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研究
——以四川省民办高校为调研对象

2022-12-19 01:41黄海波黄海燕王昊晖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认同度认同感民办高校

黄海波;黄海燕;王昊晖

(1.西南财经大学 财务处,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3.西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引言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认知、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现状的理性思考。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在主观感受与认识上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任何个人首先要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有助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并在工作中取得相应成效。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始终处在学生思政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为直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只有充分认同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改善工作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促进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有效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工作满意度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化不够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提升。因此,研究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和高校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围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了系列探究。黄立清(2020)在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方面研究后认为,辅导员的主观职业成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对其幸福感呈现出不均衡影响[1]。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对青年辅导员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发展空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有一定影响,而干事平台则影响不显著。王鑫和陶思亮等(2020)指出,在新的育人格局中高校辅导员应聚焦思想价值引领“主责主业”,把准在“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着力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2]。谭锦花(2019)研究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感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直接影响,也能通过自我同情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3]。李友富(2019)认为,高校辅导员在队伍稳定性、工作质量、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议从构建评价体系、强化职业规划、提升职业内涵等途径入手,着力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4]。焦佳(2018)指出,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标准界定不清、优秀人才转岗、职业发展不畅等系列问题,制约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5]。龚伟和张正光(2017)则认为,为落实好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政策,可以借鉴职业发展运动形式理论,科学构建辅导员职业认同机制,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6]。

本文选择四川省10所民办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并进一步根据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尝试对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探究。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为更加准确地掌握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及专业化发展的真实现状,本文在借鉴众多相关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编制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4个维度19个项目。目前,四川共有51所民办高校,其中民办本科大学18所,民办专科大学33所。考虑到民办高校较为分散,辅导员通讯录名单较难全面获取到,无法大范围对川内民办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因而这里仅选取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等四川省内10所典型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尽管在样本容量大小方面受到了一定制约,但涵盖10所院校的276位辅导员的有效样本还是基本能够满足本文分析需求的,故以上述有效问卷数据展开后续实证研究。

本文选择的因变量Y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其中,1代表非常不认同、2代表不认同、3代表一般、4代表认同和5代表非常认同。

在自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参照大量己有文献的研究成果,通过甄别与比较,结合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深入访谈,最终选取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收入、管理学生人数、兼职工作、所学专业和每天工作时长作为自变量,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统计结果

受访辅导员有45.7%的职业认同程度选择一般,31.9%选择认同,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有11.6%的受访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同度表示了不认同,只有9.1%对自身职业达到非常认同。从量化角度看,276份有效问卷中,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平均职业认同度为3.35,这说明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有着较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收入方面,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辅导员占比25.7%,月收入4000以下的辅导员占比59.8%,月收入4000-5000元的占比16.7%,5000-6000辅导员占比9.8%,6000以上辅导员占比13.8%。本次调查276份问卷的数据中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每月平均工资为4078元,低于成都市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9年成都市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每月平均工资为6491元),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从学生管理人数来看,绝大多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规模都在100人以上。其中,管理人数201-250人的辅导员占比35.9%,还有9.1%的辅导员管理学生规模在250人以上,说明辅导员生师比情况仍处于较高水平,辅导员队伍规模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兼职情况看,有行政兼职的辅导员占比14.1%,教师兼职占比35.9%,其他兼职占比50%,说明民办高校辅导员基本都存在兼职其他岗位工作的情况。

(二)模型设定

由于所选择因变量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这是定性的、取值有顺序的多分类因变量。基于此,这里将选择有序Logistic模型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为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表达式如下公式(1):

(1)

在公式中,i表示自变量向量的行数;j表示因变量Y的分类;k表示自变量的个数;δj为常数项,βk回归系数(若β>0,表明随着xi值的增加,y更可能落在有序分类值更大的一端;β<0时,表明随着xi值的增加,y更可能落在有序分类值更小的一端);πij(Y=j)是因变量Y小于等于j的累加概率;Ln为自然对数符号,从而构建累加logistic模型(或称为比例优势模型)。实际上等价于公式(2):

(2)

回归系数βk表示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某一自变量xk每增加一个单位,则Y>j的优势将改变eβk倍。

三、实证分析

考虑到自变量个数较多的原因,因此先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全部变量分别进行分析筛选,然后再对具有显著性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于上述9个变量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通过齐性检验的变量进行ANOVA检验,对未通过齐性检验的变量则进行Brown-Frosythe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2可知,收入、管理学生人数、兼职工作这三项变量通过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即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辅导员收入、管理学生的人数以及其他兼职工作情况显著相关。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所学专业和工作时间等指标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会随之加深,在工作足够年限后,能够仍然留在本职岗位的辅导员,对本岗位会更加有使命感和认同感。而从实际情况看,辅导员对其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与年龄和工作年限无关,更多的可能和当初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和其过往成长经历有关。上述结果与李江和许国彬等(2016)的发现较为一致,毕业生在做职业选择时,之所以会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自己学生时期辅导员的正面影响,因此在职业生涯之初对辅导员岗位认同较高[7]。而随着对辅导员工作的深入了解和不断推进,一部分辅导员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但也有一部分辅导员会出现对岗位认同感下降的情况。

