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飘出“水磨腔”

2022-12-17 07:53沈鸿鑫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豫园戏子戏班

■沈鸿鑫

上海著名园林豫园的主人和建造者是潘允端。潘允端始建豫园,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原籍江苏常州,其父潘恩在元末为避兵祸迁来沪上老城厢。潘允端明嘉靖二年(1522年)中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因受到权贵的排挤,遂称病辞官,退归故里。早在他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就萌生建造园林的念头,开始在上海老城厢城隍庙西北隅家宅西面的一片菜畦上动工造园,后因出外做官“屡作屡止”。直到1577年解职退隐,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此园。

他的造园目的是让老父潘恩在园中安享晚年,故取名“豫园”。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说:“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的意思。他聘请了当时江南最负盛名的造园专家张南阳设计全园,堆石垒山,建造厅堂亭榭,并到处搜求嘉木湖石,如著名的“玉玲珑”等。在全园建成之前乃父潘恩就驾鹤西去,未能尽享豫园的休闲之乐,后来豫园倒成了潘允端自己栖息和安享的处所。

玉华堂日记

江南的私家园林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他们把园林看作“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中天地。园林又是士大夫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江南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在这方面,豫园是一个典型。

潘允端官至四川右布政使,是一位官吏,同时也是一位文人。他进士出身,长于文墨,而且收藏古玩,喜爱戏曲,他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文人、戏子、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

豫园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

潘允端尤其喜爱戏曲,嗜戏如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上海地区戏曲活动非常兴盛,嘉靖末年,昆腔新声已传入松江,万历年间,梁辰鱼的著名剧作《浣纱记》传至上海。万历七年至十年间,任青浦县令的屠隆就是一位戏曲作家,梁辰鱼游青浦时,屠隆就特地命当地戏班演出《浣纱记》以招待梁辰鱼。潘允端的豫园地处上海的老城厢,当然也是戏曲活动的重要地域。除昆曲之外,其他如弋阳、海盐、余姚、太平、土戏诸腔以及评话、弹唱、唱词、鼓吹、皮影、木偶等杂艺也纷纷流行沪上,形成诸腔竞妍、群音争胜的局面。由于潘允端雅好戏曲,他极其热心于戏曲活动,著有《玉华堂兴居记》(俗称《玉华堂日记》)一书,书中具体、翔实地记述了他在豫园进行戏曲活动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情形。

潘允端经常延请吴门梨园、松江梨园、余姚梨园等职业戏班来豫园演出,或贺节庆,或宴宾朋,园中的乐寿堂(三穗堂)成了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此厅堂建筑宽敞,可容纳百余人。演出最多的是徐缓柔美、清丽婉转的昆山腔,昆山腔人称“水磨腔”,是当时最流行的声腔,也是潘允端最钟爱的剧种。关于此,《玉华堂日记》里记载很多,如万历十四年(1586年)五月十三日午后,他延请了吴曲石、王贞庵、顾研山、徐南孺等,在乐寿堂演唱昆腔,吴门梨园曲家众皆称美,至夜一更方尽情而散。万历十六年(1588年),潘允端邀请“小梨园”戏班来豫园演出被奉为“戏祖”的《琵琶记》。除昆腔外,还有弋阳、余姚、太平等地艺人来豫园演唱地方戏曲声腔,可说是五方之音,汇于一堂。

常在乐寿堂演出的戏班除各地梨园外,还有曹成、杨成、何一、三峨等民间职业班社,以及秦凤楼、顾亭林、顾春宇、陈明所、姚家等家班。他们演出的剧目也很丰富,有《精忠记》《琵琶记》《昼锦记》《西厢记》《连环记》《银瓶记》等数十出。常在豫园露面的职业艺人有魏桂、白四、白斗、金奇、吴二、曹成、姚科、汤四官等。

