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玲,李 跃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12)
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和综合性评价[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有关“中国形象”的研究成为国内各学术领域的常新课题。在语言学领域中,学者们主要基于新闻报道[2]、国家形象宣传片[3]以及国家领导人话语[4]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推动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取得了切实的疫情防控成果,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国经验,因而探究新冠疫情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针对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比较鲜见,且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外媒涉华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5],较少关注国内媒体在疫情期间对中国形象的自塑,更加缺乏对新媒体平台上多模态语篇中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是人民日报为加快媒体融合采取的创新形式,其以图像、视频等形式发布报道的方式迎合了新媒体时代读者的审美取向,因而广受读者喜爱,具有较强的公众影响力。2020年3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长卷漫画《中国抗疫图鉴》(简称《图鉴》)[6],记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武汉抗疫过程中“战疫”英雄和平凡人物的故事。202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1480厘米的《图鉴》完整版,《图鉴》一经发布就获2000多家媒体转载,全网阅读量超8亿,引起了强烈反响。鉴于此,本文以多模态隐喻和架构理论为基础,分析《图鉴》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及其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
隐喻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以新的视角看待事物,用旧事物的经验理解新事物。Lakoff & Johnson[7]4提出概念隐喻理论, 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多种模态共同作用传达交际信息、实现交际目的,如语音、图像、手势等,隐喻思维也体现在这些非语言符号中。Forceville[8]提出,隐喻不仅存在于言语交际中,也存在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他交际模态中。根据 Forceville的理论,单模态隐喻中源域和目的域由同种模态表达,而多模态隐喻则是使用两种或多种模态来构建源域与目的域的映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最早将架构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他认为架构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经验场景,人们对新经验的识解总是基于原有经验。架构是一种深层稳固的心理结构,与世界的运作密切相关。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决定他们的常识并反映相应的价值观[9]。Lakoff进一步将架构理论和隐喻结合并用于政治语篇的分析中,从而架构具有深刻的社会伦理价值。架构包含表层架构与深层架构,其中表层架构又被进一步区分为非隐喻性或隐喻性架构。语言符号能够直接唤起非隐喻性表层架构,隐喻表达则会激起隐喻性表层架构。深层架构则是分析的第二个层次,是指表层架构所引发的社会心理结构和道德价值观[10]。
多模态语篇具有形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其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隐喻性表达,因而分析多模态语篇中的隐喻架构能够更好地挖掘语篇的深层意义。在多模态隐喻和架构理论的融合视角下,基于隐喻映射关系研究《图鉴》中的多模态隐喻,运用架构理论分析隐喻性表达激活的表层架构,能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架构所蕴含的社会心理结构和道德价值观,进而解读其建构的中国形象。
主题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隐喻语篇,对语篇主题进行解读有助于精准把握《图鉴》中隐喻架构的形成机制及其深层内涵。
《图鉴》按照事件的时间线展开,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记录了疫情危机中的感人瞬间。其中文字信息主要概括了中国抗疫过程中的事件,图片信息展现了行为者。《图鉴》的标题是16个四字词语“归心似箭、平地惊雷、山川肃静、八方驰援、神兵天降、壮士出征、众志成城、白衣披甲、赤子仁心、鞠躬尽瘁、匹夫有责、曙光乍现、山河无恙、英雄回家、举国哀悼、武汉重启”,精准概述了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向读者展现了抗疫的全景。全文由34幅图片连接起整个事件的脉络,文字和图片相互呼应串联起疫情发生的前、中、后的故事场景。在《图鉴》的34幅图片中,医生出现了21次、民众24次,警察3次,军人2次,可见医生和民众是《图鉴》的主要人物,同时警察和军人作为国家机构的代表,他们共同体现了抗疫事件中中国国家、人民和医生群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通过武汉抗疫事件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宏大叙事中,《图鉴》也凸显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和中国民众在疫情中的重要作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图片再现了中国的抗疫历程,构建了中国抗疫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彰显了弘扬中国抗疫精神、传播正面抗疫形象的鲜明主题。
隐喻能够建构语篇的主题并对主题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1]。在《图鉴》中,图片和文字协调互补构成了多模态隐喻架构,推动了语篇主题的建构。在展现《图鉴》的主题时,作者使用图片和文字分别激活了源域和目的域,用具体架构映射抽象架构,将宏大的主题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促进读者对语篇主题的认知。多模态的视觉效果实现了有效的气氛渲染和情感烘托,进一步强化了《图鉴》的主题。
