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2-12-18 15:32李振粉李静媛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李振粉 张 倩 李静媛

(作者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本次讲话对我国各类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高校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1 新闻写作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1 时代的要求

2018年发布的《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意见》,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旨在培养具备正确意识形态、综合素质较高,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媒体人。

1.2 行业的需求

新闻工作属于意识形态较强的工作,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新闻工作者是高等学校新闻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职责。不论是舆论引导、文化自信,还是党性原则、责任担当等,都是新闻写作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以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将社会担当与个人理想有机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写作技能,同时又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闻传播行业人才。

1.3 成长的需要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想真正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仅仅具备新闻媒体行业应有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三观”、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理念,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创新的思维方式等也是新闻学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做好课堂内外的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认识,是他们未来成长成才的需要。

2 思政教育融入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3]因此,在建设新闻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并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贯穿始终。

2.1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库

依据新媒体改革发展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更新新闻写作课程内容,增添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角度、新闻语言、新闻笔法等新知识与技巧。根据课程特点和建设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挖课程中蕴含的各类思政元素,如责任与担当、民族精神、面对困难的毅力、求真务实等。

不论是消息写作、通讯写作、特写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还是网络新闻写作,都需要教师不断深挖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以智慧教室为主,辅以“一平三端”(总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移动端、教室端、教学端)系统信息技术,建设经典案例教学资源库、思政元素库,指引学生用手中的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比如,在讲新闻语言时,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细致观察,并思考如何进行创新性的舆论引导。例如,教师通过“一双手—一双女人的手—一双贴满膏药的女人的手”这一案例让学生体会张桂梅的无私奉献,“正是这样的一双手,却将2000多名女孩送出了大山,点燃了大山女孩的希望”。在讲到新闻写作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时,以2021年2月2日由《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报道的新闻《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为案例,通过“春运母亲”的变化折射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影响,以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当然这一案例也从侧面反映了新华社记者周科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感性。在讲到新闻报道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以“写活”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时,以《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为例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法新社记者比昂尼克用“顿时放声痛哭”“嘴唇颤抖着说”的语言表达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可以此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并让学生切实体会新闻语言的重要性。在讲到新闻写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人性的角度时,以2000年朝鲜离散家属访问团访问韩国首都首尔这一新闻事件为例,对比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让学生体会“人性是新闻报道永恒的主题”,在增强学生责任担当的同时,也让其明白进行新闻报道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新闻写作课程始终以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带着思考进入即将展开的理论讲授,从鲜活的新闻事件中去理解新闻写作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除以经典新闻报道为教学案例外,还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充分运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让现实中的案例更好地辅助理论教学。加之新闻写作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时效性强,要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适应基层媒体发展新需求,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在分析优秀新闻案例、致敬优秀记者、研讨社会热点现象等过程中,突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2.2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设计与方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新闻写作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交流、团队合作等,让课堂活起来。

2.2.1 以成果导向教育为基础,丰富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基础,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先进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的统一[5]。新闻写作课程可以创新性地采取“双促动式”任务发布机制,将每月、每周的热点新闻事件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共同作为学习任务进行发布,增加学习任务与传媒行业的贴近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度,使学生忙起来、活起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2.2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在新闻写作的课堂上对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增设灵活多样的主题讨论课和主题实训课。在主题讨论方面,比如“新媒体时代新闻消息如何才能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从新闻效果层面,谈一谈你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感受”“请使用新闻语言描述某地的雨很大,造成的损失很严重”“请你以《西游记》为例,为其制作新闻标题,单行题及双行题各一则”等;在主题实训方面,除各类型的新闻写作训练外,增设诸如“疫情下的大学时光”“我在校园做记者”“小人物、大情怀”等主题的新闻策划报道,创设各类实操情境,让学生在实训中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学会灵活使用报道方式和新闻语言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认识、分析及解决的综合能力。

不断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课程环节活跃课堂氛围,探索多种形式的翻转课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汇报交流、作品展示,让学生能够在教中练、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2.3 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平台的作用

首先,新闻写作课程有配套的实训单元,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创设灵活的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新闻报道的主题策划、新闻的采访与发布,引导学生充分领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新闻敏感性,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继而达到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目的。

其次,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实习时,会发现真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操作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诸如采访时遇到的困难、写稿时媒体定位的把握、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等,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联系,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积极发挥职业精神,完成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任务。例如,引导学生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有需要进行隐性采访时遵纪守法,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坚持“以人为本”等。

再次,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双导师制,邀请行业导师来校授课或者开展讲座,让学生直观了解行业发展与业界动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不断提升学生实操技能的同时,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功效。

3 新闻写作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思考

3.1 以教师为主体,推进思政教育

建设专业知识过硬、育人能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6]。教师个人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真正做到严于律己,让学生信服;学校层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让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外,还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讲课或者说课比赛,或者举办线下的经验分享沙龙会,以此加强各学院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并借鉴已有成功经验。

3.2 丰富评价体系,多元考核教育效果

构建新闻写作课程双主体、多元学习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通过基本理论测试、实操评价、学习过程考核,形成全过程、可追溯、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考试、价值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考评三部分组成,强化过程性考评,综合考核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其中,价值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即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在这一评价层面,注重多角度、系统性的评价标准,如学生在个人学习交流中是否形成了比较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在新闻写作的实习实训中是否能将课堂的思政内容运用自如,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其职业理念与责任意识的形成情况等。

3.3 连接其他专业课程,重视后续课程思政建设

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不是单纯通过新闻写作这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就能完成的,要想使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必须实现专业教师、专业课程之间的联动。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变化,让教学环境开始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很多课程开始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形式转变,因此各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掘并利用好各种学习平台和资源,尤其是借鉴与运用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确保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此外,在其他相关课程中也要持续性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后续建设内容与层次。

4 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新闻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堂课,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利用经典案例资源库和思政元素库,切实发挥课堂育人功能,润物无声地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形式,加强双向互动式的教学设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期待。其他新闻实务的专业课程也要协同发力,重视课程思政的后续建设,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育人体系。

新闻写作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为了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使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从而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有理想、有温度的新时代媒体人,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