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地区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2-12-22 12:11卢远华李志刚熊春林柳明刚曾红梅
新农民 2022年32期
关键词:秋播高峰期春播

卢远华,李志刚,熊春林,柳明刚,熊 军,曾红梅

(1.四川省自贡市植保站,四川 自贡 643000; 2.四川省荣县植保站,四川 荣县 643100)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区,是大豆种植的适宜区,2020、2021年该市大豆种植面积、产量、产值(hm2、t、万元)分别如下:38447、101068、56516.60;39007、102316、57340.78。主要栽培品种计有贡豆22号、贡豆23号、贡选1号、贡春豆25号、贡鲜豆4号、川鲜豆3号、贡夏豆5号、贡夏豆12号、贡夏豆13号、贡夏豆14号、贡夏豆15号、贡夏豆18号、贡秋豆5号等。主要栽培模式有玉米(高粱)大豆带状套作、果林(桑、花椒、蔬菜)间作大豆、早春鲜豆套作玉米再套作夏秋豆轮作、大豆净作等模式,其中玉米(高粱)大豆带状套作面积占80%以上,与四川省其他地区大豆种植模式相一致。春播大豆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主要用于鲜食;玉米(高粱)套作大豆模式:玉米(高粱)3月中下旬播种育苗,4月上旬移栽,大豆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近年来,笔者对影响自贡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

1 自贡地区大豆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常年发生程度

大豆猝倒病2级,立枯病2级,根腐病3(4)级,锈病3(4)级,菌核病3级,白粉病3级,褐斑病2级,灰斑病3级,紫斑病2级,炭疽病3级,枯萎病3级,细菌角斑病3级,病毒病3(4)级,朱砂叶螨3(4)级,斜纹夜蛾3级,豆荚螟4级,大豆食心虫4(5)级,大豆蚜虫4(5)级,豆小卷叶蛾2级,点蜂缘蝽3级,高隆象3级,豆秆黑潜蝇 3(4)级,蛴螬2级,小地老虎2级(1级表示轻发生,2级表示偏轻发生,3级表示中等发生,4级表示偏重发生,5级表示大发生)。灰霉病、霜霉病、轮纹病、细菌斑点病、小绿叶蝉、烟粉虱、白粉虱、蓟马、黏虫、甜菜夜蛾 、银纹夜蛾、叶潜蝇、棉铃虫、大造桥虫 、豆天蛾、芫菁、金针虫、蝼蛄、蟋蟀、蜗牛、蛞蝓等病虫害偶有发生,因缺锌、缺铁等引起的大豆黄叶病等生理性病害常发生。

2 自贡地区大豆病虫的发生特点

2.1 猝倒病

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粪肥里越冬,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自贡3月下旬~4月中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6月下旬~7月中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土温低于15℃以下利于发病,土温高于22℃以上时发病明显减少。多年连作,持续阴雨、低温多湿、排水不良、低洼易涝、土壤含水量较高地块发病重;植株过密、通风透光性差、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发病重;幼苗子叶中养分快耗尽而新根尚未扎实前,营养供应紧张,抗病力弱,遇低温高湿环境发病重。

2.2 立枯病

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仅在苗期发生。自贡4月上中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7月上中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土温20~28℃利于发病,土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发病明显减少;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低温多雨、低洼积水、光照不足发病重;土质黏重、种子品质差、苗龄过长、田间排水不畅、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使用的有机肥未充分发酵腐熟、缺肥和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2.3 根腐病

以菌丝、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自贡4月中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7月中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土温24~28℃利于发病,连阴雨后或大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发病重;连作地,播种过深,土质黏重、通气性差、土壤潮湿、地势低洼、偏酸、有机质含量低、使用的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有机质含量低、肥力差的地块,遭受地下害虫危害的田块发病重。

2.4 锈病

以夏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自贡5月下旬~6月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下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温度15~26℃利于发病,低于15℃,高于27℃均不利于发病;大风有利于病菌的传播;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雨天、雾天、清晨露水大,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大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幼苗期一般发病较轻,开花、结荚阶段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2.5 菌核病

