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用药中的“取象比类”思想初探

2022-12-14 00:43寿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8期
关键词:类药物小儿药物

寿 梅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北京 100085)

钱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其流传下来的儿科学术思想及医案、医论被宋·阎孝忠整理,形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1]。《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学专著,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的基础。书中有诸多应用至今的名方,如六味地黄丸等,不仅适用于儿科,还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有学者对于钱乙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如分脏腑论补泻[2]、组方思想[3]、用药统计[4]等,但较少有人从“取象比类”角度探讨钱乙的用药经验。本文拟从此入手,对《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方药进行分类研究。

1 《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

《周易·系辞传》指出:“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5]从中可以看出,《周易》对“象”的含义解释为人们对所见之物进行概括描述,进而产生出来的符号。《黄帝内经》则将“象”运用于诊疗疾病,如《素问·示从容论》指出:“援物比类,化之冥冥。”[6]借助自然界可观察到的事物、联系、变化分别类比人体,用来分析看不到的人体内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6]即通过自然界的变化解释人体阳气的变动。随后又用“藏象”“脉象”等词汇,将人体内部的变化及其反映于外的表现联系起来。如《素问·五脏生成》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6]即通过所见的色、所听的音、所按的脉组合,将三者之象综合分析,推断体内的五脏之象。最后通过“比类奇恒”辨别健康与疾病。将不同领域感性的观察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周易》指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5]描述自然界“同”的物体可相互感应。中医将此现象运用于临床,如《温病条辨》指出:“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7]借自然界植物种子成熟落地的现象,解释槟榔体重而坚,有“由中走下”的药性。

2 根类药物补小儿之本

植物的根是植物从土地中汲取营养的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根茎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便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说文解字》对“本”字解释为“木下曰本”,即植物的根。后世将其引申出“根本”一词,以指代事物的源头。小儿疾病中,生长发育问题较为常见,病因多为先天之本不足。《小儿药证直诀》中诸多治疗发育迟缓的药物,均是借助中草药之“根”的功效以补养小儿的“本”。

2.1 以根补先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的肾精、肾气不足,难以推动五脏六腑之气化生,影响骨骼、脑、全身肌肉等器官组织的发育。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通过影响相关代谢通路,参与相关中枢系统的运行及肾脏系统的活动,可促进小鼠的生长与发育[8]。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其中熟地黄、山药、泽泻均为药物根部,偏于入肾。熟地黄、山药用于补肾,可促进小儿发育;泽泻可以泄肾浊、滋阴补肾,三药补泄相宜。药理研究表明,熟地黄中的熟地黄多糖、水苏糖、甘露三糖能促进机体骨髓细胞增殖,还能通过调节糖皮质激素受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糖皮质激素等调节蛋白激酶等物质的表达,从而改善高浓度皮质酮导致的学习记忆功能退化[9-11]。这些研究提示熟地黄可以通过补养先天以促进小儿骨、脑的发育,治疗发育迟滞引起的五迟、五软等疾病。山药可补益脾肾,补养小儿先天之气,促进后天脾胃对水谷之精的吸收。研究表明,山药中富含微量元素锌、铁、锰、铜、硒和常量元素钙,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及细胞繁殖功能,同时参与调节细胞免疫功能[12]。

2.2 以根补后天之本 除了先天之本外,小儿后天之本也很重要。小儿脏腑娇嫩,即使是健康的小儿,也容易因饮食失节或不耐寒热、口味偏嗜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脾胃亏损,无力运化水谷精微至全身,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疳证。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时,《小儿药证直诀》指出:“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下利者,调中丸主之。”[13]益黄散由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甘草组成,偏重于治疗脾气不足兼有气滞证,功在健脾行气,所用药物均为植物地上部分,青皮、陈皮为果皮类中药,丁香为花类中药,三药辛温,以行气为主;诃子为果实,善收涩,可防行气太过。调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在应用上偏重于治疗脾胃虚寒的下利,除选用人参、白术等补气之力较强的药物外,还加入辛热的干姜、补中益气的甘草,4味药均为根类药物,以补为重。可见,治疗脾胃疾病,在行气方面,《小儿药证直诀》多选用地上部分中药;在偏重于补养后天之本方面,多选用根类药物。

3 皮类药物的部位、产地与功效差异

皮类药物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皮类药物的功效有很大的不同。在取象比类思想指导下,中医理论常以药物所处部位的“象”解释其性、味及功效。以泻白散与益黄散为例。“白”为金之象,指肺;“黄”为土之象,指脾。“泻白”即泻肺,“益黄”即补脾。《小儿药证直诀》记载:“泻白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13]泻白散含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小儿药证直诀》记载益黄散:“治脾胃虚弱及治脾疳、腹大、身瘦。”[13]益黄散含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甘草。泻白散中的地骨皮、桑白皮,以及益黄散中的陈皮、青皮均为皮类药物,但前两者的功效与后两者不同。桑白皮、地骨皮用于泄肺热,属于寒凉药物,而青皮、陈皮用于理气健脾,属于温性药物。从取象比类的角度看,地骨皮、桑白皮均为植物的根皮,长在地下,青皮、陈皮均为果皮,长于地上。产桑白皮的桑树与产地骨皮的枸杞均原产于北方,禀气于寒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指出:“西北方,阴也,是以闭藏之气,唯北更甚。”[14]产青皮与陈皮的橘树则生于南方,禀气于温热。《黄帝内经》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6]因此,虽然同为皮,但北方地下之皮苦寒,更善泄热;南方地上之皮辛温,更善行气。《本草纲目》对枸杞的认识:“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15]《本草汇言》言:“王绍隆云,骨中火热为眚,煎熬真阴,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润,不泥不滞,非地黄、麦冬同流。”均认为地骨皮与地气息息相关,其药性与所在的位置关联密切,因其处于地下,禀地气而生,所以可以清热。《本经逢原》指出:“橘禀东南阳气而生。”[16]《神农本草经疏》指出:“橘皮花开于夏,成实于秋,得火气少,金气多。”[17]可见陈皮、青皮的药性也均受天气、地理环境影响。因此,同为皮类药物,但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药用部位不同而药效也各有差异。

