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素馨花》中唱段《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的演唱分析

2022-12-16 06:32庄炜芳
戏剧之家 2022年34期
关键词:海生军歌乐段

庄炜芳

(丰泽区文化馆 福建 泉州 362000)

20 世纪末,正是中国民族歌剧蓬勃发展的时期,其间涌现出许多不俗的作品。《素馨花》创作于1999年,由泉州著名戏剧作家王仁杰编剧,杨双智作曲,于同年赴北京献礼演出,并于2000 年荣获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福建省第三届文艺百花奖二等奖等奖项。

一、歌剧《素馨花》的创作背景

这部歌剧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是十分鲜明的,它颂扬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这条路的起点正是这部歌剧作者杨双智老师的家乡——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种商业交流,而且更有深层的含义,代表了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1]

(一)歌剧剧情

故事发生于公元13世纪元代的刺桐港(今泉州),一个波斯女奴阿依莎随着华船“晋安号”偷渡到刺桐港,与该船的船工唐海生相识相爱。不幸的是,阿依莎又被本地豪强纳都赤看上,在小人陈谦的出谋划策下,唐海生被诬陷私带铜钱出海。为救爱人,阿依莎在强权胁迫下,答应嫁给纳都赤,而唐海生却被派往战争的前线。阿依莎听到出征的军歌后,含着绝望、悲凉的心情唱出了《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后在女仆夏月的帮助下假装跳海,实则隐姓埋名,而不久后也传出唐海生丧命于战场的噩耗。二人隐姓埋名十年后,唐海生和阿依莎在灵山圣墓意外重逢,又不幸落入纳都赤的手中,命运未卜。这时,奉忽必烈皇帝之名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的马可·波罗来到泉州。这对异国夫妻的坚贞爱情与不幸遭遇,使马可·波罗与公主深深为之感动,唐海生和阿依莎终于获救。他们向马可·波罗与公主献上了象征友谊与爱情的素馨花,“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刺桐港,回荡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一曲颂歌。该剧的编剧王仁杰先生用了“素馨花”来象征四海的友谊和二人纯洁的爱情,在作曲家对其进行艺术创编后以《素馨花》为剧名,以花为媒,讲述了二人悲欢曲折的爱情故事。

(二)作曲家创作背景

作曲家杨双智老师,出生于1947 年的泉州,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受到父亲的影响,杨双智老师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考入了泉州梨园演绎训练班习艺,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刘如曾、胡登跳、连波和何占豪等教授,实现了音乐生命的升华。浓厚的闽南文化功底,对音乐艺术的挚爱,加上学院派技法,使得杨老师的作品既有闽南特色,又有异域风情。《素馨花》就是杨双智老师在歌剧领域的代表作,该剧以南音特征为主题,又在具体人物、时空中体现了阿拉伯、意大利音调,中西融合,气势辉煌。

(三)创作风格及手法

这部歌剧的音乐在汲取现代歌剧音乐创作技法的同时,充分运用了闽南音乐素材,例如闽南民歌《行船歌》、用南音演唱的唐诗《送李使臣赴泉州》和贯穿全剧的主题曲《素馨花》等。作曲家从闽南音乐汲取营养,使全剧音乐保持了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联系,在为不同人物创造个性化的声乐语言时,让家乡的音乐元素自由流淌,并巧妙地让声乐、器乐和剧情一起推进,汇成一部交响音画。[2]方妙音教授曾评说:该剧突破了闽南特色的羽调式思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二、唱段《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中“阿依莎”的人物与音乐形象分析

(一)“阿依莎”人物形象分析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文学、舞美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样式,歌剧形象则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戏剧形象,其中戏剧性和音乐性是歌剧形象的两大支柱,两者相互融合、渗透成为一个整体,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阿依莎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在波斯是女奴,因为不甘于受人压迫,随着“晋安号”华船偷渡到了刺桐港求生,在航行的途中与船工唐海生相识相爱。在两人沉浸于美好的爱情之际,阿依莎却被当地豪强纳都赤看上,于是纳都赤设计陷害了唐海生。阿依莎为救爱人,只好答应嫁给纳都赤,唐海生满怀愤恨被派往战争的前线。在听到爱人出征的军歌后,深知爱人此去将不复返,阿依莎怀着绝望的心情唱出《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这是我最后的长歌当哭”。此时的阿依莎仿佛已经看到了爱人的死亡,内心充满着绝望、对纳都赤的怨恨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而后她在女仆夏月的帮助下,假装投海自尽,为了躲避纳都赤隐姓埋名生活了十年,每年都带着他们爱情的信物“素馨花”来到爱人的墓碑前祭奠,最后与唐海生在彼此的墓碑前相遇。

