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教融合育人载体构建与实践探讨

2022-12-13 03:32周双林徐小军夏苗芬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产教产业链载体

周双林 徐小军 夏苗芬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宁波 315100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学校“一头热”现象与瓶颈仍未消解,产教融合的程度不深、协同育人的效果不明显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痛点”之一。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多数高职院校本该擅长的应用型科研水平不高、技术服务能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期望。一方面,这是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确实存在片面强调教学而忽视科研与服务能力建设的现象,忽视了科研与服务支撑、反哺教学的作用及其社会效应,甚至形成恶性循环。科研与服务能力越不足,学校越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导致缺乏创新创业氛围,缺乏科研与技术服务的团队与平台,从而更加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度不高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符合度等不高。

本文从“产业班”[以“体外诊断试剂(in vitrodiagnostics,IVD)产业创新班”为例]的构建与实践出发,基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技术服务需求的快速发展变化,从“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新型产教融合育人载体(如产业班等),并基于“政产学研转创”六位一体的理念整合各方资源和打造各种功能的载体与平台作为育人和服务的支撑,确保校企双方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真正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最终达到深化产教融合、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1 新型产教融合育人载体构建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当前,基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快速的发展变化,行业企业不仅对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不同层次人才有需求,同样对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有需求,而且这两大需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中、高、本、硕等贯通”且“立交互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基础上,其学科专业、科研与服务等必须与众多相关利益者包括学生及学生家长、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技术转化与创业支持机构等融合为一个“育人成才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即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

1.1 “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它表示在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劳动力、自然资源、产品等要素组成的经济系统中,诸多企业共同完成一种产品或服务,从而相关独立活动的企业间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联系[1]。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2],被认为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组织制度。其是指以一定的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一定的产业链为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一种联合体[3]。学科-专业-产业链是产学研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种高级形态[4];或者说是一种新的产学研合作范式。

产学研合作的精神内核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包含了5个维度:基础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5]。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融合形成与运行也是如此。刘慧等[6]指出,学科-专业-产业链是一种组织创新,兼具院校组织和地方产业组织的双重优点,在资源整合、快捷反应、合作研发、节约成本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一种更加微观、更加具体、更加紧密的内在逻辑建立起了新型的合作制度,规范合作双方的契约履行、机制运行,协调双方的义务承担、利益分配等。

在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7]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单独的利益集团之间通过知识的媒介产生共同的利益追求。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下,无论是学科、专业还是相对应的企业领域,都可以在一个利益链条上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可以协调各个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不同利益凝聚到协同创新上来[8]。

学科、专业与企业相关部门组织之间严格按照知识分工与协作的方式进行配合工作,形成异质兼容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显著降低了组织管理的成本消耗;为学术研究与创新,为企业基于源头创新基础上的生产实践革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地提高单位人力与物力资源耗费的产出效率[9]。而大学的发展真正形成了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内核的内涵发展模式[10]。

1.2 “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形成与作用

胡赤弟[3]指出,形成学科-专业-产业链需要政府规划、市场主导、大学主体,并构建组织载体、确立制度保障和建立交流协商机制。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产业链需要整合高校管理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科研人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的众多行动者[12]。在学科-专业-产业链中,“学科、专业为产业的生产与创新提供相应的知识、智力支持,产业又为相应的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相应资金、技术、设备等回馈,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发展”[3]。而合作各方的人员汇聚和深度融合是学科-专业-产业链的重要标志,产学研“一体化”协同机制是学科-专业-产业链持续运转的保证[4]。从这个意义上看,其真正实现了协同创新所要求的创新精神,这表现在:提高了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率;整合了人力、硬件、权力资源;提高了学术生产力[9]。最为关键的是,学科-专业-产业链范式可以使校企关系从过去的“拉郎配”可以转变为“利益共同体”[12],从而有利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上的利益偏差问题[7]。

从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来看,学科-专业-产业链是基于知识的人才链、产品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的传播、创造、共享在其链条的整合、重组、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知识流动视角看待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融合,可以进一步理清组织的变革和发展路径,找到能力提升的渠道[2]。因此,刘慧等[6]指出,学科-专业-产业链可以有效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学科和专业更容易、更便捷地找到与产业和社会对接的渠道;可以全面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准确定位和凝练特色;有利于政府、产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的生存;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组织结构和制度机制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高职高专院校同样如此。

2 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新型产教融合育人载体的建设思路

根据“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内涵、特点、形成与作用的内在要求,及高校自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与引领等功能的内在需要,通过“政产学研转创”六位一体的方式对现有的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资源聚集方式、制度与文化、保障体系,以及对育人、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产业化的平台与载体等进行调整、重组、协同创新,达到学科、专业及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有效互动。通过这种重构与创新,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载体(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体)——新型的产业班、产业学院乃至产教融合园。这三种载体相应的产业领域和主要合作对象一般为一个子产业和一家龙头企业、一个产业和数家龙头企业、综合性跨产业和一个园区。其中产业学院是最为常见,从基本内涵和价值逻辑[13-14]、演变[15]、法规问题[16]、组织创新与架构[17]、建设模式与路径[18-19]、课程开发[20]、乃至混合所有制的探索[21-22]等均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产业班[23]、产教融合园[24]的实践和研究都还比较少,这里主要探索和研究与体外诊断试剂子产业的产教融合,因此以产业班为形式。在探索过程中主要借鉴了已有产业学院的经验。

3 新型产教融合育人载体的配套改革与建设

3.1 组织建设

以“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为原则,根据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需要,“政产学研转创”六位一体有效整合各利益相关方的人力、硬件、权力等资源,打造产教融合育人载体,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及运行管理机构/组织。①牵头成立了省医药职业教育联盟、省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外部决策咨询、协调和指导机构。②设立现代应用型大学建设及高职教育研究所等校内的研究与咨询机构。③学院成立了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每个专业/产业班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及运行管理团队。

