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重症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2022-12-21 12:45吕建春古建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直肌肌少症肌力

董 旭,冯 涛,刘 庆,张 斌,吕建春,古建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银川 750011)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肌肉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因重症感染、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等因素,患者逐渐出现骨骼肌萎缩、力量减弱和身体活动能力下降,这种极其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称为骨骼肌减少症,简称肌少症(sarcopenia)[1-2]。当肌肉组织减少10%时,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当肌肉组织减少40%时,机体死亡风险明显增加[2]。国内目前鲜有在ICU内进行的肌少症相关研究,针对此类患者实施系统性康复训练的文献报道亦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危重症肌少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旨在探讨其对患者下肢肌力和肌肉质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1)符合肌少症诊断标准[3]:步速<0.8 m·s-1;握力男性<30 kg,女性<20 kg;肌量低于年轻对照组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4-5];2)年龄18~80岁;3)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1)无法配合康复治疗;2)生命体征不平稳,无法进行康复训练;3)存在不稳定骨折。

1.1.3 剔除标准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中止康复训练;2)自动出院或死亡,治疗时间<7 d。

1.2 研究方法

依据上述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入住宁夏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的39例重症肌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对照组予以标准诊疗模式,如积极抗感染、机械通气、标准化流程脱机、肌少症的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酸及能量等)[6];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入科24 h后启动康复训练,采用弹力带、经皮神经电刺激、肌肉振动训练、肢体主动/被动运动方法,制定个体化、目标化康复训练策略,目标肌群为双下肢股四头肌。其中弹力带训练每天2~3组,每组重复8~10次动作,每周训练2~3 d[7];经皮神经电刺激采用632VUX肌电反馈电疗治疗仪(频率40 Hz,输出7 mA)刺激双侧股四头肌30 min,每天1次;肌肉振动训练系统采用德国下肢振荡器(Mobisit),被动振动双下肢股四头肌30 min,每天1次;肢体主动/被动运动采用主被动智能运动训练仪(MOTOmed)进行双下肢被动活动(时间15 min,速度30 r·min-1,阻力4 N·m-1),每周训练2~3 d[8]。共训练4周。本研究获得宁夏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康复时机选择

1.3.1 康复介入时机[9]入监护室24~48 h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符合以下标准:心率40~120次/min;收缩压(SBP)90~180 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 mmHg,平均动脉压(MBP)65~110 mmHg;呼吸频率≤25次/min;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气末正压(PEEP)≤10 cmH2O;多巴胺≤10 mg·(kg·min)-1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 mg·(kg·min)-1。

1.3.2 康复暂停时机[9]生命体征波动,有可能危及生命。具体包括:1)心率<40次/min或>130次/min、出现新的心律失常;2)SBP>180 mmHg或DBP>110 mmHg或 有 直 立 性 低 血 压、MAP<65 mmHg、使用新的血管活性药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增加;3)呼吸频率<5次/min或>30次/min或出现呼吸困难,SpO2<88%;4)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5)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或明显躁动;6)明显胸闷、胸痛、气急、眩晕等不适症状,或有未经处理的不稳定性骨折等。

1.4 肌肉质量的检测

肌肉质量的检测依据是测量肌肉厚度与肌纤维横截面积[10],选择右侧股直肌进行测量,超声医生使用Mindray M7超声仪测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量右侧股直肌面积及厚度、股中间肌厚度,每个部位测量3次,取平均值。具体超声评测:选取配有频率为7~10 MHz线阵探头的超声仪。患者取仰卧位(床头抬高40°),双腿放松伸直,将线阵探头垂直放置于髂前上棘与髌骨上缘中下1/3处,探头指向背侧,使声束到达并垂直于股骨体,横向调整探头位置,可使图像显示股直肌,测量股直肌面积,再取股直肌长轴中点位置做中点垂直线,测量中点垂直线上的股直肌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11-12]。

1.5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右侧股直肌厚度、股直肌面积、股中间肌厚度,同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肌力评定法[13]评估清醒患者的肌力,并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相关样本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右侧股直肌厚度、股直肌面积和股中间肌厚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右侧股直肌厚度、股直肌面积和股中间肌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4周后右侧股直肌厚度、股直肌面积和股中间肌厚度均增加(P<0.05或<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右侧股直肌厚度、股直肌面积和股中间肌厚度比较[M(P25,P7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MRC肌力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MRC肌力评分为(52.64±3.42)分,对照组为(45.88±3.86)分,治疗组MRC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t=3.265,P=0.002)。

2.4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肌少症的发生与老年人死亡密切相关[2]。肌肉是蛋白质的储存室,当机体发生紊乱时,可出现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增加,引起肌肉流失。另外由于疾病导致患者热量摄入减少、肌肉纤维去神经支配、细胞氧化应激、激素水平的下降、肌肉生长抑制素信号的增强等均可影响肌少症的发生[13-14]。在重症监护室内,患者的肌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多与长期制动、感染、营养不良等高危因素相关。肌少症可影响机体的抗病能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导致患者功能障碍和远期生活质量下降[15-19]。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增加肌少症患者的肌量和肌力。康复训练后线粒体数量和酶的活性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和肌量提高,在补充足够蛋白质的前提下,康复训练被证明在预防肌少症的发生中作用最持久,可降低肌少症的发生率[20-21]。

超声具有方便、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在评估肌肉质量和功能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对重症患者治疗指导有重要意义[22]。本研究结果显示,在ICU内,单纯实施营养支持,并不能有效改善重症肌少症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质量,但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其下肢股直肌厚度、股直肌面积和股中间肌厚度均明显增加,MRC肌力评分亦明显提高,与下肢肌肉质量变化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危重症患者在入重症监护室24 h后早期评估,积极识别并干预肌少症,运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肌力和肌肉质量状态、避免骨骼肌萎缩、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23]。

本研究还显示,重症肌少症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如仅监测此类患者股四头肌变化,未监测其他大肌群的肌肉质量等改变,同时未随访患者出院后的肌力变化及康复情况,这也是本课题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综上,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ICU内肌少症患者的下肢肌力和肌肉质量,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其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直肌肌少症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