经过细读和识别,本研究发现《图鉴》共有三个主要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即“战争”架构、“天气”架构和“春天”架构。《图鉴》以图、文互动的方式激活了源域架构和目的域架构,源域中的要素映射到目的域中,构建了“疫情抗击是战争”“疫情是天气”“抗疫胜利是春天”的概念隐喻。
战争是人类熟知的基本经验,“战争”架构是常见的隐喻架构。《图鉴》中,源域“战争”和目的域“疫情抗击”之间以图文互动的方式建构了“疫情抗击是战争”的概念隐喻。
图4中在黑夜游荡的幽灵和紫色的病毒,暗示着病毒如同敌人一样入侵人类世界,与人们对战争严重性的认知和恐惧产生共鸣。图9和图10中从上海、重庆、西安出发前往武汉的军队、医务人员被喻为作战的先锋队,辅以文字“神兵天降”“壮士出征”,图文交错实现“军人、医护人员是神兵、壮士”的隐喻。这一表层架构又进一步激活了深层架构:疫情如同军情,中国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其使命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图11中的文字“有人上前线冲锋陷阵,自然也有人在后方严防死守”,在村口防控疫情的村民、测温的警察、蹲在地上吃方便面的交警、坚守岗位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表明基层防护如同作战中的坚守阵地,这一隐喻性表层架构使抗疫过程更加细节化。图14中的文字“白衣披甲”“破楼兰”与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前与亲人依依不舍地告别、医院里抢救病人、疲惫至极地随地而憩等场景共同建构了医护人员就是英勇的战士,防护服就是他们的铠甲,而疫情中的武汉就是他们要攻克的楼兰等隐喻。
为了提供理想化的社会图景,隐喻的选择很大程度是有意识的[1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国人民不断地同自然灾害、入侵者和疾病作斗争,因而战争隐喻架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激发公众防控热情最有效的言语策略之一。战争隐喻架构更能使读者切实体会到抗疫的急迫性、艰巨性和必要性。战争不仅需要铠甲、士兵这些元素,也需要有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人们的团结一致,激活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责任感,易与读者达成共识,增强读者对主题的认同。
人们通过对天气现象的感觉产生对天气的认知。天气架构作为一个基本认知架构可以被用来解释说明其他架构,从而形成天气隐喻。《图鉴》中,源域“天气”架构与目的域“疫情”架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起“疫情是天气”的概念隐喻。
天气的转变隐喻疫情的发展趋势。图3中,文字“平地惊雷”“天有不测风云”和图片中咳嗽的大爷、划过天空的闪电,隐喻疫情的突发性及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骚乱。“风云”“闪电”“惊雷”都是自然天气现象的标记。风由空气流动形成,能使原本有秩序的事物发生移位,象征疫情的突然降临给社会带来的骚动不安。闪电是云体之间强烈的放电现象,因光速传播极快,闪电经常被用来隐喻“速度”,传达了疫情来势汹汹令人措手不及之意。雷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威力十足,因此,雷代表了突发疫情带给人的震惊和恐慌。图6中,乌云逐渐笼罩武汉上空,人们纷纷将双手伸向高高在上的口罩,象征疫情如同乌云一样在整个武汉慢慢扩散开来,激活了读者的内心压抑感和威胁感。而图22中的词语“曙光乍现”及图片中的日出、和平鸽、医生大喊“我们终于把方舱干关门了”的场景,展现了疫情防控的胜利。“日出”在漫长的黑夜后给人们带来光明,常用来代表新的开始、希望的萌芽,隐喻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随后,“蓝天白云”“彩虹”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激活源域“雨过天晴”及目的域“疫情得以控制”,画面中欢呼雀跃的医生、自由飞翔的和平鸽使目的域架构更加凸显,唤起读者因疫情好转的喜悦之情。
隐喻的理解基于人们的身体经验[7]267。天气变化与人们切身体验息息相关,因而天气隐喻架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疫情的发展趋势。虽然天气变化莫测,有时还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但只要人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与恶劣的天气情况作斗争,终究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一表层架构激活了“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深层架构,增强了读者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效地达到了宣传抗疫精神、引导正面公众舆论的目的。
春是一年的第一季,因而常被用来象征新生。人们对“春天”的自然景象和时令特征的身体及心智体验为理解“春天”隐喻架构奠定了基础。《图鉴》中源域“春天”架构和目的域“抗疫胜利”架构之间的映射关系建构了“抗疫胜利是春天”的概念隐喻。
图24中,海鸥结群重返武汉半空,接受女孩投喂。海鸥是平安的象征,对于海员来说,看到海鸥就意味着安全抵达彼岸,隐喻抗疫胜利之后的平安祥和。“万物复苏”是春天的重要特征,隐喻武汉逐渐恢复秩序。在图25中,源域“万物复苏”以文字形式表征,而目的域“恢复秩序”则通过图中复工的快递员、外卖小哥、厨师、工程师和工人体现。春天所到之处,绿意盎然。图32中的文字“春意掠上枝头”和连绵不断的绿葱葱的树丛,激活了春天绿意盎然的景象,用“绿色”隐喻抗疫胜利后武汉的生机。图32中描绘的一家三口团聚、路边卖热干面的阿姨、笑着吃热干面的工人、领证的情侣和买菜的阿姨,强化了武汉重启之后的活力,生动形象地呈现了目的域。在图34中,樱花盛开,花瓣漫天飞舞,掩埋了被丢弃一旁的口罩,可爱的小女孩在樱花林中吹泡泡。樱花转喻武汉,有美好和希望之意。樱花绽放,隐喻重启之后的武汉充满希望并将蓬勃发展。而被樱花掩埋的口罩,也暗示着疫情即将结束,建构了重启的武汉摆脱桎梏、蓬勃发展的架构。
“春天”是冬夏过渡的季节,常被赋予积极隐喻义,映射欢快之情、希望之境及生命之源[13]。《图鉴》中的“春天”隐喻架构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为期两个多月的抗疫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攻克万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激活了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深层架构,与读者的民族自信和国家信仰相契合,实现了感染读者、凝聚人心的效果,从而强化了宣传中国抗疫成果、塑造积极抗疫形象的主题。