在塑造“阿依莎”的人物形象时,要明晰阿依莎从异乡人到同乡人、少女到妇人的转变过程,在演唱中要把握住其中的差别,才能完整地诠释人物。

(二)“阿依莎”音乐形象分析

《素馨花》是一部借鉴西方大歌剧音乐手法,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的原创大歌剧,该剧的编剧、作曲等主要创作人员都是泉州人,尽管作曲家采用的是西洋大歌剧的表现手法,但仍然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作曲家采用被称为盛唐遗音的“南音”为音乐素材,以此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

初期出场的“阿依莎”是个烂漫的波斯少女,所以在音乐的表达中夹杂着波斯元素;中期,“阿依莎”在泉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与唐海生相爱相知,渐渐融入了闽南的生活,此时她就是一个被闽南化的外乡人,音乐表达中开始融入许多闽南元素,阿拉伯音调和闽南音调发生了一定联系,最后统一到闽南音调上,体现了一个外来者慢慢融入当地社会的转变。后期的“阿依莎”隐姓埋名,在民间生活多年,此时的她,无论从服饰、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上都脱离了波斯印记,完全变成一个闽南妇女,外来文化在泉州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三、咏叹调《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的演唱分析

在歌曲的表达中,首先应该注意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认真细致地分析作品,找准作品的音调特点和风格特点,从作品的音乐风格、情感等出发,把握好作品的演唱基调以及方式、方法。

这首咏叹调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有着优美的旋律,声区宽广,特别注重人物个性和情感状态的抒发,使演唱者有充分展示情感和技巧的广阔天地。在演唱作品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演唱的作品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才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深入分析,使其在曲调、内容和情感上得到统一。

笔者在刚开始学习演唱《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的时候,对这首歌的旋律分析和所用的演唱方法探索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作为一部本土原创歌剧,它在旋律里融合了一些异族风情,但同时又特别具有闽南韵味,笔者不知道从何下手,而与作曲家杨双智老师的交谈解答了笔者的困惑。这首歌的波斯元素和闽南元素已经与音乐融为一体,不可单独分析,而是要从整体出发,把握风格。该唱段音域宽广,要特别注重发挥人声的表现力和张力,所以在演唱该曲的时候,一开始笔者尝试用例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新歌剧的演唱方法——戏歌唱法,结果发现在张力的表达上效果欠佳。后来笔者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结合在一起,利用美声唱法的整体性共鸣使音色浑厚、饱满、充满爆发力,从而有能力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整首歌曲。

该唱段由四个乐段构成,其中,第一乐段情绪悲愤,内心充满自责;第二乐段情绪紧张,充满恐慌;第三乐段情绪低落,苍白而无力;第四乐段转为悲痛欲绝的无奈。另外,可以发现,在这首作品中有大量的跳进,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体现出这段音乐中阿依莎的情绪起伏,体现出被囚禁在笼中的弱女子想与命运抗争,最后却挣不脱这苦难囚笼的绝望和无奈。

(一)第一乐段“绝望哭泣”的演唱分析

第一部分——“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这是我最后的长歌当哭。因为在出征的行列里有我爱人沉重的脚步,在走向死亡的进军中,她无声的叹息催人肺腑啊。”这一部分是阿依莎被囚禁在纳都赤府上,听到远处传来队伍出发的军歌,而她的爱人唐海生正在这支军队中,准备出发去前线,此去生还机会渺茫,从此就是诀别。(见图一)

这一段在演唱的时候,在断句和换气的处理上一定要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控要准确。由于整个唱段保持着伤感、低落的情绪,所以笔者在演唱的时候采用的是“叹气式”的呼气方式,“这”在开口前就要充分做好呼吸的准备,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气息能力和演唱习惯,选择“军歌”前面要不要换气。“长歌当哭”可以适当加入哭腔演唱,表现出阿依莎内心的无助和绝望。“她无声的叹息”这里有个八度跳跃,最后在“人”小字二组的g 立住,此时喉咙打开不应过大,要保持点的集中,最后的“啊”发音时舌头放平,口腔开度大,气流沿着咽壁往上,用强力度结束,同时节奏也转入快板。

整段演唱的情感应该是绝望的,演唱时要带着悲愤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想要奋起反抗,无奈自己是一个弱女子,只能忍受豪强的欺压,望着自己的爱人远去。这些情绪,最后只能变作泪水,化为最后的一声叹息“啊”,这是一声带着血泪的哭诉,悲凉的情绪要饱满并有爆发力。

(二)第二乐段“可怕战争”的演唱分析

第二部分——“我仿佛看见,船舰在波涛中覆没,鼓角在秋风里哭诉,我仿佛看见,交驰的铁马,闪亮的刀斧,演就了壮烈的一幕啊。”这段用快板的节奏体现。这是阿依莎的爱人唐海生即将面临的灾难,她仿佛看见战场上铁马和刀剑交织,而唐海生正经历着这一场腥风血雨,一个躲闪不及就会被刀剑刺中,倒在血泊中。

