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22-12-16 01:26孔凡斌徐彩瑶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补偿农户文献

王 苓,孔凡斌,2,3,徐彩瑶,2,3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 生态文明研究院,杭州 311300;3.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杭州 311300)

生态补偿是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向提供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进行服务付费,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中国财政投资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生态补偿项目[1-2],在实现了增加林草植被[3]、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4],对促进退耕农户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但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是政府对农户退耕行为的一种经济补助,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生态补偿[6],在退耕还林补助后期,就会导致退耕农户有毁林复耕的可能性[7],而现行生态补偿政策面临着重大转型压力[8],对工程的可持续带来很大挑战。因此,准确理解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巩固工程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11]。

近年来,关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建设的法律[12]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3]、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11]、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14]、政策效果的评估等研究[15],但都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的专题归纳和总结,尚缺乏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全面系统梳理和分析。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更好的把握研究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为后续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深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新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源于 2003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的一次研讨会[17],于2005年,陈悦、刘则渊率先在中国命名,并引入科学知识图谱。目前主流的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工具有 CiteSpace、Thomson Data Analyzer、VOSviewer、BibExcel、Gephi、Ucinet 和 Pajek等,以上分析工具各有优劣[18]。基于此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19],本文选用CiteSpace软件,用来绘制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领域的信息全景,识别该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

1.2 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为样本数据来源,时间跨度为:1999年1月至2020年11月,检索条件为精确。为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代表性、全面性,筛选了中国知网收录北大核心期刊文献,检索主题词一:以“退耕还林”为主题的检索式,共检索文献 1 667篇,经过CiteSpace筛选,最终有效数据为 1 601 篇文献;检索主题词二:退耕还林+主题词、关键词、篇名:生态补偿、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等,共检索文献886篇,同样经过CiteSpace筛选,得到最终有效数据为726条。

另一组数据样本选取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核心合集,“文献类型”= “article”,检索策略一:“TS OR TR=Grain for Green o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or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共检索文献485篇,经过CiteSpace筛选,最终有效数据为391篇,这391篇文献都分布在2012—2020年;检索策略二:“TS OR TR=Grain for Green o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or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AND“TS OR TR=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 OR eco-compensation OR ecologic compensation AND”共检索文献308篇,经过CiteSpace筛选,最终有效数据为121篇,这121篇文献都分布在2012-2020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基础分析

①发文量分析。将检索到的退耕还林中英文文献按照年份进行文献数量统计,得到退耕还林中外文献发表数量变化趋势(见图1),可以看出,中文文献于1999年开始,起步早,数量多,呈倒U型发展。总结学术界对退耕还林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图1 退耕还林研究领域中外文文献发文数量

1999—2003年是退耕还林研究的初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文献数量缓慢上升,文献特征与国家政策导向有明显关系。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全面启动。学术界对退耕还林关注度从1999年开始,逐年升高,研究的热点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含义、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20-22],特别是西部地区[23-24]、新疆地区[25]、黄土高原地区[26]、长江上游地区[27]等重点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探究与思考,同时学者们还关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探究[28-29]。

2004—2013年是退耕还林研究的中期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文献数量达725篇,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内容多样化,退耕还林农户劳动力、收入、贫困问题[30-32],“3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运用[33],碳汇[34]等内容成为关注的热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实行生态补偿制度,退耕还林中的生态问题,如生态经济效应[35]、生态经济价值评估[36]等研究方向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

2014年至今属于后期内涵提升平稳完善阶段,这一阶段发文数量开始下降,但是总体趋于平稳。2014年,中国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推动着退耕还林工程研究在纵向上得以深化[37],在退耕还林农户问题上更加注重对退耕还林农户经济行为[38]、农户参与意愿[39]、复耕决策问题研究[40],其次是对退耕还林相关制度机制、评价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41]。

