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用墨与色彩的关系

2022-12-14 10:17何邦辉
名家名作 2022年20期
关键词:墨色水墨笔墨

何邦辉

中国山水画历经了几千年的洗礼沉淀,色彩与用墨一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当前山水画中色与墨的演变历程及其主要特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山水画中色与墨的关系,以此为我国山水画家后期创作作品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中国山水画色与墨的发展历程

我国山水画的色彩观受历史文化背景和相应哲学思想所影响。其中,南朝齐梁时期绘画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念和设计原则为当时以及后期的山水画色彩运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隋唐时期出现了很多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青绿山水画,在画风上具有个人特色和成就的画家也有很多,代表人物有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这些画家将当时的设色山水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例如隋朝画家展子虔的著名作品《游春图》,其用青绿色着重刻画山水,开辟了金碧青绿山水画的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如图1)。而到了唐代后期,由于禅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以王维等人为代表的“水墨渲淡”画派,设色逐渐偏向理想主义。宋代时期,水墨山水画逐渐取代了设色山水画的主导位置,色彩在山水画面中运用得较少。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理论,意在表达山水画在色彩表现上应由华丽转为平淡,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其理论对明末清初的绘画界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并使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绘画理念一直延续到近代。

图1 《游春图》 展子虔/作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山水画的设色受到五色观与玄色观两种色彩学思想的共同影响。其中,五色观是我国古代色彩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将主体与客体进行充分融合,同时又十分注重主体情感所蕴含的色彩理念。而玄色观以空与无的禅道色彩为主,色彩观念讲究典雅、自然与纯朴。两种观念对立且统一,而色彩与水墨在山水画中的作用也是相互关联却又不能相互替代的,只是在绘画历史长河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山水画绘画原则。

二、山水画中色彩与用墨的特性

(一) 山水画中色彩的特性

中国绘画的色彩原则,就是通过物体本身的固有颜色对色彩进行分类和归纳。在山水画中可以根据季节、色调以及不同类型的物体等进行分类,也就是时常所说的“随类赋彩”。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提出“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意在表示绿、碧、青、黑可作为人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面颜色的主观色彩表达,不同季节中水的颜色也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理论是根据水面周围景物的色彩对比、季节气候变化以及人对色彩分类所总结出的结果,体现了画家对景物的个人主观思考,也是客观事物和画家内心情感相结合的映照。

(二)山水画中笔墨的艺术体现

墨色在我国绘画的发展历史中是与纸、绢一同出现的,宋元时期文人山水画开始兴起,画面中以淡彩和墨色为主,墨色相融画面才显得更加生动,更具有活力。

笔墨,就是用蘸过水墨的毛笔在绢或纸上对自然风景及人物进行刻画。我国山水画代表画家在笔墨的技法表现上各有不同,例如董源与巨然的披麻皴、倪瓒的折带皴以及郭熙的卷云皴等。笔墨也是一种通过主观表达反映客观物体的绘画手段,可以较好地体现出画家的内心情感与思象意趣。例如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王维,其擅长采用“水墨渲染”技法,以此表达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和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画作品又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格,其笔墨有粗细、干湿、浓淡之分,在酣畅淋漓中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三、山水画中色彩与笔墨的关系

(一)色彩与笔墨的对比关系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在色彩与笔墨的运用上应该做到对比且统一,在画面中通过二者的对比关系,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清晰生动,带给观众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受,以此引发观众的鉴赏兴趣。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可采用多种对比元素,例如笔墨的干湿、浓淡、长短、粗细;颜色的明暗、冷暖;物体的形状、远近、数量、动静等。此外,墨色的强度与色彩的视觉度应是呈正比的关系,以此保证在产生对比的同时还能保持其平衡感与和谐感。例如浅绛山水画最好采用干枯的淡墨以及透亮、简洁的色彩,而强烈鲜艳的绿色景观更适合用浓厚的墨色进行刻画。

(二)色彩与笔墨的协调统一关系

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水墨与设色往往是贯穿在一起,在一幅画中同时使用,两者之间既有融合又互相对立,所谓随类赋彩。在中国传统画中,有时以色彩为主,有时以墨色为主,墨色与任何色彩都可以搭配,使画面显得沉稳厚重而耐看。在中国画中,几百年来墨色的搭配已经是一种常态。通常,在中国画中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有时为了画面的需要,也以色为主,画面更活泼鲜明。为了使整幅画面在视觉上更加和谐有序,我国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色中加墨”的表现技法。如在画红色花朵的黄色花蕊时,如果出现花蕊颜色不突出,整朵花看上去不精神、不明显的情况,就可以用墨来对黄色花蕊进行勾画,以此加强花的色彩对比度,让人一目了然,而花的绿色叶茎也可以用墨线来刻画,以此突出整朵花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也被称作变色法。另一种方法则是降低色彩的纯度,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色与墨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调和,以此避免出现景物色彩太过鲜艳而导致的画面不协调情况,使画面的颜色变得更加平和与温柔。水墨与色彩是画家着力探索追求的绘画语言,他们将水墨和色彩相融合,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新的水墨国画发展之路。