隐喻是建构话语策略的认知工具,能够承载意识形态[14],而国家形象的建构离不开意识形态的传播。《图鉴》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凸显了特定的社会心理结构和意识形态,实现中国形象的建构。
语言、图像等符号能够建构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15],因而常被用于形象建构。在《图鉴》中,作者运用较多的图像和文字凸显了医生在此次抗疫中的重要性,将中国医生的精神和信念融入到《图鉴》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之中,塑造了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勇敢的中国医生形象。
在“战争”多模态隐喻架构中,医生被隐喻为“战士”。在病毒入侵人类世界之际,医生们在第一时间前往抗疫前线。图14描绘了医生们在奔赴战场前与亲人含泪告别的场景,暗示医生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社会身份,他们也是父母、儿女、丈夫、妻子,但是医生们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争”中,凸显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建构了中国医生无私奉献的形象。作为战士,医院是医生们的战场,防护服便是他们的铠甲。在图15、16中,医生们身着笨重的防护服穿梭奔忙,长时间佩戴口罩脸上出现的印痕,为节省时间吃泡面,由于过度劳累直接倒地休息,这些进一步展现了恪尽职守的中国医生形象。在“天气”多模态隐喻架构中,“曙光乍现”隐喻疫情防控出现转折点。在日出的光芒中,医生高呼“我们做到了”“我们终于把方舱干关门了”,图文共同展现医生与病毒顽强抗争的成果,塑造了中国医生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
《图鉴》不仅描绘了疫情抗击过程中的英雄人物,而且呈现了疫情期间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中国全民抗疫的历程。隐喻建构意识形态,架构将话语与价值观相联[16],通过多模态隐喻架构,作者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塑造了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积极乐观的中国人民形象。
在与疫情的“战争”中,人民群众是后方防守的中坚力量。标题文字“众志成城”与图11中各司其职的村民、警察和党员呈现了中国人民“严防死守”病毒的景象。当前线的医生、军人奋力抵御疫情时,后方民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病毒抗争。图19至图21中,拒绝子女探望的老人、隔街对饮的街坊、宅家自娱自乐的市民和直播授课的教师,均表明中国人民全民宅家抗疫、为阻断疫情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性、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危难时万众一心的品质,建构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形象。在“春天”多模态隐喻架构的组图中,投喂海鸥的女孩、复工的人群、领证的情侣、买菜的阿姨、拍照的少女及坐在樱花林中吹泡泡的小女孩,表示生活重启和武汉重建,中国人民迎接新“春天”的欢快之情跃然纸上。虽然疫情给武汉带来重创,但人民满心欢喜满怀希望地重建家园,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形象。
国家形象是建构出来的,它是话语在受众心中建构的认知模型[17]。《图鉴》通过多模态话语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的抗疫能力和抗疫精神。
“战争”中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战士,更需要统筹一切的作战方针和战略部署。图7至图12中体现了医生救死扶伤、军人搭建基地、工人运输物资、警察维持秩序、交警指挥交通、民众基层防控等有条不紊的“作战”场景,这些彰显了中国政府的正确方针和实施的周密部署,凸显了中国政府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在图8中,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在短短十天内拔地而起,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也证实了中国政府的高效指挥。在图3到图10中,病毒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政府承担起保护人民的责任,在第一时间向武汉发起支援,及时调配物资、医生、军人增援武汉。“战争”多模态隐喻架构向读者表明,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中国政府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及时准确地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应对策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建构了中国领导有方的抗疫模范形象和人民至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天气”和“春天”多模态隐喻架构中,中国抗疫经历了从恶劣天气到“雨过天晴”、从“冬天”到“春天”的转变,中华民族没有被病毒打败而是在困境中积蓄力量,在图22和图25的“日出”和“春天”中重生,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塑造了不屈不挠的中国国家形象。《图鉴》在读者心中建构了一个领导有方、人民至上、不屈不挠的抗疫模范国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8]
《图鉴》中共有三个主要的多模态隐喻架构:“战争”多模态隐喻架构、“天气”多模态隐喻架构、“春天”多模态隐喻架构。上述隐喻性表层架构激活了万众一心、勇于担当、不畏困难等深层架构,建构了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勇敢的中国医生形象;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积极乐观的中国人民形象;领导有方、人民至上、不屈不挠的中国国家形象。《图鉴》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能够生动直观地传递语篇信息,强化弘扬中国抗疫精神、传播正面抗疫形象的主题,从中国医生到中国人民再到中国国家,多维度地实现中国形象的良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