与中文文献相比,起步时间晚,但是数量增长快。外文文献缺少对退耕还林初期探索阶段的研究,其他阶段与中文文献的研究内容高度重合。研究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2—2014年,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国外学者从定义开始,认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是政策制定者为了解决贫困和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激励机制[42-43]。随着工程的成效卓著,国外文献聚焦到工程实施后,当地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以及工程对当地农户收入带来的改变[44-45]。

第二阶段(2014年至今),外文研究爆发式增长,在数量上且明显高于中文文献数量,其中2019年,文献数量达到110篇。研究的主题猛增,内容丰富。关注工程实施对改变当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劳动力发生转移、收入来源的改变等[46-47],从而进一步分析工程的公平性、可持续性问题[48]。

② 文献来源分析。对刊载726篇中文文献的期刊统计分析,《水土保持研究》发文量最多,为58篇,其次《生态学报》和《林业经济问题》,各50篇,再次为《水土保持通报》为44篇,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集中于生态、农林经济类的高质量期刊,平均综合影响因子为 1.606 2。可以看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学科,包含了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林学等诸多学科特点。未来应当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和经济学交叉融合视角研究退耕还林生态补偿,运用地理学相关工具,分析工程的时空效应,为工程可持续性提供政策建议。

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文献期刊共被引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共被引次数最高的是《ECOLOGICAL ECONOMICS》,共被引86次,其次是《PNAS》,共被引72次,《LAND USE POLICY》,共被引66次,期刊半衰期均在5以上,且这些期刊都是代表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相关研究集中在在环境、生态、土地利用等方面。

图2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中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关系图

2.2 作者与机构分析

①发文作者。研究作者共现,可以识别出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49]。如图2所示,作者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联系较少,主要有4个集中的作者群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姚顺波学术团队,主要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影响等内容[50-51]。北京林业大学王兵学术团队,主要是对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52],北京林业大学孙保平学术团队,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研究[53]。四川农业大学张健学术团队主要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和生态经营技术等科学研究[54]。

图3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外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关系图

外文文献作者主要以国内学者为主(见图3),而且作者之间的合作联系少,主要有4个团队,LIAN团队、YANXU LIU团队、SHIXIONG CAO团队、LILI团队以及BOJIE FU团队。其中SHIXIONG CAO团队团队主要是退耕还林对自然社会及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YANXU LIU团队和BOJIE FU团队从植被覆盖和生态安全视角研究退耕还林对退耕区域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农户生态补偿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政策建议。

②发文机构。从发文数量上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数量最多,高达25篇。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篇),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1篇。如图4所示,从区域上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北京。在机构之间,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联系密切,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密切,表现出同一地域之间的机构联系密切,跨地域机构之间交流合作还有待加强。

图4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中文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图

外文文献检索结果(见表1),从发文机构上看,中国研究机构发文量居多,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中文文献发文机构相比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们更多是选择外文期刊发文。美国的密西根州立大学,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学校”,对农业领域研究位居前茅,其次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农学学科优势明显。

2.3 研究阶段和发展路径分析

运用时空图谱分析关键词的历史脉络和主题演进,为了便于清晰展示,将关键词“生态补偿”所有连线提取出来(见图5)。生态补偿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一种环保制度[55]。因此,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认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才可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的保持和维护[56]。2007—2017年这个阶段,与生态补偿长问题研究与产权[57]、农村经济[58]、效益评价[59]等问题联系密切。近年来,生态补偿与计量方法、模型运用联系密切,如王一超条件价值评估法,研究农户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预期及其影响因素[60];皮泓漪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探究农户受偿意愿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61];楚宗岭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以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偿为例,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自愿性影响因素[62]。

图5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时空视图

图6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外文文献关键词共现时空视图

外文文献中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和China(中国)分别出现了32次和28次,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出发,生成了两条路径。一条以“China”为核心,基于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和grain-to-green-program,探讨management、payment和policy。另一条以“ecosystem service”为核心,开展conservation和environment service研究。