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自贡5月中旬~6月中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前茬作物如油菜、白菜、胡萝卜等与大豆可互相侵染。温度15~30℃、相对湿度85%以上,连续低温寡照,阴雨天气多(雨日多、雨次多、雨量适中)发病重;多年重茬、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施用有机肥过多、施用氮肥过多、生长茂密、茎秆软弱、倒伏地段、通风不良、由于虫害或其他原因导致大豆有伤口、扬花期长的品种发病重。

2.6 白粉病

以闭囊壳里子囊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自贡4月中旬~5月中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下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温度冷凉15~20℃、相对湿度大于70%、早晚温差大有利于病害发生,雨水过大不利于病害发生;氮肥过多发病重;中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发病重。

2.7 褐斑病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自贡5月中旬~6月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温度24~28℃,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多年连作、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排水不良发病重。

2.8 灰斑病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自贡5月中旬~6月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温度25~28℃、相对湿度超过82%最适发病,温度高、湿度大、连续多雨发病重;多年重茬、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地势低洼、不翻耕地块发病重;高感品种容易感染,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幼苗期种子带病率高,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子叶受害重,病苗率高,严重时可造成大量缺苗;开花结荚后遇多雨天气,相对湿度大,病害易流行。

2.9 紫斑病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自贡5月中旬~6月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结荚期温度25~27℃、多雨发病重;多年重茬种植,种子带菌率高,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风性、通光性减弱,开花期和结荚期,遇长时间连阴雨天气,发病重;病株下部荚发病率比上部荚高,受害重。

2.10 炭疽病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自贡5月中旬~6月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发病适温25℃,12℃以下或34℃以上发病轻或不发病;整个生长期都是感病的,特别是大豆开花期到豆荚形成期;苗期低温、土壤过分干燥、发芽出土慢,幼苗发病重。

2.11 枯萎病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自贡5月上旬~6月上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上旬~9月上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发病适温24~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高温、高湿、多雨发病重,连阴雨后骤晴发病迅速,可引起大面积萎蔫死亡;多年重茬、植株密度大、通风透光差、耕作粗放、杂草丛生、植株抗性降低、播种过深、土壤板结、土壤黏重、根系发育不良、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偏酸、田间病残体多、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地下害虫多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2.12 细菌角斑病

病原细菌在病残体或种子内越冬。翌年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即发病,成为该病扩展中心,借风雨传播蔓延。自贡5月中旬~6月下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温度25~32℃,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利于该病发生,天气干燥抑制发病;连作菌源量大,病害发生重;生长后期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2.13 病毒病

病毒在种子或蚕豆、豌豆、紫云英等冬季作物上越冬。蚜虫、粉虱、蓟马等是病毒的传播媒介。自贡5月上旬~6月中旬为春播大豆发病高峰期,8月上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发病高峰期。使用带毒率高的种子,干旱少雨,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期迟、使用未腐熟农家肥、苗龄小的地块、果荚膨大期水肥不足、氮肥用量过大、土壤贫瘠、板结地块、土壤黏性大、植株生理抗性差,发病重。品种间存在明显抗病性差异。

2.14 朱砂叶螨

自贡年发生16代左右,世代重叠,以受精的雌成虫在杂草或豌豆、蚕豆等作物或土缝、植株残体上越冬。4月下旬~6月上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当温度达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时,则不利其繁殖,暴雨对虫口密度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低温、多雨、大风天气对其繁殖不利。持续干旱时间其繁殖有利,为害重。杂草多、植株稀疏、长势差、施氮肥多的地块发生重。同一作物,叶片愈老受害愈重。