3.2 支撑平台建设

①整合内外资源打造省部级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省医药产业经济研究院、市生命健康产业研究所等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等,提升行业企业服务的核心能力。②集聚校内资源,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服务一体化。学校以应用型研究和技术服务为方向,提升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为目标,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根据服务产业需要重点打造了制药技术研究服务平台等5个学科与产业服务平台及十余个校内研究所。③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创业教育新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氛围,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学校以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培养与提升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建立以学科、专业和产业为组织基础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教育实施组织载体[25]。设立了“创新学院”“创业学院”,打造了完善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打造了省级众创空间“浙药健康创客公社”。④基于学科-专业-产业链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体系与平台建设。其文化实质是基于人才价值的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协同创新与融合。最终通过顶岗实习、志愿服务、产业学院、企业示范等文化活动载体表现出来,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服务产业意识,使学生对产业文化产生认同感,以实现高职生从专业学习者到产业服务者的角色过渡[26]。学校从“厚德厚朴、励志远志”的校训和校徽校标出发,以“厚药德、明药规、强药技”为要求,从校园环境、“宁波国药文化研究所”等医药产业文化研究机构、“一院一品”的校院两级文化品牌等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打造了“药”味浓厚的校园文化体系和特色校园文化品牌。

3.3 制度建设

学校根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并出台政策保障类、管理类制度,具体的平台或载体组织出台具体的运行制度与产教协同机制。①成立专门机构及相应的运行管理制度。除了前述机构外,还有“产教融合与应用型大学建设研究所”“地方与产业服务处”等。②学校层面针对性的出台或修订了有关制度。如《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科研项目/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科研/平台经费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管理办法》,等等。③各平台或载体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就共建共享、育人评价、成果分配与激励等关切问题,依法依规由各参与方协商制订相关运行和协调沟通机制与办法等。

4 “IVD 创新班”的实践

4.1 IVD 产业及其人才需求特点

IVD 该子产业在“健康中国”推进的大背景下发展迅猛浙江省更是IVD 大省。行业企业急需大量IVD人才,其要求是既要有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并涉及化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还要懂IVD 专门的法规、标准和质量管理规范。目前全国所有高校还没有设置IVD 专业,企业只能招聘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但后期的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流失风险大。这为整个IVD 产业及其监管带来极大的困扰。

4.2 “IVD 产业创新班”的构建与冠名

4.2.1 “IVD 产业创新班”的构建 依托现有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从大一学生中招收对IVD 产业有兴趣并有发展/就业意向的学生组成,并由行业龙头企业冠名并出资共同办学、建设及管理。

4.2.2 冠名企业的深度需求与合作内容 目前合作的冠名企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面广、层次丰富。其中一线技术及管理人员量最大,一般要求大专层次及以上,与本创新班非常贴合。同时还为现有员工提供配套的成人学历教育、短期专题培训、高级培训等继续教育服务,以及合作科研、合作或委托研发、合规性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要求。合作企业愿意出人、出资共同实施包括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这正好与“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4.2.3 培养方案与教学安排“IVD 产业创新班”在培养方案设计时,尽量与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同基础、共平台,并保持互通。主要以校企合作开发的IVD 研发与注册、生产、质量控制等特设课程替换原有专业课程,特别增设《医疗器械GMP 实施(IVD)》并将其理念融入所有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另外强化创新创业模块、新增IVD 产业趋势与企业文化模块。其中专业课和实验实训课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开发、一起授课,实验实训内容均来自于合作企业真实产品和真实要求。同时推进“1+X”证书,与有关监管部门和合作机构一起实施“注册专员”“ISO13485 内审员证书”等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核。

4.3 “IVD 产业创新班”的运行与配套

4.3.1 运行组织及管理制度 学校与合作(冠名)企业战略合作协议加技术服务合同、补充协议等为基础,为“IVD 产业创新班”单独制订了运行管理制度。包括遴选与退出制度、奖学金制度、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校企沟通协调制度、企业文化活动制度等。

4.3.2 硬件设施建设 包括校、企两个场地。企业的教学和实训、实习场地及设施设备由企业自行建设,校方参与设计、提供建议等。学校的实验室和实训车间,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装修和主要的设施设备,在开展实验实训时由企业提供部分耗材。

4.3.3 管理团队 日常管理团队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校方配备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企业则由人力资源部指定专人负责。

4.3.4 教学团队 日常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有行业背景的资深专业教师、企业各部门一线工程师、行业监管部门专家组成,以确保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创新班的学习和实践能贴近产业实战。

4.3.5 配套的技术服务团队 学校还整合了所具有的省内外医疗器械(含IVD)监管与技术支持资源,共同组建了产业技术服务团队,为产业服务的同时也为“IVD 产业创新班”的运行提供配套支持。

5 小结

要达到深化产教融合、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必须有效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并深度参与。这自然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各方面为行业企业提供有效支撑,多管齐下形成一个生态,“政产学研转创”六位一体,促进“学科-专业-产业链”协同发展,与行业企业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新型的产教融合育人载体也必须是立体的、生态型的。另一方面,有了“点”的实践与突破,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线”的延伸,进而达到“面”的扩展,最后成为一个“产教融合体”。

从“IVD 产业创新班”的首轮探索结果来看,成效显著,合作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行业法规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都非常满意,希望进一步扩大招生数量,并探讨扩大为产业学院的可行性。希望这次在IVD 这一特殊产业领域探索产教融合育人载体的成功实践经验,下一步能拓展应用到整个医疗器械产业进而扩展到整个大健康产业,从而让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大健康产业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产教产业链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产业链春之奏鸣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