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平台构建思考
——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2022-12-23 00:59尚海龙齐小犇马冰洋杜浩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5期
关键词:双创校企大学生

尚海龙,齐小犇,马冰洋,杜浩明

(上海电机学院 材料学院,上海 201306)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1]。对于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为材料是基础产业,其创新发展会带来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2-4]。这对材料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创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灌输,它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将创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融入产业实践平台[5]。因此,针对实践创新性强的材料专业,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专创融合的育人路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齐头并进,是值得思考与探索实践的。

本文针对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培养模式和培养要求与就业岗位不匹配、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与技术新发展和学生生涯发展能力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在专创融合和产教融合理念指导下,对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平台构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通过搭建课程体系、校外实践体系、校企合作、创新工作坊四级平台,逐层递进,将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中,形成基于产教“双创”相互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对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共同的需求和目标。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分级分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初,依据行业优势,采用校企合作,充分调研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通过对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在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明确体现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获得。并且根据专业认知逻辑与学习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贯穿其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全育人”。积极推动专业教师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全员育人”;根据材料专业的认知逻辑,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学生也将进入不同级别的实践平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了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可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创新创业讲座与论坛、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企业实习、参与教师课题、发表科技论文、申报国家专利等形式获得学分。通过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程化。

其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备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课程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企实战平台、创新工作坊的搭建及平台互通,推进“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能随时接受导师专业的指导。

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这同样依托课程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企实战平台、创新工作坊的搭建与互通,将创新项目开发、案例分析、前沿科研成果、创新方法融入日常人才培养中。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行业内相关案例剖析、工作情景模拟、创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创新项目教学法等。

二、专创融合四大平台的搭建与互通

充分发挥课程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企实战平台、创新工作坊四大平台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专业课与“双创”教育并行的课程平台

为了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进阶,根据专业认知规律,将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技能的训练、创业能力的培养分学年逐级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专业知识+双创能力”双线复合融通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大学低年级通过创新通识教育,如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论坛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开始通过专业实践及简单项目进行创新技能的训练。到大学高年级则通过综合项目训练、教师课题、企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知识体系的建立外,还有赖于专业实践的训练。所以,根据专业认知逻辑,将专业实践教学按基础—专业—综合训练分解为学期或学年项目,学生像打怪升级般逐渐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中,通过引入企业案例、企业项目、竞赛项目等方式建立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之间的纽带,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其创新创业技能于润物无声中得到提高。以“表面工程”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表面处理技术将当前国际前沿设计与制备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知识面;将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的运用,并为课内实验提供知识储备;将历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入课堂,如2018 年获得“光威杯”中国大学生高性能复合材料科技创新竞赛全国优秀奖的“一种高强度高性能Al-TiB2薄膜”、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的“一种高强度热稳定性的Al-TiC薄膜”等,让学生了解竞赛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尽早熟悉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实践。

(二)多维课外实践平台

课外创新实践平台依托学校第二课堂与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活动,如校园科技节、职业生涯教育、社会实践、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沙龙讲座等融入创新意识培养与创业技能训练。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出发,设计了从基础、提高到创新的多维度、立体化、全程化的大学生科创竞赛体系,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树立创新意识;中年级学生通过组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职业资格证的获得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高年级学生则通过“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进一步提升创业技能。

(三)校企创新实战平台

材料专业“双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只有以实践为路径,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双创”人才。学院依托上海大件热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及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学科专业平台,积极开展产学研平台建设,并与一些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为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支持和补充。

学院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和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如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上海核电集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再制造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每年聘请多名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承担毕业设计(论文)和创新创业大赛的指导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开设技术前沿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讲座。

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企业项目的孵化与运作,从中得到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市场视野和市场价值的实践型“双创”人才。

(四)个性化创新工作坊

个性化创新工作坊的开展,建立了专业教师、创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普及课程的学习及创新技能训练之后,会经过选拔进入创新创业工作室,进行相对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实践,这为后续创新创业项目的孕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保障;然后,以教师科研、企业项目为依托,以项目小组的管理形式进行阶段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社会调研、资料检索、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处理数据、创新创业项目书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期间通过头脑风暴、研讨展示、路演分享、小组PK等方式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孕育。最后,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驱动,全程规划,分级竞赛,让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能力逐级进阶的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通过四级实践平台的搭建与互通,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融入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能力培养及个性化能力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造了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健全了大学生科创保障机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的建设,从机制上保障了大学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一系列平台的搭建和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二,有效地保障了“双创”活动的硬件条件。学院结合现有平台,进一步建立了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双创”工坊,配备了相应的硬件条件和管理制度。学院的所有平台和实验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运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创活动。

第三,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见证与认可。学生在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百余项,如“AlCrFeMnNi 高熵合金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应用”获得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国升科技——全属性陶瓷连接解决方案提供者”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赛区决赛银奖及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决赛铜奖;“一种高强度高热稳定性的Al-TiC薄膜”获得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垃圾分类智能化解决方案&公益帮扶助农”获得2019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等。其相关科研成果申请发明专利数量逐年提升,基于科研竞赛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丰硕。

第四,有效激励,多层次“双创”活动成效显著。按照动态管理的方法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通过团队的形式,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有一个运行的载体,从而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使大学生科创活动能可持续发展。通过团体效应和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勇于开拓的精神,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同时,相关政策也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比如,对参与科创活动的学生在推优、就业与奖学金评定方面给予一定倾斜,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双创校企大学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大学生之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