2.15 斜纹夜蛾

自贡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或蛹在田边杂草中越冬。5月中旬~6月中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喜温又耐高温间歇猖獗的害虫,温度28℃~30℃最适合其发生,抗寒力弱。间种、复种指数高或过度密植的田块发生重。成虫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对糖醋酒等发酵物敏感。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分叉处。初孵幼虫有群集危害习性,3龄以后开始分散,老龄幼虫有昼伏性和假死性。食料不足或不当时,幼虫可成群迁移至附近田块危害。幼虫老熟后入土作土室化蛹。

2.16 大豆食心虫

自贡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大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8月下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温度20~25℃,相对湿度90%,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其发生,冬季低温越冬幼虫病死率高。成虫有趋光性。大多数的卵产在豆荚上。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逐渐脱荚入土作茧越冬。连作田重于轮作田;低洼地比平地、坡地发生重;大豆结荚期与成虫产卵盛期吻合度高受害重;结荚时间长的品种受害重;多荚毛品种比无荚毛或少荚毛品种着卵多、受害重。

2.17 豆荚螟

自贡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或晒场周围的土表下结茧越冬。5月中旬~6月中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中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温度26~30℃,相对湿度70%~80%最适发生。成虫具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常吐丝缀叶。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作茧化蛹。豆科植物连作、豆科作物品种多、种植面积大且早中晚熟品种混种、各季都有豆科作物存在、结荚期差异大的地区、膨粒前期和产卵盛期吻合、结荚期长的品种、荚毛多的品种、植株生长不整齐且荫蔽、地势高土壤湿度低的地块危害重。

2.18 豆小卷叶蛾

自贡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以幼虫或蛹在豆田土层中越冬。5月上中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下旬~9月上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次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盛发,以后各代幼虫盛发期:第1代5月上中旬,为害春播大豆;第2代6月下旬~7月上旬,为害夏播大豆;第3代8月下旬~9月上旬,为害秋播大豆;第4代10月中下旬,为害晚秋播豆类。成虫有趋化性和趋光性。春季多雨,湿度大,有利其发生,危害重;夏季少雨干旱,不利于其发生,危害轻;周围有豆科的绿色植物或刺槐、紫穗槐等,可为该虫的发生提供丰富的食料,危害重。

2.19 大豆蚜虫

自贡年发生15代左右,世代重叠,以卵在寄主植物枝条的芽侧或缝隙里越冬,5月上中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上中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可传播病毒病。主要在苗期为害,温度20~24℃,相对湿度78%以下发生重,干旱少雨、持续温度偏高易大量发生。田间草蛉、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数量大,能控制其发生为害。越冬寄主植物如鼠李分布广、数量多,大豆蚜虫初发期早、为害期长而重。

2.20 点蜂缘蝽

自贡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和草丛中越冬。5月上旬~6月中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上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危害高峰期。卵多散产于叶背、嫩茎和叶柄上。成虫和若虫极为活跃,若虫在白天可见迅速爬行和骚动,成虫不易徒手捕捉,碰之即飞,早晚或阴雨天气温稍低时反应迟缓,阳光下多躲避在植物背阴处。

2.21 高隆象

自贡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8月上旬~9月下旬为秋播大豆危害高峰期。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上旬在土室中化蛹,蛹期10~15d,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5月下旬出现一直到10月上中旬才死亡,成虫寿命长达4个月,成虫羽化盛期8月上中旬。7月下旬在大豆上产卵,卵期5~8d,8月上旬孵化出幼虫,幼虫盛孵期8月下旬~9月上旬,蛀食大豆种子。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先后脱离豆荚入土筑土室越冬,幼虫期长达6个多月。成虫飞翔力弱,有假死性,喜光,产卵前在豆荚上咬一产卵孔,然后将卵产于孔内。