潘允端不仅延请各种名社戏班来豫园演出,而且不惜重金蓄养家乐班,他的家乐班共20余人,班中生旦净丑行当整齐。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云:“近年上海潘方伯,从吴门购戏子,颇雅丽。”《玉华堂日记》中有许多关于购买小厮、戏子及家班演唱方面的记载。戏班里唱得最好的是杨元春,买来改名呈春,身价十五两。有一次买苏州小厮呈瀚,仅花了二两五钱银子。一般买来的小厮进宅后,由专门延聘的曲师教习,初始习唱《琵琶记》等剧目,学得差不多,就妆扮演出,稍有长进便至其他士大夫宅第献技。有时也与主人同台唱戏,有一次他请三儿媳妇、小厮做戏。有时潘允端兴致所至,亲自粉墨登场,与家乐小厮一起彩串。他常和小厮与苏州梨园、本地梨园一起演出全本传奇大戏,并与弋阳等地戏子演唱弋阳诸腔。

潘允端购置戏衣不惜重金,家班服饰行头鲜丽艳美。演技出众者有呈翰、呈清、呈余、呈茂、练川、呈艺、张滔等,还有曲师麦可。演出剧目有《香囊记》《岳武穆》《存孤记》《蔡伯喈》《宝剑记》《玉环记》《拜月亭》《三元记》《西厢记》《荆钗记》《唐明皇》等多种。不仅潘允端自己有家班,他的四叔,他的大兄弟,他的二儿、五儿家都蓄有戏子班,相互可以借用。当时松江府管辖华亭、上海两县,士大夫家有戏班的数量不少,其中,尤以潘允端家的戏班为最佳,所以曾被县令多次借用。

由于潘允端酷爱戏曲,豫园乐寿堂的戏曲演出活动非常频繁,可称“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逢年过节要演戏,寿庆婚丧要演戏,宴饮宾客也要演戏。潘允端乐此不疲地组织演出,观看演出,还与文友、曲友们一起切磋研讨。每年四月十四潘允端生日前后,豫园内到处是歌舞管弦之声。如万历十四年(1586年)潘允端做寿时,从四月初七直到四月十八,除家班外,还特请“松江梨园”“吴门梨园”两个戏班一起演出;又如万历十七年(1589年)潘允端六十四寿辰,外任长子回家为他设席庆寿,山珍海味,异常丰盛;家中两班戏子各献技艺,竟连演了十多天,真是日日宴会,席席歌舞。有一次潘允端为庆贺孙子诞生,分四天演出全本《南西厢记》。潘允端的长子死了,白天祭祀,晚上仍然“串戏”;潘允端的夫人顾氏死了,刚满三七,也要家班演杂剧一折。

潘允端还致力于编排新戏。他多次购买南戏剧本,万历十六年(1588年)五月十九日记载买回“戏文四十部”;同年十一月初二,买“沈南词廿本,银三两”,沈即吴江派领袖、剧作家沈璟。另如《钗钏记》较早演出于上海地区,潘允端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即有“新串”。他家一度还养着一名叫朱淳化的文人,专事剧本写作,曾编写过《昼锦记》等五部传奇。

潘允端写于豫园的《玉华堂日记》,具体、翔实地记录了他在豫园观赏和参与戏曲、曲艺演出的状况,从事其他文化活动如写曲、收藏的情形,他与知名文人王世贞等人交友的片段等,并著录了部分园林建筑、风俗民情的资料;同时也记录了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九年十六年间他所见所闻上海地区戏曲、杂艺活动和流布的情况,艺人的生活状况及士大夫文化生活的风貌等等,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昆曲发展、上海地方戏曲发展和明代上海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史料,此书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现今,豫园商城和丰楼上开设了“海上梨园”剧场,上海昆剧团的“熊猫级”老艺术家和青年才俊经常在这里演出《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等经典剧目。“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优美典雅的水磨腔复又飘荡在豫园的上空,续写着四百多年前豫园昆曲演出兴盛的传奇,它也成了豫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猜你喜欢
豫园戏子戏班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戏子匠
戏子匠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古典园林美学层级结构模型
江南园林设计中的“海绵智慧”
戏子说
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