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理论在高中书法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12-16 01:32连红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流字帖书写

连红香

(周宁县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5400)

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指导纲领,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此作为导向,书法教育可以培育中学生人文底蕴、自主发展及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品质,而心流体验恰是获得这些能力的极好途径。

传统的书法教学一般是书法欣赏和书法技能训练这两方面相结合,各有侧重。书法欣赏课主要以讲授为主,而书法技能训练一般从笔画练起,再到单字练习,授课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无法坚持。本论题引入“心流”理论,试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产生心流体验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内驱力,体验学习书法的乐趣。引导他们将这种获得心流的能力迁移至其他课程的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从而找到自我成长的路径,提升个体的学习生活品质。

一、“心流”理论阐释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以众多热爱自己职业的艺术家、科学家、医生、运动员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获得幸福感的成因,建立了最优体验理论——“心流”。他认为心流即是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活动当中,将自身的精力发挥到极致,心神合一,并由此获得和谐的内心秩序。[1]心流体验是一种高度心理投入之后达到的忘我境界,是心灵深处的欢愉与满足。一位攀岩选手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当心流来临时,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了痛快的感觉,即便身体已经有了痛感,但是仍想要逼自己再向上攀爬一尺,发挥身体的极限,当站在顶峰回望自己所做的一切,会满怀敬畏,它带给自己的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一种深切的狂喜,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战役,我战胜了自己,自此人生中的其他挑战,就变得容易得多了。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游刃于筋骨之间,举重若轻,由技入道。当我们进入到心流状态之时,专注于实际的目标,所有的精神能量都集中到当下,使自己的意识变得秩序井然,从而获得某种对生命的掌控感。当我们能主宰自己的精神能量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提升个体的生活品质。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指出,心流体验主要由以下九个要素构成: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挑战与技能相匹配、知行合一、全神贯注、自我掌控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感的改变、愉快的体验。[2]当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明确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且自身的能力与目标在自己可掌控的区间之内,内心会形成想要挑战的力量,当我们投入心力,人与行动完全合一,一切掌控自如,仿佛时间飞逝,喜从心来。

心流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该理论自1975 年提出以来,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经验,在教育、工作、体育、音乐、休闲活动、心理健康等领域也有相应的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对心流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戏网络开发、消费行为、企业管理及体育运动等方面。[3]心流理论如果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升学习的幸福感,有利于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心流”理论在高中书法教学中的探索应用

(一)在心流体验的前因阶段

1.设立清晰明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作为产生心流的重要前提,也是检测我们最终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判断标杆。就书法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它既不是单一的书写技能教学,也不是单一的艺术审美教育。书法课程需要将文化知识、审美教育以及技法练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书法与相关学科进行衔接,与汉字文化、历史常识、文学、美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以此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由此,书法教学的目标并不在于掌握更多的书法理论或是书写技能,而在于体验书法的美好与博大,开启书法之门,经由“心流”,自觉地徜徉到更远更广阔之地。书法真正的愉悦也是书写本身,是那种心神安宁的充盈状态,让人找到安定和专注的力量。以此作为方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体验书法、感受心流为大目标,再将其拆解成多个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例如,在教授“和而不同”这一书写内容时,将讲授和书写相结合。可以先从“和”与“同”这两个汉字的起源说起,了解它们释义变迁的历史故事,学生一起讨论“和而不同”的内涵,将其引入人际关系的思考;并且阐明“和而不同”在书法的审美和技法表现层面也同样重要,引导学生赏析古人在书法作品中如何做到“和而不同”,让学生自己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尝试关注于此。到了书写训练环节,可以通过集字的方式(“和而不同”可由王羲之集字)呈现作品供学生临摹,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以书写这四个字作为短期目标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的融合来学习书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心流体验的产生。所以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样重要,从这个层面出发,书写内容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用书写。比如一些常用的问候语或者座右铭,学生感兴趣的短语,或是听音乐写歌词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集字的方式做成字帖,作为学习书法的任务目标。从文化体验层面出发,同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同一时期或是相关主题的书法作品来展示当时的历史背景或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关注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带给我们的思考。比如通过学习和抄写《心经》来体验古人所修行的禅定状态。或是进行主题性的书写,例如以“爱”为主题,展示古人如何用书法表达“爱”,学生参与讨论,并用他们自己的理解给出最短的解释,然后教师用集字的方式做成字帖供学生临写。鼓励学生用书法来表达自我的情感,写自己想说的话,完成有仪式感的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事先展示不同的书写载体所呈现出来的书法成品,可以将书法写在树叶、石头、书签、扇子、灯笼或灯罩上等等,由此不仅增加书写的热情;同时也让书法以实用的功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不同的材质上书写也能感受不同的审美趣味。