4 种子药物的降与补药性

《温病条辨》指出:“夫槟榔,子之坚者也,诸子皆降,槟榔苦辛而温,体重而坚,由中走下,直达肛门,中下焦药也。”[7]其中的“诸子皆降”或为“诸子皆降,苍耳独升”的最早出处。除此之外,种子是植物生命的本源,其中蕴含着生根发芽的能量。种子包含诸多营养成分,如米、粟等,均对人体有一定的补益效果。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种子类药物可分为两种,一种取其降气之功,一种用其补护之效。该书指出,在治疗小儿肺虚气促、喘促时用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散含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苦杏仁、糯米,其中牛蒡子、马兜铃、苦杏仁、糯米均属于种子类药物。《本草正义》指出:“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张山雷认为,牛蒡子的药性中带有透表能力,但这并不能证明牛蒡子有升提的功效,反而以降气为主[18]。在此方中,牛蒡子功效或为降肺气。《本草从新》言马兜铃:“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19]牛蒡子、马兜铃、苦杏仁属于补肺之品,可归属于降气药,充分体现了取象比类中依据种子落地引申出的“诸子皆降”特点。

5 虫类药物与风邪关系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每取虫蚁迅速飞走之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20]该书将虫类药物的药性与昆虫的特点运用取象比类的方式进行联系,提示飞虫有升提之效,爬虫有沉降之效,且昆虫运动灵巧,善于钻行缝隙,随风而入,其药性可行于脏腑间的细小络脉,起到行血祛风的作用。《小儿药证直诀》中有许多虫类药物,其中不乏一些毒性药物,如蝎尾、蜈蚣。书中虫类药物多用于热盛或热盛所致的风证,如大青膏中的蝎尾。《本草衍义》指出:“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缺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21]古人认为蝎子属于爬虫类药物,有沉降、搜风的效果,结合叶天士的论述可以看出,蝎子可用于治疗惊风等小儿疾病,蝎尾位于蝎子身体的末端,药效最重。惊风多为火气旺盛,或阴虚火旺,病位涉及肝,故用滋水涵木的方法治疗惊风。除了内服方药之外,《小儿药证直诀》还指出治疗惊风的外治法,如涂囟法,药有用蝎尾、蜈蚣。《本草纲目》记载:“蜈蚣有毒,唯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唯赤足蜈蚣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21]这种说法将地域、动物、药材相结合,认为山间瘴气是孕育毒蛇的适宜环境,毒蛇依赖瘴气生长,瘴气环境也易产生“蛇毒”气,而瘴气又属于风气,人感受风邪之气则易生病。李时珍言:“盖行而疾者,唯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15]其在运动形态上将蛇与风相联系,再从生物相克的角度解释蜈蚣可以治风的原因。可见,蜈蚣能克蛇毒,取象比类,也能解除人体感受到的风气。

6 矿石类药物的重镇功效与五色属性

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就用金箔丸治疗小儿惊风。《本草便读》指出:“金为土之精华所结,故出自土中。禀西方之气,其质重,其性刚,故能降肺金,平肝木。凡金石之出于土中者,有美恶之不同,其美者得天地之正气。正能辟邪,故除鬼魅。既得天地之正气,即可无毒。其服之能杀人者,皆服其质。因重坠之过,故煎汤治病。仅用其气,为无虑耳。”[22]张秉成从论述矿物类药物的密度入手,认为此类药物由于密度较高,往往比其他同体积的自然物质更重,因此有重镇下坠的功效;其还认为矿物出于土中,是正气所化,因此煎汤入药可用于治病,但如果直接吞“金”入腹,则可能会重坠伤人。此外,《本草便读》中还有许多取象比类的描述,如“雄黄生山之阳,得阳精之气于地者也……以其禀纯阳之气,故能辟鬼邪,杀蛇虺,解一切毒耳”“铅亦出土中,为五金之祖,其色黑,其味咸,故有入肾重镇之功。至降肺金,平肝木,大抵与金相仿。夫土之生物,美恶不同,即五金中亦各随其所产之处而性异,是以功用亦不相同也”。从产地分析,雄黄多生于山的阳面,属于昼夜吸收太阳阳气的矿物类药物,可用于温阳。从五色五味入手,铅色可归于入肾的药物,借此推测出土地中的矿物类药物效果也各不相同,有补益或重镇之功。钱乙用五色丸(包含朱砂、水银、雄黄、铅等药物)治疗惊风较重者。金属药物过多服用固然对身体有害,且小儿脏腑娇嫩,更易受伤,但钱乙用实例证明毒药并非不能用,而当适时适量而用。

7 小结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于方药的记载较多,医理的论述也很丰富,但对于药物的分析和理解记录较少,借助后人总结的经验可以看出,钱乙在用药方面蕴含着许多取象比类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仍然十分重要,且仍有上升空间。借助朴素的取象比类思想,化学分析药物时缩小研究范围。例如,对于阳光照射较强地区的植物,在药物成分研究时可以着重研究其温阳成分的提取等。

随着我国国力的发展,中医药正走向世界,借助中医药理论,或许能缩短药物研发过程,例如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在筛选提取原料时便借鉴了中医药的经验。中医药的取象比类思想与药物属性、产地紧密相关。因此,从取象比类入手挖掘中医著作知识,或许能更好地为基础研究事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类药物小儿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小儿涵之三事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小儿难养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