2.22 豆秆黑潜蝇

自贡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以蛹和少量幼虫在寄主根茬和秸秆上越冬。5月上旬~6月中旬为春播大豆为害高峰期,8月上旬~9月中旬为秋播大豆为害高峰期。越冬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部分蛹可延迟到6月初羽化。各代幼虫盛发期:1代5月上中旬,主要为害春播大豆;2代6月上中旬,主要为害迟播的春大豆;3代7上中月,主要为害夏大豆;4代8月上中旬,主要为害夏秋大豆;5代9月上中旬,主要为害秋大豆;6代10月上中旬,主要为害晚秋大豆。成虫飞翔力、趋化性均较弱,产卵于植株中上部叶背近基部主脉附近的表皮下。幼虫有首尾相接弹跳的习性。幼虫孵化后即在叶内蛀食,沿主脉再经小叶柄、叶柄和分枝直达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幼虫老熟后在茎壁上咬一羽化孔,在孔口附近化蛹。多雨多湿的季节发生重。

3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根据自贡地区大豆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充分利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控制,配合精准化学防控,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3.1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植物检疫执法,凭植物检疫证书方可调入大豆种子,防止大豆疫霉病菌等检疫性及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

3.2 生态调控

3.2.1 选择适宜品种,加强种子处理

根据栽培模式、物候期等合理选择大豆品种。规模化大面积种植区选择适密植、抗倒伏、宜机械、收期一致的品种;并要选择多个品种,避免品种单一化,有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复合种植区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宜机收的中早熟有限结荚型品种,可有效防控病虫害,提高大豆产量。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包衣或拌种)防治地下病虫害,还可拌根瘤菌、钼酸铵、硫酸锌等生物肥料或微肥。

3.2.2 合理轮作倒茬,降低病原基数

实行3年以上的水旱轮作,特别是和禾本科作物的轮作,不重茬,不迎茬,以减轻连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尽量选择肥力较好的田块种植大豆,同时要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可大大降低病虫害基数。

3.2.3 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病原菌量

大豆收割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于秋季进行深翻细耕,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并清除田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可降低越冬病虫源基数;及时铲除田边早花早实的野生植物,避免其作为早春过渡寄主,减少部分虫源。

3.2.4 合理密植,适时播种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田块种植大豆,通过精细整地,三沟配套,保证生长期间旱能灌、涝能排,既能防止苗期受渍或受旱,又能保证在鼓粒期遇到干旱情况时,能够进行灌溉。合理的群体结构是高产、抗病的基础。遇天气干旱,无法耕种时,要及时浇水造墒,使土壤墒情适宜播种。精量播种,控制种植密度,减少病虫源累积。

3.2.5 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健身栽培

合理轮作套作,科学合理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其抗逆能力。播种后要及时开好田间排水沟,使沟渠相通,排灌顺畅,降雨畦面无积水,防止烂种;天气持续干旱,播后需浇水,以防止豆芽脱水造成炕芽。出苗20d左右时要防止“卡脖旱”,抗旱时切忌大水漫灌。增施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适当补充叶面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以及晚熟。适时中耕,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促使新生根大量形成,可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大豆在V5(分枝期)、R1(初花期)两个时期,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g/667m2兑水40~50kg喷雾茎叶实施控旺防倒。

3.3 理化诱控

3.3.1 黄板诱杀

大豆苗期开始,挂20~25张黄板/667m2,高度以离地面0.8~1m,成株期略高于植株为宜,视诱虫量增减板数,7~10d换板一次。可诱杀大豆蚜虫、蓟马、小绿叶蝉、白粉虱、烟粉虱等成虫。

3.3.2 灯光诱杀

每2~2.5hm2大豆田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1盏,高度为高于地面1.8~2.0m,诱杀趋光性害虫,5~9月鳞翅目发蛾高峰期19~24时开灯使用。杀虫灯使用过程中,要及时清理电网和灯管。

3.3.3 性诱防控技术

诱捕器高于地面1~1.2m,每667m2大豆田使用3~5套,均匀放置;于鳞翅目成虫始见期放置,每年放置一次,定期更换诱芯和清理成虫,针对鳞翅目害虫雄蛾进行性诱杀防治和迷向防治。