2.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和中心性的大小反映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和核心,根据分析得出(见表2):中文文献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和黄土高原,分别为114次和37次,中心性为0.71和0.13。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涉及面最广生态补偿项目之一[63],黄土高原地区是最开始实施该工程的地区[64],关键词出现频次第三位的是土地利用,中心词为0.05,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缓解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2]。随着后续工程的推进,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提高有贡献,但是对高收入群效果并不明显,如何实现工程对可持续性和农户生计的协同发展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65-66]。通过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和黄土高原地区是中文文献研究的热点和核心。

表2 中文文献关键词频次

表3 外文文献关键词频次

如表3所示,英文文献出现频次较高的是impact,出现34次。其次是ecosystem service出现32次,中心性为0.21,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影响以及探讨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其次是China、conservation、management、payment、policy等关键词。

2.5 研究前沿

CiteSpace 软件中的突显检测可以分析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前沿的追踪,为研究者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掌握新的研究方向[67]。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选择“Time zone”和“Burstness”功能,生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关键词突现率知识图谱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见图7),生态补偿突现时间段为:2011年至今,突现强度为 5.932 2,意味着生态补偿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这和国家政策导向有密切的联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众多专家学者开启生态生态补偿研究的新阶段,在生态补偿理论方面,将生态理性、人力资本纳入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等探讨[68-69]。在补偿标准和方法上,有学者认为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计算中没有考虑农户成本的时间和地域的动态变化情况,特别是地域特征的不同,会导致造林质量的不同,提出运用GIS和RS等地理信息技术方法,探讨空间分配生态补偿方法[70]。由此,可以表明后续研究开始关注地域自然禀赋和微观主体对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研究。

图7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中文文献关键词突现率知识图谱

外文文献生态补偿研究阶段是从2012年开始(见图8),2012—2014年,关键词突显最多的阶段,研究主题payment ecosystem service、China、afforestation、vegetation cover、land use change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变化情况方面。

第二阶段(2014年至今),研究的主题猛增,内容丰富,grain for green project、management、climate change、organic carbon、matter、balance、index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文文献更多探讨工程实施后,对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图8 退耕还林英文文献关键词时间图谱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Citespce可视化软件基础上,以CNKI退耕还林生态补偿中文文献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样本数据,主要识别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关键词、核心作者群体、主要科研国家和机构等,对中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做了系统梳理,得出结论如下:

①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基础统计情况看,中文文献研究内容和热点有着明显的政策导向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每个阶段研究的主线都与该阶段的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阶段文献研究内容虽有不同,侧重点不同,外文文献虽然起步慢,但是发展迅速,研究内容丰富。从文献分布来源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学科,包含了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林学等诸多学科特点。但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研究成果不多。

②从核心作者群体来看,研究的关注点包含了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不同省域生态效益的评估、退耕还林农户意愿以及农户收入、消费等方面的研究,各研究团队涉及的领域有所差异,推动者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的深入展开。但作者之间的联系不密切、合作性不强,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问题深入和交叉方向研究会产生影响。从主要科研机构来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研究机构大多数是中国科研结构,从合作关系上来看,国家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密切、合作性不强。

③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已从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等基础内容,向运用计量模型对生态补偿标准、影响因素和农户意愿测算,研究的内容在不断的深化和完善,同时也说明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依然是研究的前沿课题,特别是退耕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和相对贫困问题。但研究停留在区域和时间层面上,对农户生计和减贫的实证分析,并未考虑退耕区地域空间动态变化以及工程对当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研究。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研究关注重点涉及以下方面:

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探索运用前沿理论和技术方法展开学术机理研究,使研究结论建立在更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是未来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从研究群体和机构上看,需要加强国内外研究团体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举办跨学科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等形式,通过国内外研究团体之间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促进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领域的进步。

从研究内容上,关注新兴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需要紧密结合2020年之后中国扶贫战略转型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基于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生态扶贫战略转型与可持续管理政策创新需求结合等领域。

猜你喜欢
补偿农户文献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解读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