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以重庆警察学院为例

2022-12-23 00:59陆俊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5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社团校园文化

陆俊龙

(重庆警察学院 团委,重庆 401331)

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共和国预备警察的摇篮和阵地,其政治建校、警务化管理和公安专业性等特点,也为公安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既要遵循高校学生社团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公安专业的特殊性,使之成为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又有助于提升预备警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阵地。

一、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公安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公安院校育人的思想政治性、知识专业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重庆警察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学校“忠诚铸魂、务实教育”办学特色,以实现“成人、成警、成专”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目前已形成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学生自我服务为活动宗旨,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多样性相统一原则,促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和钻研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团发展体系。

二、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特点

(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先导性

公安院校以培养党的合格接班人和公安事业后备军为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当先、政治建校的方针。因此,学生社团建设和作用发挥要体现思想政治的先导性就尤为重要。重庆警察学院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紧扣学校党委提出的“警校即党校”理念,将课堂思政融入学生社团所有的日常活动当中,将党的政策理论教育、党的历史教育、学生的忠诚信仰教育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团理论研习活动,成为“成人、成警、成专”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时事政治研究社、红岩文化研习社等思政类社团中,集中了大量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干部,思政类社团成为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学生干部的人才聚集池。通过开展校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学生社团组织的日常活动中,思想政治学习类活动占41.2%、专业类活动占32.8%、社会实践类活动占21.1%、联谊休闲类活动占3.4%、其他类活动占1.5%,思想政治类活动占很大比重。以爱书社为例,开展对党史类书籍的学习分享会每学期在20次以上。

(二)具有专业特长性

公安院校作为为未来公安战线输送新鲜血液的基地,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还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专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公安专业业务素质。因而,学生社团的建设也彰显专业性和特长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成为锤炼公安专业素养的平台。在重庆警察学院的30个学生社团中,侦查研究协会、警营交子社、警务战术研习社等专业类社团占比达32%,占比最高。而警务技战术研习社是学生最热衷参与的社团,参加该社活动的学生比例达到了61.2%。这充分显示在公安院校中,学生普遍对自身专业知识获取和专业业务能力锻炼的要求较高,体现了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成为专业教育延伸渠道的功能,具有专业特长性特色,旨在引导学生为未来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有实践应用性

公安院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需要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学生社团及其所开展的社团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更应体现实践应用性。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也正是对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检验和提升。重庆警察学院坚持践行实战育警,助力“成人、成专、成警”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独具公安院校特色内涵的实践活动,以社团类型为主题划分,以社团小组为成员依托,在重庆市38个区县开展爱民实践、“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实践活动60余场次,参与学生逾5000人次,从而引导学警走向社会,深入群众,贴近实战,把专业知识技能与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结合起来,把实践育人推向更实处。

三、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作用

(一)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拓展

政治建校是党对公安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遵循,是公安院校的立校之本,是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充分体现。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1],做到将思政课堂融入学生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同时,将德育、职业意识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融入社团文化和活动之中,使相关教育更加生动、亲切、活泼、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更易被当今90 后乃至00后学生接受,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社团群体组织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学习、人生价值观学习、时事热点探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政治热情、爱党爱国热情及职业荣誉感,有助于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力,保障学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方针,成为一名合格可靠的公安事业接班人。

(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86年“校园文化”一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首次被提出,校园文化已逐渐发展为一所高校的精神标志,对高校育人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发挥着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建设体现人民警察精神的校园文化,把新时代人民警察精神与大学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成果则是公安院校构建校园文化的现实要求。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及专业实践活动,既锤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又培养学生广泛的爱好和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亦是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重庆警察学院每学年举办社团文化季,从每年十月开幕持续到次年一月闭幕,在此期间,将由全体社团指导老师分别指导各个社团开展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至今,社团文化季已形成校园文化的亮点品牌。

(三)学生社团有助于学生管理

社团作为群众性学生团体,具有相应的组织建设机制,每个社团有自身的章程,实行社团成员大会制度,实施骨干遴选机制,各成员充分实施权利与义务,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性延伸,有利于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把学习之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增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自律性[2]。同时,社团及其社团活动也与警务化管理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使学生对校园生活进一步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学生社团有助于专业技能的锻炼

