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蝴蝶效应下的不同艺术人生

2022-12-18 21:49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期
关键词:钱袋罗拉人生

田 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我们不可能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就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这不仅是影片《罗拉快跑》开场时浮现的字幕,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人们的生活哲理。在讲述罗拉为拯救男友进行三次不同的选择并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时,影片采取了含义丰富的人物构成与细节构造来辅助叙事,在表达层面上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利用这些素材开展叙事时,影片选用了特殊的复调叙事方法来加深选择不同对于事件结局的影响,从而加深观众对人生多样性的印象,并借此给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在此基础上,观众不仅得到了富有趣味的观赏体验,而且能够引发出自己对于选择与存在的思考[1]。影片采用简单的青春爱情作为选题,背景也设定在当代的都市中,由蝴蝶效应式的三段故事引出针对于不同抉择的奇妙艺术想象,使其无论是在艺术特色方面还是在主题阐释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的研究意义。

1 含义丰富的内容构成

从故事和情节的角度来看,《罗拉快跑》的叙事离不开对主要人物罗拉的塑造及影片利用细节进行的补充,这两方面不仅帮助影片构成了整个故事,而且对于影片人作为实践主体陶养艺术人生的主题进行了阐释。

1.1 富有深意的人物塑造

对于影片中出场的主要人物来说,不论他们相互之间是否有交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与主人公罗拉相互联系,因此可以说整部电影的人物关系是以罗拉为中心设定的。观众可以随着罗拉的奔跑认识人物,并在拼贴的图片中了解他们的一生,所以影片对于罗拉这一灵魂人物的塑造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观众通过罗拉红色的短发、简单的背心短裤可以看出,罗拉是一个青春有冲劲、叛逆不羁、自由外放的女孩;通过罗拉与曼尼的对话可以知晓罗拉对于曼尼的爱意深厚,也交代出罗拉拼命获取10万钱币、绞尽脑汁拯救曼尼的原因。同时,罗拉在三次奔跑时遇到父亲的商业伙伴、偷车的男生、消防车司机等产生的心理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故事发展的逻辑性和阶段性。例如,面对父亲的商业伙伴梅耶叔叔时,罗拉由漠视、略有停顿到阻拦其车祸发生,态度的转变也意味着故事情节即将迎来大的转变,而人生历程的转变源于选择的转变,这一点再次得以印证。另外,关于个人一生的发展历程的相片则与罗拉不断选择改变自己人生的行为形成反差,加深了不同选择与人生无限可能性之间的羁绊感。至于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则由一种片段化、碎片化的形式来充实着他们的人生历程,使其不仅具有叙事上的荒诞性,还拥有一种难以言述的幽默感和戏剧性。虽然是跳跃的时空、拼贴的影画,但人物的一生可以被简洁勾勒出大体的轮廓,这种形式将人生的严肃性消解为游戏式的瞬间,表现出一种戏谑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的选取,也呼应了人作为实践主体陶养艺术人生的主题,它帮助导演将复杂的人生简化为一道道关卡,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导向,直击影片主题且令人印象深刻[2]。

1.2 真实细致的细节构造

三段故事选取完全相同的背景,巷道的选择十分贴近生活,使略为虚幻的情节与写实的背景形成反差。不过,三段故事都是以红色电话落下为转场线索,联系起曼尼与罗拉在电话中的对话,反复强调了罗拉的动机,使转场更加流畅。此外,电话还是罗拉从“冥间”回到新的原点的象征,电话落下则是一个新的开始。钱袋则是作为关键性的道具出现在影片中的,曼尼陷入困境是因为钱袋的丢失,罗拉的三次奔跑也是因为钱袋的丢失,而最终迎来圆满结局也是因为罗拉推动故事发展后,曼尼与拿走钱袋的流浪汉相遇并用手枪换回钱袋。钱袋不仅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的结局,通过细节增强了叙事的呼应感。