2.让学习任务的挑战与学生掌握的技能获得平衡。挑战是造就心流活动不可或缺的主要条件之一,而且挑战应该是动态的,当挑战与个人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时,将会产生心流。以下的“心流活动模型”代表了心流体验的动态过程。字母A表示,当一个人处在低技能低挑战的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短时不强烈的心流体验。随着技能的提升会进入到B阶段,如果还是原来的挑战难度则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要回到心流体验则需要加强挑战;但如果因为挑战难度过大而技能不足,则会感受到挫败、焦虑,此时处于阶段C。当自身不断升级的技能与设立的新目标相平衡时,就能进入心流D。正因为心流是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体验,让我们有了迎接新挑战的动力,心流也成为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的源泉。

依照这个要素,在书法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设置差异化的书写任务。例如,针对零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用单钩或双钩的方法先临摹字帖然后再书写。稍有基础或是较有天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不同的书体或字帖,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准备丰富多样的字帖,让学生找到匹配自己能力的书写任务。另外,书写内容字数的多少也关系到书写的难度。从单字练习,到四个字的作品书写再到对联练习、长句书写等,这样的挑战难度也会逐步增加,教师在提供字帖时可以稍作分类,告知学生让他们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并通过学习反馈,适时为他们推荐更为合适的书写任务。

3.获得准确而及时的学习反馈。在心流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依据目标获得评估回馈,经由努力行动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得到满足感。目标主导回馈,以此判定自己是否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及时得当地得到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强化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继而得到更好的前进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书写训练时,都需要适当设置点评环节,当学生完成一个书写内容之后,可以教授他们从线条、点画位置、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引导他们根据字帖进行自我评价,再抽取个别较为典型的作品单独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即时获得建议,帮助他们保持投入的热情。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点评仍需要根据他们的书写能力进行差异化评价,可以将学生学习书法的动机、书写体验的感受和书写效果相结合,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体现人文关怀。在点评学生作品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恰当的言语鼓励,同时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字帖。对于他们书写状态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觉察当下的情绪,引导他们找到内心的安宁。

(二)在心流体验的个体体验阶段

当真正进入到心流状态之时,个体的注意力会完全投注其中,一切动作仿佛自动生发、不假思索,这是一种可以自己全然掌控的感觉。一位舞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流体验:当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沉浸其中,心无杂念,感觉身心的活力畅通无阻,又轻松自在而精力旺盛。这正与古人所讲的“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王僧虔)的书写体验相似。在这个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是心流体验的核心要素”。[2]除了教师在前因阶段的准备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保持专注力提供一定的保障。可以优化学习环境,播放柔和的轻音乐,将音量调节到适中,让音乐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需要维持有序的课堂秩序,创设相对安静舒适的书写环境。此外,还可以尝试通过短时的静坐、正念的修习等方式让个体感受此时此刻,使他们对当下保持全然的知觉,以此稳定学生的情绪,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三)在心流体验的结果阶段

当我们体验了心流那种心无旁骛,能量凝聚一处而身心合一的状态,时间好像静止了,但是又过得飞快,幡然“醒来”,内心喜悦,那种感受令人着迷。内在有序的意识似一股洪流,涌动而来,自我的疆界得到扩展,这是令人满意的自我控制所产生的痛快感觉。当我们品尝到这种乐趣,就会努力地去重温这种滋味,于是自我就开始成长了。[1]

为了判断学生是否能产生心流,了解学生学习书法的感受,经过一个学期的体验之后,收集了四百多份高一学生的书法学习心得。经过整理总结,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喜欢书法课,并且感受到了书法的美好。一部分学生提到播放轻音乐写书法,感觉到身心舒适,更容易沉浸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让自己有了前进的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写书法能让内心平静下来,做事情更有耐心了。有一些学生描述在完成自己认为有一些难度的书写任务之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还有一些学生提到,当自己专注于笔下,慢慢地感觉不到周遭的声音,写着写着很快就下课了,并且认为这种感觉很奇妙,这正是心流的美好体验。

总而言之,以体验心流为导向的书法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较为积极的反馈。教师也通过这种模式及时地掌握了学生学习书法的情况及情绪变化,以此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指导,也与学生产生了更深的联结。

三、结语

当体验过“心流”之后,学习者愿意为此项活动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由此迁移到学习中,集中精力听一堂课,完成一些习题,参加一次测验,让每次的目标清晰明确并付诸行动,这些都可能产生心流。由此迁移到生活中,心无杂念地奔跑,全神贯注地阅读,专心一致地歌唱,如此等等。日复一日,终究会找到内心的清明和谐。心流状态让我们真正地和自己相处,不为纷繁的信息所扰。当我们把精神能量聚集起来并且用在有益的方面,让精力投注到某个目标,生活中的很多时刻都可以变得丰饶。

猜你喜欢
心流字帖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用什么书写呢?
小字帖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小字帖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小字帖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