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2022-12-18 15:16张江涛程晓芳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2年7期
关键词:监督制度评价

张江涛 程晓芳

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 北京;河海大学财务处 江苏·南京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校必须提升办学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以适应高校多层次、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的业务规模逐步扩大,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研究,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创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背景下,高校建设与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快,各种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办学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经费支出的类别越来越繁杂,高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风险。同时,各类风险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风险防范已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1.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防范风险

随着高校的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经营风险存在于各个运营环节。高校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实行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将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不断完善经营风险防范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内部控制建设,高校能够加强风险防范工作,从而实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2.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广泛。高校在基建项目、对外投资、后勤管理及物资采购等方面,必然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问题。因此,高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各项经济活动,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育规划目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财务运行的安全性,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但是,由于缺乏高校内部控制的专门法律法规,相关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工作体系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导致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基础薄弱、控制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1.单位层面

(1)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大部分高校是事业单位,不具有营利性和市场性,而是公益性质,因此,高校的发展目标不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将精力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不太关注。

高校应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因此,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应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双一流”建设。虽然部分高校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考虑了高校的实际情况,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和合理,各项管理制度也没有实现有效衔接,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同时,高校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及时更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环境,相关部门会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对高校发展提出新要求。高校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成体系,难以实现预期工作目标,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进度缓慢,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内部控制问题难以及时整改。

(2)决策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决策制度的完备性不足。目前,高校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管理层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对高校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般来说,决策机构基本都是由校级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形成,还存在着分工不明、权责不清、职责交叉等问题。同时,许多部门的职能不明确,综合性、连接性较差,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不足,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另外,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还存在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问题。由于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缺乏监督,导致某些决策内外不一,看似合法合规、手续齐全,但是有名无实。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对这类行为的监管也存在不足,只能事后进行审计,而这个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了违规行为,造成资金资产流失。

(3)业务内容复杂,责任主体多,资金来源渠道广,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适用性较差。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业务范围广、领域宽,工作相互重叠交叉的情形比较普遍。

在组织机构方面,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后勤保障机构、教学科研机构、教学辅助机构等;在经费来源方面,包括财政拨款、学校自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科研经费等;在高校管理层级方面,主要有学校管理层面、二级管理单位、附属单位、控股参股企业等;在责任主体方面,高校有学校法人责任主体、二级法人单位且独立核算责任主体、二级非法人单位且独立核算主体等;在人员构成方面,高校有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学生等,其中工作人员又分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另外,高校的责任主体还存在经营性的主体和非经营性的主体,这些影响了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例如,高校在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和控制预算等业务领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而相关政策规定比较宽松,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较大,科研资金直接由高校管理人员及项目负责人决定、分配与使用。与传统的管控方式相比,目前的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高校应该制订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案,加强业务监督和岗位制衡;同时,这也会增加内部控制体系的复杂性,对内部控制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

(4)高校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建设的融合不足。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体系及治理模式,一些内部控制措施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内部控制的授权批准、职务分离控制、预算控制等措施,在重要环节和重点岗位已经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这些控制手段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高校体制改革等逐步落实,高校的业务工作量急剧增加,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体系与新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此外,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薄弱,缺少顶层设计,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够,无法实现归口管理的目标,影响了高校的长远和健康发展。高校各部门的职责不明、业务分散、联动性差,各项规章制度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的地方,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成效。

2.业务层面

(1)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的业务管理涵盖了预算、收支、采购、建设等各项经济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有效地将内部控制制度融入业务部门的各项环节流程,不能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业务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虽然部分高校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更新不够及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业务需求,造成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导致业务活动不规范,缺乏制度依据。

(2)合同管理问题较为突出。高校在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梳理业务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关键节点,有效地识别风险点。其中,高校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包括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合同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业务流程不合理,以及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些高校的合同管理制度没有涵盖合同管理业务的所有流程,如缺少合同审核环节。有些学校照搬其他单位的制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修订,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与高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制度执行起来也比较困难。

在组织架构方面,有些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造成合同起草、合同审核、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合同纠纷处理等工作成效不佳。

在设立业务流程方面,部分院系的合同签订由具体执行部门负责,从合同文本的起草、审核到履行全由一人办理。由于具体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造成合同管理风险。甚至一些不相容岗位未相互分离,违背了制衡原则,可能造成严重的风险问题。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合同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有些高校仅仅实现了线上审核和线上审批,有些高校甚至还停留在手工审批阶段。合同的电子化存储和管理,更是存在严重短板,影响了合同管理效率。

(3)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普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很多高校结合工作特点,建立了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实现了“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有效地防止人为操纵,实现业务活动程序化、标准化,进而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然而,高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与业务发展不匹配,信息系统建设往往落后于业务发展,“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存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无法及时调整和完善,无法满足各项业务活动的相关需求,影响了内部控制工作开展。

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节点与信息系统的模块设置无法有效对接,导致各部门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自成体系,采取单模块操作的方式,造成彼此口径不一、标准不一。上游部门不能提供下游部门需要的信息,下游部门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有效控制,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由于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作支撑,造成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低下。

3.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不到位

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存在着审计范围窄、独立性差等问题,不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也难以提出改进建议。内部监督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够全面,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审计工作未能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导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同时,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比较注重财务审计,而忽略了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造成内部审计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部分高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非会计信息的收集不全面,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由于高校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高校要想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还存在很多困难。

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进行了专门规定,主要体现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同时对一些原则性问题进行了相应规定。另外,教育部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中,细化了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有关的制度。

财政部在2016年6月发布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实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以量化评价为前提和导向。但是这类评价要求,一是聚焦高校的基础性工作,针对预算收支等经济业务领域,对于非经济业务的关注度不够;二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相关信息不多,虽然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比较有限;三是主要关注学校的整体工作,评价结果应用不足,无法持续改善内部控制工作。

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度设计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应用不足。

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化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积极转变思维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理念,自上而下地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高校的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活动相结合,积极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要完善治理结构,在进行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时,要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与经济活动相结合,分析经济活动的特点,建立内部控制长效机制。高校可以借鉴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管理层的职责范围和监督程序,完善各项业务活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构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避免管理层级过多,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信息的传送速率,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使高校的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监督过程相互影响和相互牵制。

2.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完善各项业务的内部控制措施;全面梳理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从业务部门的需求出发,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符合高校的工作需求,并覆盖经济活动的全流程。

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和信息化。同时,高校要加大内部控制培训力度,让相关人员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提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3.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

高校应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完善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职责,监督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情况,并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审计要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逐步扩大审计范围,重视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高校还需要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将内部控制责任与评价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内部控制工作情况纳入高校管理人员的考核范围。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要与相关人员的薪酬待遇和选拔任用挂钩,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高校能够有效地落实内部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从而发挥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高校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及时更新规章制度,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促进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推进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监督制度评价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某些单位的制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