除显要的外在细节铺陈之外,罗拉三次选择的心理活动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内在的细节动因。第一次选择,罗拉直奔父亲的公司,向其借钱却被拒绝,无奈之下只得抢劫超市来获得金钱,最终和男友一同被击毙。在第二次选择时,罗拉加快了赶往父亲银行的步伐,内在动因就由“向父亲借钱”转变为“快速到达父亲公司”,这又导致她提前到达并撞破了父亲的婚外情,愤而抢劫银行;又因为“抢劫超市”带来的悲惨结局,罗拉的心理动因又转变为“阻止男友抢劫”,故而抢时间来到男友身边,不料男友却被急救车撞死。基于上述两个悲惨结局,罗拉也明白了依靠他人并不可行,而且做出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会将自己引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因此罗拉的心理细节转向了“自力更生谋求机遇”,她在赌场的获利固然有种蓄意为之的机缘设定,但心理动因的转变也使她与男友最终迎来了圆满结局。

2 新颖独特的形式与技巧

在形式方面,影片创新性地使用了板块式结构与原点散发式结构。板块式结构将整个影片分为三个板块,其虽然叙事相互独立,但立意与发展背景相同;原点散发式结构让每一板块的故事都发生在相同的背景下,类似于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罗拉在片中的“原点”就是“最后20分钟营救”——即要在20分钟内筹集到10万马克。相同的出发点、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这三个板块相互形成差异与对比,强化了蝴蝶效应下不同的艺术人生走向。此外,影片在三个板块中采用了复调式的方法进行叙事。“复调”这一理论,最初是来自于巴赫金基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叙事理论,它根据复调小说中的人物意识,将此类艺术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在复调电影中,主人公不单单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客体,而是可以更加“自我化”,突出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而非作者的思想价值;关于其他人物,他们也改变了过往电影中配角的“扁平人物”设定,反倒是成为一位位“思想家”,他们的经历没有完整的来源与去路,只有零星的记忆碎片,但观众能够从中获得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认知和感受。此时,矛盾不再因纵向的时间轴而存在,而是转变成为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种类似“多声部”的艺术表现形式无疑可以使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而且,这种复调叙事还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未完待续感[2-3],片尾罗拉和曼尼的圆满结局是否真实存在也尚未可知,可以确定的是,虽然第三次循环能够顺利进行且圆满成功,但是否会存在第四次、第五次循环,或者逃出循环本身就是一个陷入莫比乌斯环的悖论,这种不确定的感触是复调叙事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不同于传统叙事方式下的确定结局,观众在未知中更易引发出无穷的想象,进而对影片主旨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技巧方面,影片利用拼贴艺术、黑白画面和动画特效,更加新颖地对故事进行了叙述。首先,罗拉路上遇见的人,其一生的画面就如幻灯片般流过,拼贴的画面给人极大的冲击感,令人感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其次,当曼尼回忆关于钱袋的丢失一事时,影片均采用了黑白画面,使电影的时间线更加明晰,过去的时间是无法更改的黑白色,现有的时间轴是可以因选择而改变的彩色。再次,动画场面的穿插使影片富有活力与趣味感,鲜亮的动画也为罗拉的人物性格提色,使罗拉的选择更加具有情绪化的色彩,人生历程更加戏剧化。另外,影片在片头介绍主要人物时,采用的是照片影像的方式,这种像在监狱里拍的照片也暗示出这个世界的“受困性”和局限性,加上片中动画作为辅助叙事,将虚拟的概念与现实空间相融合,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警示作用。毕竟纯粹的虚幻令人难以信服,而纯粹的真实不可能像影片一般发生,这种极度贴近真实的虚幻最能让观众产生警惕性与恐慌感。

不过,对于以上两点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争议,自影片推出以来就屡见不鲜。有人认为《罗拉快跑》过度注重形式,内容过于“奇观化”,这是一种非正常且不健康的叙事方式,虽然事件在重复并变化,但其没有明确的来源。也有人认为《罗拉快跑》为了使三段故事内容能够相互对比与照应过于陷入版式之中,失去了形式创新的本意,成为表达内容的无感情工具,从而持其内容大于形式的看法。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罗拉快跑》形式的新颖度与内容的趣味感,但二者中任何一个走向极端就会导致这些观影者的担忧成为现实。然而,无论是形式和内容哪一方的比重占据主要地位,它们共同的主题导向都是不变的,即在相同人生节点的情境下,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3 多重维度的文化内涵

影片除了人作为实践主体陶养艺术人生的主题外,还涉及多重纬度的文化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3.1 女性力量

