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双线智融教学模式探究
——以“金融学”课程教学为例

2022-12-10 12:04张振凯付佳璐熊学斌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线金融学线下

张振凯,付佳璐,熊学斌

(赣东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25亿,占网民整体的32.1%,这表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创新符合教育市场的需求,而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教学改革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简单的信息技术赋能线上教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使“网络之线”成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分界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是新时代“双线教学”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1]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对经济学类课程提出注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凝练总结出“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做到既有资源建设又有开展模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成为了关键。

一、课程思政双线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利弊

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线上教学有利于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紧跟领域前沿、提高学习能力,但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引发肤浅阅读问题、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弱化对复杂问题的思考等;[2]而传统的线下授课有着直观教学效率高、易把握上课节奏、了解学生上课状态、能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优点,但存在课后学生的学习动态难以追踪、教学资源共享困难等不足,[3]因此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相对更为科学合理。

(二)课程思政开展方式的问卷摸底

基于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是寻找各个教学项目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将思政教育融汇于课程教学之中,构建德智交叉育人的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在2021年以赣东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会计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软件调查统计了157份在线问卷,其中91.08%同学愿意以实践、互动讨论的方式接受思政教育,另外88.54%的同学表示案例故事对价值观影响最大,这说明以往教学偏重理论,应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以案例时事丰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互动的方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双线教学的“痛点”问题

(一)“线上+线下”成平行线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际双线关联较少,线上与线下仅为混合,对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度”把握不够到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继承不够充分,线上慕课与传统课程的衔接与融通程度不够,网络平台的建立与课堂讨论不能有机结合,致使网络技术的效能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4]“线上+线下”并未实现智慧融合,不能形成双线教学的良性闭环。

(二)教学内容缺乏广度、深度和温度

专业课程中,存在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的难以衔接,甚至线上教学资源仅是对线下知识的重复叙述,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并未通过全面有效地挖掘线上数据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情,难以增强线下教学对线上教学的针对性,无法发挥线下教学进一步释疑解惑的补充功能,使教学内容浅显乏味,未能实现使不同时空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能有机融为一体。[5]

(三)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

大学生对选修课程学习主动性较弱,易形成懒散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课程的实际价值认识不足,尤其对线上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金融学”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已经学习了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两门相关课程,其中高等数学是微积分等数学基础,而西方经济学为专业必修课。通过对赣东学院20级经济与管理系会计学专业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及格率仅为56.3%,表明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双线智融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痛点问题,试图构建以线上教学支撑环境为依托,打造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三维一体的线上线下教学闭环,建立了一个符合互联时代的智慧教学模式。[6]智慧教学模式可从网络、智慧、大数据、云端等四个维度探索实现路径,[7]进而金融学课程实行“三脉四式五步”双线智融教学模式,具体设计为:以金融案例、课题项目、实务情景这三条脉络重组知识点,同时挖掘素材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案例研究式、问题探讨式、情景辩论式、以赛代学式”四种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依托学习通平台,实现微课+案例+题库+答疑+线下课堂可视化改造,以“预、引、探、评、辩”五步为抓手,重塑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双线智融教学模式

(一)“三脉”重构内容

以三脉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首先将“金融学”课程重难点知识进行拆分后重组,一方面,根据知识点去匹配最新金融案例、课题项目、实务情景以提升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挖掘这些素材中的思政元素保持教学的温度;另一方面,围绕课程目标,构建集合性课程体系,集合课程强调金融市场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重组“金融学”知识点,包含相关的伦理思考与金融思维。课程结构可分为基本要素、市场产品、机构视角、课题项目、案例实务五个模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构建集合性课程体系,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知识点为例,通过本案例加深了学生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解,在实务情境中内化知识点,辩论研讨职业的选择后认识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图2 知识点的集合性课程体系

(二)“四式”重建方法

以“案例研究式、问题探讨式、情景辩论式、以赛代学式”四种方法为途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教师从简单灌输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从强记强背转变为独立思考地学习。“四式”使学生成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团队协作,在沟通交流中将知识内化吸收,并产生思想火花。引导学生在案中思考、辩中领悟、赛中内化,养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习惯。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知识点为例,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下表1所示。

表1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知识点的教学方法运用

(三)“五步”重塑过程

为实现课程的“翻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重构。依托学习通平台,实现微课+案例+题库+答疑+线下课堂可视化改造,以“预、引、探、评、辩”五步为抓手,重塑教学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教学过程

首先对“学习时间”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达到“先学后教”的目标,学生可在课前完成课程预习,观看微课、课件、思维导图。线下课堂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入最新金融时事和经典案例,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其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评互评、生讲师评的方式评价教学质量。最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期末成绩=微课学习(20%)+单元测试(10%)+考勤发言(15%)+课堂互评(5%)+期末考试(50%)+竞赛成绩(加分不超过5分),成绩分数从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向学习全过程的综合考核转变,重在参与和真实收获。通过学习通后台统计数据实时了解学生动态,根据视频观看、章节测试、签到讨论等表现情况全面评定学生成绩,期末集中测试只是最终评价的一环节。

四、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

(一)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课程应兼具知识传授和思政德育双重功能,[8]使学生意识到金融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社会效益,不仅是投资获利与风险管理,好的金融必须是社会资产的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发挥专业教育“主体性”,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合力,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打造隐性的课程育人渠道,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搭建“教师、教学、教材”三位一体化“金融学”课程,基于双线智融教学模式下的具体建设思路如下图4所示。

图4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二)课程思政成效

遵循金融学发展历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现线上线下智慧融合,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压缩和思政元素加入的矛盾;增设辩论赛、学科竞赛、演讲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内涵、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科学设计的集合性课程体系能够充实学生的金融知识,改善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认知,并提高其合理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通过“金融学”教学创新的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对于新时代金融知识学习的需求,同时将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起到一定示范作用,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双线金融学线下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双线并行,交相辉映——2021年遵义市中考作文《灯火背后》升格举隅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论“双线竹鼓壶”的花器工艺和文化蕴含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