尤其是现在的国画家,利用水墨和色彩在画面上大胆尝试,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性,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形式感和美感,赋予墨彩更强的表现性,无论在构图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时代感,体现了当代水墨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满足了现代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三)色彩与笔墨的互补关系

在我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墨可以被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补色原理,将墨和色彩进行调和使用,以此形成互补关系。在调和的过程中,可以用罩色的方式,让颜色渗透于墨中,同时又不破坏画面中墨的基本走向,也可以被称作“墨分五色”。此外,墨块与墨线也有对画面色彩进行缓冲和调和的作用。画面色彩过于鲜艳、华丽时,整幅作品就显得不够清丽典雅,缺失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这时就可以通过不同大小、长短的墨块或墨线将过于明亮的色彩加以分离,以此使画面变得更加有序、和谐。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遵循“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原则,颜色的调整要遵循笔墨的规律。自古以来,我国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混合使用墨和色是十分常见的,例如宋朝画家马世荣《碧桃倚石图》(如图2)的画面中,粉色花朵本身的颜色清丽秀雅,但是在墨色树叶和枝干的衬托之下,花朵的颜色显得更加靓丽。在山水画中墨与色混合使用的方法,可使画面极具魅力。

图2 《碧桃倚石图》(局部) 马世荣/作

综上所述,在山水画中色和墨是相互对比、相互协调统一且互补的关系,两者恰当运用的情况下,可以使画面呈现出更加具有意境的视觉效果。

四、中国山水画色与墨的关系对后世的启示

中国山水画对于色彩的把控和运用是十分讲究的,画面色彩可多但不可复杂。因此,很多色彩需要以墨为基础,在大面积的墨色铺垫中将色彩的特性呈现出来。水墨画在色彩表现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现代中国画中逐渐呈现多元化,形式上也千变万化,在视觉上更加讲究富有强烈的冲击力,以色夺人,在色彩审美上追求格调高雅,既要在作品中体现色彩和墨本身属性的美感,又要体现作者在情怀上的追求。以岭南派画家为例,岭南派画家在创作山水作品时,喜欢将石青和石绿作为整幅画面的主色调,并擅长采用水分饱满的浓墨来刻画物体,通过不断变化的水墨来丰富画面色彩。每幅画使用的颜色并不多,但是在墨色的背景下也能呈现出色彩丰富、明艳透亮的岭南美景。同时,岭南派画家在创作时常借鉴国外的绘画方法,将传统笔墨技法加以创新,但是在处理墨与色的关系时,依然遵循和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统一、色调一致的原则。以岭南派画家赵少昂的作品《碧水净无尘》(如图3)为例,他在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清新明亮的彩色水墨将鸟的形体刻画于花与叶中间。整幅画面的墨色深浅浓淡运用得恰到好处。赵少昂在创作时一般采用红、黄、白、赭、蓝以及墨色,虽然运用的色彩并不多,却可以给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图3 《碧水净无尘》 赵少昂/作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有千年的历史,无论从创作层面还是从欣赏角度讲,人们对中国画的审美要求都远远超过了心灵修养和陶冶性情的需要,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中国画家一直在尝试探索新的路径,使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而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语言风格。甚至有些国画家走出国门,把中国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全世界传播,使中国画发扬光大。画家的创新精神一直对当代国画家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画爱好者在中国画这片土地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耕耘。

五、结语

色彩与水墨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能相互产生对比,又可以协调统一并进行互补,两者运用恰当的话,能够使作品产生十足的意境之美。对山水画的色彩与笔墨关系进行研究,也是中国绘画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我们可以思考和借鉴古今前辈画家大胆的绘画技法,将浓墨与纯色进行融合处理,以此更好地体现山水以及物体的结构,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同时,随着中国当代国画以及山水画的长期发展,我们也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适当借鉴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以此形成绘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墨色水墨笔墨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笔墨童年
水墨
观音送子图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泼尽水墨是生平
渴望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