长为1~3 个月,以高级职称人员为主。

3.2 进修管理应注重人文关怀和提供生活便利

有文献显示大部分的进修者认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怀和尊重,迫切需要轻松的工作环境、便捷的生活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当的工作负荷[10]。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进修医师对获得的人文关怀和学习生活便利方面的需求非常高,甚至高于对进修内容的需求。比如表2 中84.91% 的进修医师对被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说明进修医院对进修医师如本院医师同质化对待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而希望提供图书馆资源、食堂就餐、住宿信息、信息化的需求方面,显示良好的学习资源和保障措施有助于进修医师专注于培训本身。利用进修系统实现申请流程信息化,可以提高进修人员申请便捷度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11]。对于结束进修后能和进修医院保持联系的需求,便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转诊等。因此,建议进修医院要加强对进修人员的人文关怀,同时尽可能提供便捷服务。(1)在进修培训中,除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加强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12],加强对医院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度[13],同时加强科室对进修医生的了解和关怀。(2)在生活服务提供方面,有条件可以给进修学员安排宿舍和就餐食堂,无条件则可以为其提供住房相关信息和送餐服务。(3)在信息化方面,加强进修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达到“掌上办理”的目标。(4)在紧密联系方面,医院层面和科室层面定期开展进修人员座谈会,深入交流进修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改进。为进修结束人员建立校友录,保持联系,定期随访。

3.3 进修培训要注重“医教研管”多维度提升

了解进修医师多层次的需求,分析进修培训过程中有待完善的问题,是提高进修医师的满意度和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14]。要做到高质量的进修教育,过程培训是关键。首先在培训计划方面,表2 中74.39%的调查对象反馈非常需要根据需求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尤其是工作16~20 年人员和省外生源均有强烈需求,说明学科发展规划和个人进修目的明确。其次是带教和临床实操方面,调查对象对专人带教和充足临床技能实操机会的需求度较高。再次是教学活动方面,对于定期开展理论课程、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教学活动的总体需求也较高。其中对于上课形式,更多人接受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最后是考核方面,调查对象对定期开展针对性考核评估的需求度相对不高,分析原因主要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临床考核评估的了解程度不够,但周期性考核反馈有助于进修医师能力进阶提升,不仅是评价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不断改进培养方式[15],有其必要性。进修医师到上级医院学习,以医疗能力提升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学习需求,如科研、临床带教和科室管理等。总体人群对科研和临床带教的强烈需求在50%以上,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进修医师未来的发展[16],但对管理培训的强烈需求不到50%。相对而言,中级职称人员对科研和临床带教的培训需求倾向更强,推测与其考评科研要求和临床教学任务相关。高级职称人员对科室管理的培训需求更强,分析与其职业发展路径相关等。

综上,加强进修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17],建议在设立进修培训方案前,充分调研进修人群共性需求,入学后结合其个人资质(职称、工龄、学历、单位等级等)和规划,科学设计个性化培训计划。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丰富临床教学活动的形式,尽可能提供充足的临床实操机会,为尚不具备临床实操能力的进修人员提供模拟操作机会,在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同时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和诊治安全[18]。建立“导师制”带教模式,真正将临床带教制度落实落细[19]。整合医院资源,提供科研培训、带教培训、管理培训等精品课程。通过学科内人才队伍的长期共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做到大病不出省,小病不出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高级职称医师人员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节》
高级职称健康体检血脂和血糖结果探究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普通高校高级职称评聘的问题及对策
我省优秀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迎来新机遇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