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的高职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2022-12-17 10:07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人信息技术专业

王 玮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1]。这种全新育人模式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属性、深化产教融合目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一种创新,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道路。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入学后的必修课或限选课之一,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随着前沿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在线教育、线上办公、互联网医疗、数字化治理、无人经济、共享生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人类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需识变、应变、求变,主动审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阐述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岗课赛证”融合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背景和具体改革措施,以期培育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符合幼教行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一、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特点

1. 普及度高,受益面广

在信息社会,具备对各类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与处理的能力已经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面向社会需求,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课程就成为重要的育人渠道。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最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性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2],课程学习人数众多,几乎涵盖所有专业的学生,因此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来说,该课程普及度高,受益面广。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更新速度快,紧跟时代发展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并且渗透和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带动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对信息技术进行普及教育的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和要求,及时吸纳前沿信息技术并将其注入课程内容之中,同时去除落后过时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对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而且能了解新兴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并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以及长远的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3.理实一体,实践性强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理论性知识占多数的公共基础课,它是理实一体,注重实际动手操作与应用的特色鲜明的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拥有团队协作意识和爱岗敬业、严谨负责、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学生不断通过实践操作和大量练习来实现,这样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助力。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与岗相互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均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考试和评价标准执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上机操作。加之知识点分散,各模块之间关联性不强,未能体现专业差异对课程教学的不同需求,未能将这些知识与专业有机结合。课程要求与实际岗位所需能力相互脱节,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对工作岗位适应较慢,人、岗、技匹配度不高。

2. 课与赛二元割裂

通过调查,了解到该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并未与学前教育专业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进行结合,依旧根据教材中各专业通用的案例和素材实施传统方式的教学,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模式单一,考试模式僵化,能够参赛的学生数量极其有限,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各赛项要求呈割裂状态,学生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教学对于比赛并未起到促进作用。

3.课与证彼此疏离

信息技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及专业课,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可学可不学,课程中未能引入教师资格证大纲中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题的专项训练,具体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未将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纳入其中。加之课程标准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存在一定差异,未能全面涵盖考证所需,又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因此课程内容与证书要求亦未达到紧密融合。

二、基于“岗课赛证”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体现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岗是育人的起点,是课程教与学的标准,职业教育利用胜任相应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倒推,然后通过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对标工作过程的课程施以培养。课是育人的核心,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将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融入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中,用以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赛是育人的强化和升华,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3],国赛、省赛、校赛三级技能比赛是除了常规的实习实训外,最能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证是育人的检验也是收官,学生经过岗课赛的学习和实训,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级证书、鉴定证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肯定和验收[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及岗位特色鲜明,即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儿童社会服务机构的教育和管理人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2012〕1号)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需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5]。201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14〕3号)(幼儿园教师参照执行)是培养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依据,其中对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详细具体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21〕2号)中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具有安全、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的意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家园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具有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6]。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中,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是课件制作的能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要求: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应用;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初步知识,掌握浏览器的使用;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的操作和应用[7]。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大纲中对信息处理能力有明确要求: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具有根据保教工作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8]。

通过梳理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岗赛证”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资源、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整和重构。以岗位为依据,引入典型工作任务;以幼师资格考纲和计算机等级考纲内容,对接学前教育技能大赛要求,重新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开发数字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改进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并融入课程思政浸润信息技术课堂。

三、“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一)以岗位为依据,调整教学目标

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信息技术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以幼儿教师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融入技能大赛和证书要求,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常用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能够在保教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并具备职业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技能目标为例,演示文稿制作模块原有的教学目标为:能够使用多种方法创建并保存演示文稿;能够制作母版;能够在幻灯片中插入多种对象和媒体;能够创建超链接、动画、切换等效果;能够对演示文稿打包,生成可独立播放的演示文稿文件。调整后的目标为:能够根据保教工作的需要选取适合幼儿五大领域教学的演示文稿素材;能够根据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主题网络图;能够科学合理使用图片、文字、音乐、视频、形状等元素服务于教学内容;能够使用切换、动画、超链接使课件具备交互性;能够制作布局合理、科学规范、性能稳定、运行可靠、界面美观、色彩协调、方便实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满足幼儿视觉和听觉需求、促进幼儿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符合各类活动目标的多媒体课件。

(二)结合赛证要求,重构课程内容

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结合赛证要求重构为六个模块。参考学前教育技能大赛的形式,将理实一体课程中软件操作技能点与幼儿园中真实项目任务进行整合优化,如在文档处理模块中由某幼儿园园长引入其所在幼儿园近期将举办“国风亲子运动会”这一活动,教师将完成该项目所需的Word软件操作技能点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分解为制作运动会中所需的通知、海报、策划书、报名表、成绩统计表、获奖证书、纪念册等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初级到高级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考证大纲对应的相关考点融入内化到每次任务中,再使用模拟题库进行课中和课后的强化巩固。在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中使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课件制作模拟题,从大赛评分标准出发,将得分点分解为详细的职业技能点与课程内容及考证考点进行一一对应,通过创建起来、丰满起来、优美起来、灵动起来、高级起来等阶梯式任务的实践和训练,完成大赛保教课件的制作,并将小组作品发至幼儿园方面的专家,请专家从企业角度进行专业的点评与指导,以此达到“岗课赛证”充分融合。

(三)完善数字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在现有学习通平台基础上,将幼儿园实际工作场景中的真实项目和任务相关素材、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历年赛题、幼教资格考试信息技术部分历年出现的真题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题库和手机小程序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扩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资源平台。借助学习通,课前将基础性和较好理解的内容发布至线上预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课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中测验、小组合作、三方互评等教学活动,进行重难点的解决和突破并辅以等级考试模拟题强化训练技能点;课后完成学习通中相应作业及等级考试模拟小程序的习题,达到巩固和提升。

(四)改进评价体系,实现多维评价

实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办法。一是引入与幼教岗位相对应的幼儿园评价、与技能大赛相对应的社会评价、与证书相对应的行业评价,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对应的校内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通过这四个领域的评价结果,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二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来自师、生、园三方的主观评价与来自学习通平台的客观评价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评价与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数据的采集和评测,能够较全面地考核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情况,以此判断其是否已具备幼儿教师岗位所要求的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能力。

(五)融入课程思政,浸润信息课堂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岗课赛证”四融合的教学改革,深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师德为先、幼儿为本、传统文化、遵纪守法、科技创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诚实劳动等融入课程各模块项目任务和素材中,为每个知识点准备相应的思政案例,体现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例如在信息技术发展史部分,通过视频为学生介绍在算力工具的发明方面我国古代有算盘,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现代有以天河、神威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以及更为先进的九章量子计算机,以此体现科学家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部分,通过信息安全规范、网络安全法的学习,可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自由、法治、诚信、友善的理解。在演示文稿模块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醒学生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课件适用的活动领域,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要发扬爱岗敬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幼儿园真实保教项目和典型保教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等相关要求合理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课岗对接、以赛促学、融证入课、以证验课”的教学思路,推进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有助于满足幼儿教师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信息技术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部分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