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与“革新”
——浅析陈洪绶与他的美学思想

2022-12-14 10:17吴科亿
名家名作 2022年20期
关键词:陈洪绶高古古意

吴科亿

一、陈洪绶艺术风格成因解析

作为一名画家,陈洪绶一生的遭遇对其绘画作品的风格有着莫大的影响。陈洪绶从小就显示出极为卓越的绘画天赋,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曾经记载道:“少时渡钱塘,学公麟七十二贤石刻,闭户临抚,数抚而数变之,又常抚周景元美人图,至再四犹不已,人指所抚者,谓之曰,此已胜元本,犹兼兼何也,曰此所以不及也。”①张庚:《国朝画征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第79页。由此可见,陈洪绶不单单是对前代作品进行简单的临摹,在此基础上还会进行一定的创新,“复古”与“创新”并存。1621年至1630年,陈洪绶多次考举未果,生活一贫如洗,加之亲人的相继去世,对于陈洪绶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在国子监期间,他目睹朝廷腐朽的统治,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坚持的“正义感”被只知道明哲保身的官僚们击打得荡然无存。但是此时期,陈洪绶的绘画天赋被崇祯皇帝所赏识,命他临摹历代帝王的肖像,也正是由此,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名家的作品,对他绘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他与顺天的崔子忠被合称为“南陈北崔”,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京城之中的社会名流纷纷向陈洪绶求画,这使得本来以“政治报国”为初衷的陈洪绶备受打击,他似乎看清了这个时代,之后不再从政,开始专心研究书画,将自己满腔的悲愤倾泻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的“三教”对陈洪绶也影响颇深,他曾经绘制了许多以“三教”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诸如《三教图》(如图1)、《二老行吟图》、《乔松仙寿图》等。在《乔松仙寿图》中,陈洪绶似乎把自己作为三教合一的形象画在了图中,画中树下的人物脚踏一双红鞋,而《三教图》中的“儒”的形象也是身穿红鞋,该人物的衣着是典型的道教风格,面目塑造又像是《三教图》中佛的形象,在画中,陈洪绶自题道:“莲子与翰侄,燕游于终日。春醉桃花艳,秋看夫容色……三餐岂愧食。”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陈洪绶把自己置身在一个世外桃源,过着清静无为的日子,与现实之中腐朽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在《古观音像》和《弥勒佛像》中他分别落款:“弟子莲沙弥拜书”“弟子发僧陈洪绶敬写愿生弥勒佛菩萨前者”。纵观陈洪绶的一生,早年他恪守儒家思想,要为国效力,但是无奈以一己之力无法改变这个时代,于是他选择远离朝廷,寻求清静无为的生活。他的绘画风格结合了他超群的天资、入朝为官的经历、内心的追求与信仰,终于在晚明的绘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1 《三教图》 陈洪绶/作(无锡市博物馆藏)

二、陈洪绶的美学思想

(一)“尚丑”

陈洪绶的艺术成就不单单是在绘画上,他的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也影响颇深,他的美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晚明的“尚丑”之风。“尚丑”之风的形成,与晚明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皇帝终日不理朝政,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异端思想的蔓延、西学的传入等,这些原本不同于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人士大夫在如此腐败的社会之下难以走上仕途,报国无门,他们终日生活在焦虑、烦躁、惶恐的状态之下,能做的便是将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倾泻在作品之中。因此,此时期的绘画中夸张、变形、狂放几乎无处不在,陈洪绶美学思想中的第一点便是“尚丑”,也是“变革”。他的人物画创作风格也被后世称作“高古奇骇”。从陈洪绶作品的选材、构图、笔墨线条来看的话,他极为遵守传统的法度,但是却将“怪诞”“变形”巧妙地融入他的创作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情趣。周亮工《读画录》一书中写道:“章候儿时学画,便不规规形似。曹溶说道:老莲道友,布墨有法,世人往往怪之,彼方坐卧古人,岂顾遇子好恶。”①周亮工:《读画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第176页。在人物画的创作上,他不满于唐寅、仇英等吴派的唯美、甜媚的画风,另辟蹊径,晚年的佛教题材最能体现他“高古奇骇”的特点,取法于五代贯休的《罗汉图》之《无法可说图》中,僧人面目骨骼惊奇,丑陋无比;《老子骑牛图》中,老子的刻画同样采取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老子的颧骨突出,额头高耸,甚至于连老子的坐骑青牛也做了夸张的处理。石头在中国画中一般作为背景使用,如庭院中的假山、案头上的清供等。而陈洪绶却打破常规,如《蕉林酌酒图》中描绘的几乎是个石头的世界,大片的假山、巨大的石案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在《隐居十六观》册页的《醒石》图中,画有一人斜倚怪石,神情迷蒙。有人认为这是“醒酒石”,在笔者看来,陈洪绶绘此图是带有“人生之醒”的意味。陈洪绶的醒石,是为了卧在石头上,仿佛在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前找寻人生困境的出路。 虽然以陈洪绶为首的四家的画作都形式怪诞、诡异,但他们的审丑并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形式,而是表现出一种“高古”的气息。他们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除其子女与弟子外,雍正、乾隆年间的王树谷、华喦、罗聘都取法于他们,到了清末,任熊、任伯年、任薰、任预更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传统。

