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022-12-17 03:36刘海燕
教育界·A 2022年30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更精细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单一、老套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革新、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刻不容缓。其中,生活情境教学凭借其特点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意义和策略,希望给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生活情境

作者简介:刘海燕(1987—),女,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敦煌路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对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极为有利。情境教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教学,更多的是学科知识、思想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小学生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为小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搭建优质学习平台,让生活与小学数学相关联,让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灵活学习,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助力。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会给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这有利于将小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阅历,可能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学习数学这类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仅凭教材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数学课堂,参与数学学习和探究[1]。而生活情境的融入,有利于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原本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由此,学生能够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话,能够与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容对话,这会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主动。

其次,这让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与其他课程相比,数学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变学生以往的刻板印象,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答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学生构建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处在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情境中探究、思考、学习,可以拉近小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萌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创设生活情境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更加真实的内容,化乏味为有趣。学生在多元化、近距离的生活情境中,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能在主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关联,从而在生活与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桥梁上前行[2]。

例如,在教授“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钟表,然后运用生活中的钟表例子,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的具体构成。因为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生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抓住机会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钟表先生了吗?在生活中你们是怎么认识钟表先生的呢?”该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每天早上我都会被钟表先生闹醒,我现在已经会认钟表上的时间了。”有的学生说:“钟表先生有三个好朋友,一个是时针先生,一个是分针先生,还有一个是跑得最快的秒针先生。”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多亏了钟表先生的提醒,我每天都可以按时到学校,按时完成作业,钟表先生太实用了。”当然,还有的学生从珍惜时间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时间对我们太重要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又如,在“确定起跑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教师在课上播放了某校举行运动会的视频,让学生对起跑线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生对视频内容很感兴趣,这时候,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起跑线了吗?”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抢着回答:“我在100米短跑比赛中看到了起跑线!在100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要在同一条白线上起跑。”学生发言完毕,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发现400米跑比赛里,起跑线有什么不同呢?”此时,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继续观察运动会中的比赛,由此产生了疑问。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在400米跑比赛中,为什么运动员的起跑线不是水平的呢?”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后,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课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中的情境稍做改变,教材中的情境为奥运会比赛,而学生未曾近距离感受过奥运会,观赛经验也不够丰富,所以在理解时可能有些吃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将其替换为学生更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并且在其中渗透了“确定起跑线”的相关知识,以此引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利用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生活化元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来开展教学,这样数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就近了一步,学生不会感觉数学知识是那么“高不可攀”,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自然也会更加轻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再经历、再认知,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表达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现象,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熟悉世界并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相关能力[3]。

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内容时,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与圆相关的数学内容,学生对圆的认识尚不全面,所以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为小学生讲述要学习的内容,而是通过以下的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如马车、牛车、自行车、公交车以及汽车等)的样子。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微课视频,视频展示了古人用马车出行、农民伯伯用牛车拉农作物等场景,学生由此意识到,虽然这些车辆粗糙、简陋,但是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接下來,教师抛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不管交通工具如何演变,有一样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你们发现了吗?哪位同学知道答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不论是古代的马车,还是现今的汽车,车轮都是圆形的。”随即,学生产生了疑惑,有学生嘀咕道:“为什么要把车轮制成圆形?其他形状不行吗?”此时,教师点开课前准备的另一个微课视频,视频内容是小朋友明明在正方形车轮的车上摇摇晃晃,坐得一点儿也不舒服;小朋友芳芳则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非常舒服,甚至还睡了一觉。观看这一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忍不住大笑。在观看视频之后,学生自然明白了选择圆形车轮的理由—没有圆形车轮坐着不舒服。如此生活化的课堂,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对圆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夯实基础。

(三)在生活情境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此外,数学课程的开设,旨在教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若是一味进行教材内容的灌输,显然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理论融合实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4]。值得注意的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及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选择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平行四边形、梯形,并且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当然,为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探究,让他们就此交流、讨论。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顺势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自主参与数学学习和探究,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此外,小学生喜欢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各种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小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考虑到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师就在教授“认识人民币”时,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的活动,带领学生体验顾客与卖家的角色。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了人民币的功能,对相关知识内容也有了更深的印象。

(四)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学生是主要教学对象。就数学这门课程来说,最终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自学、解题以及创新能力,为了更加顺利地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学会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并从不同的层面思考问题,结合不同的需要解答问题[5]。

例如,在教授“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常常会遇到应用题,教师随即对常见的应用题进行了改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将一道需要计算水果店中水果数量的问题,改编为:“张大妈原是某贫困村的村民,在国家的资助下,开了一家水果店,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张大妈的水果店新进货20箱苹果,这种苹果每箱15千克。现在,请大家帮助张大妈,算一算张大妈新进货的苹果共有多少千克。”如此改编使问题变得更有生活气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还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乐趣。

结語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创设引人入胜、趣味十足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无限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让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上述各个方面着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思考、探索、求知。当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之路还远不止于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追求创新,使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昆.浅谈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1):246-247.

[2]徐小彦.巧设生活情境,探寻数学本色: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演绎精彩[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7):136.

[3]陈立.为数学插上生活的翅膀: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中外交流,2019(11):308-309.

[4]吴巍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现状和实践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05):97.

[5]柳烟.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0(29):163-164.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