在《罗拉快跑》这一电影中,女性力量虽然不是表达的重心,但是在片中也有得以体现的地方。例如,在面对20分钟筹集10万马克的艰巨任务时,行动的是女主罗拉,而男主曼尼只是在等待,除了抢劫银行外,他没有做出任何开动大脑的行动。而曼尼对罗拉的催促也说明在他们二者之间,罗拉处于一个支配者、决策者的地位,片中罗拉的女性力量的展现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女性话语权愈发上升的体现,即表达出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果断、掌控全局。目前,男女性的权利也日益呈现出平等的局面,对人的评价脱离了单纯的性别限制,开始走向对能力的客观评估,这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象征。

3.2 人生艺术化

人生艺术化的美学表达同样也在《罗拉快跑》中得以体现。影片中,拼贴艺术反复进行了实践,其不仅体现在曼尼回忆中流浪汉去处的一幕幕定格相片和罗拉思考求助对象时滑过眼帘的一幅幅人像,也体现在罗拉遇见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影像中。罗拉遇到谁是固定而又不固定的,就像流浪汉,在第一次进行营救时,罗拉与他并没有产生交集,也由此可以看出,命运就像无数个十字路口,人们在不同的抉择和不同的时间段会遇上不同的人,或是相同的人却拥有不同的人生。这也与朱光潜先生在《谈美》末章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概念相契合。他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罗拉对于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也与朱光潜先生倡导的诗的境界相通,即“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正是罗拉在有限人生中的无限可能性探索,才成就了蝴蝶效应中的最佳结局。

3.3 游戏人生

和讲述现实发生的故事相比,整部影片其实更像是一个游戏中的通关法则,而罗拉本人,其实是那个时期风靡世界的电脑游戏人物。整部影片中的死后世界“冥界”则更像是玩家在等待关卡重启时必经的复活点,而罗拉和曼尼在此处对彼此提出的问题也就是下一个循环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其实,这部影片中穿插的动画或许暗示整部影片是一种非现实的存在。罗拉,其实可以是每一个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而这个难关就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游戏里需要攻克的关卡。如果这部影片真的是演绎的游戏通关法,那么导演通过这三次不同的通关方式可以告诉观众一些什么呢?第一次,罗拉过度相信父亲,最终失败;第二次,罗拉尝试威胁父亲,依旧失败,这两次罗拉的选择都是依靠别人来解决问题。而第三次,罗拉去赌场赢钱,曼尼也重获钱袋,终于迎来圆满大结局。虽然说罗拉赌钱的行为不一定可取,但是这一次她依靠的是自己,最终成功改写命运。

以上三种文化内涵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最终它们也还是指向了一个统一的主题:世间万物皆有无限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人们在过程中作出的抉择,不同的抉择会导致不同的蝴蝶效应,从而书写出不同的艺术人生。

莎士比亚的知名戏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它被翻译成“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去成为或不去成为,这是一个问题”。把思考的范围由生死拓展到普适性的话题中,它就是在讲人的选择对于一生发展的影响。罗拉因为选择而成为拥有不同性格、不同处世态度的人,间接导致了她遇到的人们的生活结局发生巨变。人们只听说过“西伯利亚的蝴蝶扇一扇翅膀,便引发了美国的一阵龙卷风”,但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和每一位他者都是彼此的“蝴蝶”和“龙卷风”,每一个自己作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这是人身为“蝴蝶”不可避免的翅膀振动,而他人的想法无疑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自己,这是人身为“龙卷风”无法逃避的后果。既然如此,人与人之间必然会构建起密密无缝的交际网,那唯一简单且能够帮助人们的生活顺利向前发展的行动就是面对问题,去选择“成为”或“不成为”。

在影片中,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会影响罗拉奔跑的速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每一个决定可能都会影响到未来人生的走向。罗拉面对的是“20分钟”的难题,而人们面对的是一生的难关。面对这些千变万化的可能和出乎意料的遇见时,人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影片其实告诉了人们答案:像罗拉一样继续去奔跑,因为一个问题会迎来一个答案,一个答案会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纠结其中是没有意义的,人们能做的就是自己作出选择。

猜你喜欢
钱袋罗拉人生
钱袋的故事
有只象鼻爱聊天
圆梦歌舞厅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狐狸的钱袋》读后感
罗拉的礼物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罗拉的自行车
小钱袋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