人们也常常认为,随着学历和职称的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选择会随之增多,从事辅导员的机会成本增加,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对其本职工作的认同感。但从事实情况来看,一方面,不同学历职称的辅导员工作待遇会有所差别;另一方面,不同学历职称的辅导员晋升机制和速度也有差异,学历职称较高的辅导员虽面临更多工作机会的诱惑,但其在本岗位的晋升前景和待遇方面也会相对更好,所以学历职称或对其职业认同感不产生显著影响。刘世勇和李姣艳等(2016)的研究表明,本科学历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平均值高于硕士学位高校辅导员,但无显著差异;初级职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平均值最高,但与其他职称辅导员不存在显著差异[8]。

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其所在院系吻合度越高,似乎能够更好的融入学院氛围,与学生有更多的专业话题,可以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能力核心还是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其自身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邹积英和王鹏等(201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影响因素研究,也发现辅导员专业知识掌握度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9]。

理论上,工作时间会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有负向作用,工作时间越长,工作强度越大,辅导员的疲劳度越高,其负向情绪和能量越高,其对职业的认同感或会因此下降。从实际情况看,辅导员职业认同或与工作时间相关性不强,职业认同更多是价值认同,是热爱和责任感的体现。新辅导员在面对长时间工作时,由于受到家庭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导致职业认同感逐步下降。但当对辅导员工作慢慢适应后,对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的把控会更加有张力,从而不大可能会影响到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

(二)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

剔除上文中不显著变量,对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辅导员收入、管理学生的人数以及其他兼职工作情况三个自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参考陈海波和朱华丽(2014)[10]的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分别对模型进行平行性检验、似然比估计检验、以及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进行平行性检验,结果显示平行性检验p值为0.057,表明模型满足平行性,符合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要求;对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似然比检验p值为0,表明模型整体有效;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其中Pearson检验的卡方为194.824,p值为0.184(大于0.05),Deviance检验的卡方为181.556,p值为0.412(大于0.05),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表3为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表。从收入角度看,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辅导员对其职业的认同度是负向的,当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后,收入与职业认同度呈现正向关系,随着月收入的提升,辅导员对其职业的认同度逐步提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在学校维度和社会维度两个方面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提升,进一步会正向影响辅导员自身对本职工作的职业认同度;与此同时,收入的提高,对辅导员本身的客观实际生活水平改善,内心安全感和满足感的提升也将正向反馈于其对本职工作的认同度。所以收入的提升,同时作用于外界和辅导员自身两个方面,正向促进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

表3 回归估计结果分析

从管理学生人数的角度看,该项指标与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的关系为负向关系,随着管理学生的人数增加,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逐步下降。由于前文已分析到,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与工作时长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所以该项指标不能从管理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辅导员工作量及工作时长增加这一角度分析。实际上,管理学生人数的增多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负向作用应体现在管理难度的提升,随着管理学生人数的增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就会增多,对辅导员的理论管理知识和实操管理技能的要求就会提高,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的职业挑战和挫折会增多,辅导员对其岗位的胜任度和成就感下降,认同度随即下降。

从兼职情况看,该项指标与其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是正向关系,且从数据上看教师岗位的兼职相比较于行政岗位更能增加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兼职教师岗位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是兼职其他岗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1.855倍(exp0.618)。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随着辅导员兼职数量的增多,辅导员丰富了对本岗位工作理解的角度,无论是行政或是教师岗位的兼职经验,都从新的角度让辅导员更好认知和理解了自己的岗位,为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解和灵感。教师岗位相比较于行政岗位和其他岗位而言,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且接触的角度更加丰富。在教师岗位兼职的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也是专业知识上的老师,能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会有更多的感悟和灵感,从而对自身的本职工作有更深的认同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有序Logistic模型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辅导员收入、管理学生人数和兼职工作会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造成影响。其中,辅导员收入和兼职工作对其职业认同度是正向影响,管理学生人数对其职业认同度是负向影响。随着辅导员收入的提升,外界和其自身同时影响其对工作的认同感提升;随着管理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面临的管理难度增大,其对职业认同感会下降;随着兼职工作的增加,辅导员对自身本职工作的理解得到丰富,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得到提升。

(二)建议

为有效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从而更好地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优化激励机制。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对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有着极为重要作用。一是要优化薪酬制度。在工资收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要畅通晋升渠道。职称晋升不能简单地以教师序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为标准,而应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单独制定,特别是要适当降低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成果的考核占比,增加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业绩的指标考核,特别是注重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考核。

第二,强化人员配备。一是选优配齐辅导员。严格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要求,配齐配强专职辅导员,确保辅导员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提供管理与服务。二是重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选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挑选思想政治过硬、业务能力较为突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优势,共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拓宽能力边界。一是增强专业技能。进一步健全培训体系,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项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辅导员在马克思主义、管理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运用能力。二是拓宽思路视野。进一步增进交流研讨,鼓励辅导员参与党建思政、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及学校管理等多领域研讨交流及课题申报,为辅导员的快速成长进步搭建平台。三是注重多岗锻炼。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鼓励辅导员适当参与教学科研或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从更多维度加深对本职岗位的理解,强化对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从而有效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

猜你喜欢
认同度认同感民办高校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