这段从上一段结束小节就进入快板,整个乐段情绪紧张,充满恐慌。“我仿佛”是从小节最后一个音进入,演唱的时候要有紧迫感,笔者采用了“弹气式”的呼气方式,呼吸时短促、轻巧、有弹性。“我”轻轻带过,重音在“仿佛”上面。“船舰在波涛中覆没”这句都在高音的位置上,演唱时首先气息的支撑很重要,再是口腔要充分打开,上颚抬起,在高音上立住,做强收处理。而后一句“鼓角在秋风里哭诉”的节奏由快板转入慢板,相应的力度也从之前的强转到弱,根据感情的处理,可以在“在”断开前吸一口气,“哭”做断开处理,这个句子要做到声断气不断、情不断,以此来烘托情绪。在演唱“诉”字的时候,节奏又从慢板转入到快板,这里重复了两遍“交驰的铁马,闪亮的刀斧”,两遍的演唱要有层次,做由弱到强的处理。之后“演”是在小字二组a 上面演唱的高音,这里的情绪要饱满,“就”之后的“壮”又回到小字二组a上,所以在演唱时,“就了”的歌唱状态不能松懈,位置还是在高音上,气息也要牢牢地托住。最后的一个“啊”渐慢减弱处理,仿佛爱人被刀剑刺中,无声地倒在了血泊中。

(三)第三乐段“无助的哭诉”的演唱分析

第三个部分——“军歌逝去了,云樯远去了,你带着遗恨去了,去了。”此时,队伍已经逐渐走远,行军中的军歌也渐渐听不见了,战船也远去再也望不见了,爱人啊你带着满腔的怨恨去了。这段的情绪从上一段的紧张感中急速抽离,更多体现的是无力和绝望。一个弱妇人,在囚禁她的屋子里绝望地望着窗外远去的战船而无力挽回什么,只能饱含泪水,接受了这个无奈的事实。(见图二)

(图一:《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第一乐段乐谱节选)

这段的节奏从快板又转入了慢板,音阶也从F 大调转到了a 小调。音乐旋律从原来紧张高涨的情绪转为平缓,音域也都在中低声区,在慢板抒情的地方也要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处理。笔者在演唱时采用的是“连气式”的呼气方式,注重气息的连贯流畅。此时的阿依莎内心已经接受了与爱人别离,此生再不能相见的事实,似乎是一个已经耗尽全身力气奋起反抗的人,到最后已经无力挣扎。演唱者在演唱整段时应该做弱处理,有利于人物情感的抒发。

(四)第四个乐段“最后的呐喊”的演唱分析

第四个部分——“在那海天迷茫的地方,你可曾频频回顾,你可曾听见不幸的阿依莎,这一声声呼唤,一声声倾吐,倾吐。”此时阿依莎的情绪在经历了绝望、恐惧、无助之后,又爆发出了最后的呐喊,爱人已经远去了,可曾听见阿依莎的倾吐?(见图三)

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展现,作为结束段,作曲家用了大量的三连音,所以节奏的把握必须要准确,“一声声倾吐”有一个八度跳跃,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提前做好高音的准备,可以根据演唱能力,“倾”字一出来直接到达小字二组a 的位置,也可以从小字二组的g 过渡到a,要做好气息的支撑,最后又重复了“倾吐”二字,语气要比之前加强,加入哭腔唱法,以强拍结束。

(图二:《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第三乐段乐谱节选)

(图三:《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第四乐段乐谱节选)

声声血泪声声情,这是一首音域宽广且极具戏剧效果的声乐作品,演唱者除了要做好作品的背景分析、风格分析、歌词分析、情绪分析以外,也要提升自身歌唱能力,在呼吸方式、发声方法、咬字归韵等方面做好基础练习,这样在演唱的时候才能体现内容的变化和情绪的发展,以情带声,以声绘情,声情并茂地演唱。

四、结语

歌剧《素馨花》是一部将西洋歌剧和本土音乐融会贯通的成功之作,形式上可媲美规模宏大、风格鲜明的西洋大歌剧,演唱方法上也借鉴和吸收西洋美声唱法,融入本土元素。笔者通过对歌剧《素馨花》中的重要唱段《这哪里是苍凉的军歌》的分析研究和演唱实践,对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创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和表演能力,总结出演唱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希望可以为此唱段的学习者提供些许帮助。

猜你喜欢
海生军歌乐段
红色马栏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 and its 5′-upstream region cloned from the arachidonic acidrich microalga Myrmecia incisa Reisigl (Chlorophyta)*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A Fe-Ni-Cr system filler metal for brazing of stainless st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