3.3.4 食源诱控技术

生物食诱剂可诱杀甜菜夜蛾、地老虎、蛴螬等的成虫,每667m2放置含不同药剂的诱捕器3个,诱捕器高于地面1~1.2m。

3.3.5 银灰膜或防虫网应用技术

田间铺银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趋避蚜虫。也可借助防虫网阻止有害虫类进入田地。

3.3.6 人工捕捉

在田间发现大豆断苗时,在清晨拨开断苗附近的表土,即可捉到小地老虎幼虫,连续进行捕捉,效果良好。巡视田间,发现大豆植株上有豆天蛾、造桥虫、芫菁等较大害虫,可人工捕捉杀死。

3.4 生物控制

3.4.1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通过种植功能性植物吸引保护天敌,在田边空闲地带种植蛇床子、菊科等功能性植物,诱集涵养草蛉、瓢虫、寄生蜂等多种天敌,持续控制害虫种群。

3.4.2 释放螟黄赤眼蜂

在大豆食心虫、豆荚螟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等,通过蜂灭卵降低幼虫基数。田间释放胡瓜钝绥螨防治朱砂叶螨。

3.4.3 应用生物制剂防治害虫

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烟碱、苦参碱、阿维菌素等防治鳞翅目幼虫;用几丁聚糖、氨基寡糖、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用枯草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防治细菌叶斑病、细菌角斑病;用几丁聚糖、木霉菌等防治白粉病、灰霉病;用烟碱、苦参碱、阿维菌素等防治蚜虫、烟粉虱、白粉虱等;撒施球孢白僵菌菌土防治蛴螬;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蛾类、螟类害虫。

3.5 精准化学防治

猝倒病、立枯病: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1000倍液喷雾,隔7~10d/次,连续2~3次。

根腐病: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

锈病、白粉病: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7~10d一次,连续3~4次。

菌核病:大豆开花期用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喷雾,7~10d后再喷一次。

褐斑病、灰斑病、紫斑病: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喷雾,7~10d后再喷一次。

炭疽病: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5%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拌种,拌后闷种3~4h。发病初期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

枯萎病:用种子重量1.3%的2%宁南霉素水剂拌种。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然后用72%霜脲氰·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液250ml,每隔7d灌 1次,共2~3次。

细菌角斑病:采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种重0.3%的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用88%水合霉素可溶粉剂10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7~10d一次,连续2~3次。

病毒病:注意防治大豆蚜虫、蓟马、烟粉虱、白粉虱等传毒媒介。发病初期用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800倍液喷雾, 7~10d/次,连续2~3次。

朱砂叶螨:点片发生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10%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

斜纹夜蛾:利用幼虫3龄前具有群聚性这一习性,在3龄前晴天傍晚用20%虫酰肼胶悬剂1000倍液或10%溴虫腈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隔5~7d再补喷1~2次,

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用2.5%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

豆荚螟:始花至盛花期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防治。

豆小卷叶蛾:各代幼龄幼虫发生初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7~10d一次,连续2~3次。

大豆蚜虫:点片发生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喷雾。

点蜂缘蝽:现蕾、开花和初荚期,在成虫、若虫发生盛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7d喷药一次,点蜂缘蝽具有迁飞性,要连喷2~3次,早晨或傍晚害虫活动较迟钝,防治效果好。

高隆象:在成虫发生盛期用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

豆秆黑潜蝇:以苗期为重点,在成虫盛发期用2.5%氯氟氰菊酯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每隔7d一次,连续2~3次。

蛴螬、地老虎:苗期发现被害后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ml药液;也可每667m2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ml拌细土30kg在雨前撒施于根际。

猜你喜欢
秋播高峰期春播
全国春播面积9.4亿亩左右
蛋鸡产蛋高峰期短的原因
晋城科协:开展“春耕春播专家行”活动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抢种暮春
辽北地区秋播大葱栽培技术
秋播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试论安徽沿江地区秋播结构“压麦扩油”布局
枣阳 党组织服务秋播生产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