(二)“复古”

陈洪绶美学思想的第二点就是“复古”,《国朝画征录》中写道:“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在“尚丑”的基础上,陈洪绶又是一位极力倡导“复古”的画家,主张画家应该效仿唐代、宋代的绘画大师。他本人的仕女画大多效仿唐代的周昉,所绘制的仕女体态肥美,突出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趣味;人物画的笔法有李公麟的笔意;道释人物画学习贯休,人物夸张、变形。陈洪绶的“复古”实际上是主张学习传统,而不是主张学习“元四家”。他主张一定要从唐代学起,从唐至宋再到元,要循序渐进,要以唐代的绘画为韵致,即“唐之韵”,再学宋人绘画的“理”,即“宋之理”。“理”是宋代绘画中描绘具体物象的完整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要严格遵守宋人的法度。但是,陈洪绶对于南宋的马远、夏圭二人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在山水画上的创新——边角之景是不入流的。“元之格”指的是元代绘画的那种追求平淡疏散的格调。“唐之韵”“宋之理”“元之格”三者合一方能精通绘画。陈洪绶在《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中题词道:“今人读书,不唯不及古人之穷思极虑,即读古人之书亦然……古人视道无巨细,此有至理不明,苟且尝之;今人于道无巨细,率苟且尝之,罕得其理,入理不深故读赝本,原本不能辩,往往赝本行而原本没矣。”①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第369页。陈洪绶主张,学习古人要深入其精髓,而非只求表面,要穷思极虑,方能参透其中奥妙。

(三)“高古之境”

高古奇骇是陈洪绶人物画最为鲜明的特征,在陈洪绶的内心深处一定存在“高古之境”,这也应当是陈洪绶美学价值思想的来源,抑或是依托。首先,“高古”一词从字面上看是高雅、古朴,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较早地把“高古”二字放在一起,成为二十四品之一:“畸人乘真,手把芙蓉……虚仁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②王心璐:《愈新愈古和愈古愈新——论明代中晚期徐渭、陈洪绶的绘画艺术》,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第36页。在画论方面,北宋米芾的《画史》中,就有多处提及“高古”,如“余乃取顾高古,不使一笔入吴生”;“董源《雾景》横批,全幅山谷隐现,林梢出没,意趣高古”等。可见无论是传统的文学还是艺术,都把“高古”视为一种审美类型或范畴。但“高古”的深层含义在我看来是“复古”与“革新”的交融,既要效仿古人。又要通过革新来超越古人,陈洪绶的一生受到了太多的打击,经历了太多的虚伪矫饰,身处与真性违背的世界,他需要建立一个“高古世界”,没有边界、没有限制。“高古之境”正是陈洪绶内心所向往的一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惶恐、没有焦躁、没有背叛,有的只是人性的纯洁,陈洪绶将他心中的“高古之境”大胆地展现在他的艺术中,或是笔法,或是设色,或是造型,表现出的是他对“古”的向往和对“高古”的期望。

三、“复古”与“古意论”

早在明代之前的元代,遗民画家赵孟頫的重要美学思想里便有“古意论”。张丑《清河书画舫》载赵孟頫《自跋画卷》说: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那么赵孟頫的“古意论”与陈洪绶的“复古”有着何种不同,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关于赵孟頫的古意论,学术界总体有两种说法,其一是以余剑华为首的“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赵孟頫的“古意”是一种单纯的复古思想,认为赵孟頫反对近世(南宋)的艺术风格,全面继承了北宋的绘画风格;第二类就是以阮璞为代表,认为赵孟頫的复古是一种“模古出新”,在继承前人的绘画技法之上加以推陈出新。笔者更加倾向第二种说法,如其代表作《鹊华秋色图》,从造型、笔法来看,深得五代山水画大师的创作精髓,但是作者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两岸的树木均采用写意的笔法,再用细密的线条呈现山体的凹凸质感,既仿古又自出新意。所以这是笔者想阐述的第一个观点,陈洪绶与赵孟頫关于“复古”的相同点就是在仿古的基础上都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体系。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学习古人的目的不相同,陈洪绶更加倾向于学习古人的绘画准则、设色、笔法等;而赵孟頫则更加倾向学习古人的“意”。“意”是指中国古代绘画中有极为复杂的内涵,包括情感、修养、气质等,赵孟頫更加注重学习画家的内在。此外,二者在复古之上的创新也不尽相同,陈洪绶的创新更多的是结合自己遭遇与内心的愤愤不平,而赵孟頫的创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更多的是技法上的创新。

四、结语

陈洪绶作为晚明画坛中较为独特的画家之一,其美学思想也对后世影响颇深。在晚明“尚丑”之风的影响之下,“复古”与“革新”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对前人绘画的学习,也有着他自己结合内心世界所开创的新的篇章。在陈洪绶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片“高古之境”,这是陈洪绶最为渴求的一方净土,他将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了他的“高古之境”中,而将他所有内心的不甘都展现在了作品之中,“高古奇骇”与“高古之境”互为表里。“复古”与“革新”伴随着陈洪绶的一生,也是所有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共同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陈洪绶高古古意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一生如莲
寻找古意的配色
陈洪绶传记解读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化古意而为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