学生社团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技能水平,拓宽专业视野,成为理论课程学习后的实践操练平台。以重庆警察学院为例,学生善于利用各类公安专业类社团形成公安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交流的平台和聚集地,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检验和升华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和切磋,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五)学生社团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当今高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发育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情绪障碍。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而成立的群众性团体,相对宽松的环境、共同兴趣志向的成员的交流与接触,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促进心理的健康发育。同时,公安院校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作息活动有序开展,日常生活相对枯燥乏味,而学生社团打破了原有以区队为建制的活动模式[3],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开展社团活动,学生极易从中获得自我尊重、自我体现、社会交往、他人认同、成就体验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内心人格体系。

(六)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过了学生社团成员集体的决策、指导教师的同意和指导,并在开展过程中积极创新载体形式,充分动员新媒体宣传等各类资源条件,以最终顺利开展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社团活动。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地锻炼了统筹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团结进取的精神,也间接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团队合作意识打下了基础。另外,社团活动也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与自身成长相结合,重庆警察学院各类学生社团运用校外活动周时间进街道、进社区、进中小学开展主题志愿活动,也促进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追寻理想信念、实践使命担当、服务人民、为社会经济建设做贡献的途径。

四、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具有政治性突出、专业性突出、类型覆盖面广、制度规范完善等优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安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团内部规范不够深入细致,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缺失

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顶层制度设计和日常内部管理。从学院层面,重庆警察学院出台了《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社团建设发展和社团工作的有力推动和良性开展。但从社团内部层面,各个社团内部的管理比较粗放,内部规范不够深入细致。主要体现在各个社团虽然也制定了社团宗旨、社团章程、组织管理制度等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内容大都宽泛且不实,流于形式,可实施性较差,没能起到规范社团成员行为、凝聚社团成员的作用。同时,各社团社长及其相关负责人的自身领导力也存在不足,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成绩达到班级前50%的社长仅占56%,无法达到全覆盖。社团负责人常常出现工作懈怠、只重活动形式等现象,也有的负责人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团的育人功能,只是简单地把社团认为是课外活动的载体,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团的发展活力。如今,学院学生社团的管理、社团成员的组织、社团活动的监督,更多依靠学院团委社团部的工作开展,各个社团自身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缺失。

(二)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不足

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指导教师肩负着把握学生社团发展方向,加强社团成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社团内部日常管理,参与、指导、监督社团活动,及时发现掌握、指导整改社团建设和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职责。如今,公安院校学生社团配备了至少1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定期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建设发展给予指导。但受制于公安院校教师总量较少、兼顾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缺乏除工作量认定外的进一步激励机制等,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监督,对社团内部运行的总结,对社团工作经验的提炼,离标准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也间接导致部分社团缺乏“向心力”和发展社团的“牵引力”。

(三)社团类型发展不均衡,缺少协同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按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主要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公安院校学生社团也不例外。但从社团规模和活动开展频次来看,各公安院校社团规模较大、活动开展频繁的还是以思想政治类社团、公安专业类社团、体育类社团为主,科技类、创新类及小众爱好类等新型特色社团规模较小、活动开展频次较低。以重庆警察学院为例,开展活动规模较大、频次较多的是时事政治研究社、警务技战术研习社、足球社、篮球社等社团,而各个社团开展的日常活动类型除思想政治学习外,还是以与本社团类型主题相对应的专业活动为主,如警营交子社开展警察交通管理研习活动、攻防小组开展体能锻炼活动、足球社开展足球比赛活动。相对而言,无人机社、科技爱好者协会等新型社团,武术协会、街舞社等成员较少的社团,社团规模较小、活动开展频次较低。同时,各个社团基本是以本社团单体进行的方式开展活动,几乎没有社团之间联合开展活动、协同发展的局面,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团建设发展的僵化。

(四)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更广范围的舞台

受人员、费用、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公安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大多在校内开展,基本局限于校园生活范畴,学生在各类社团活动中特别是文体才艺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的提升有限。再加上社团活动的设备、道具、服装、器材等必需品也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换代,也成了社团活动质量无法提升的制约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社团建设较为突出,众多社团有规模、有亮点、有特色,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配备专业一流教师,日常社团活动长期规范化开展,多个社团在各个层面获奖。其中,其管弦乐社团(警乐团)作为文艺类学生社团,曾代表公安院校多次前往奥地利、比利时等国演出或参赛,为学校乃至公安系统争得了荣誉。学生也在社团活动开展中,不断提升才艺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

五、深化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团工作中的先导地位,把党建、团建与社团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公安院校是具有专业特殊性的高校,政治当先、政治建校是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工作中,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社团,把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公安优良传统和人民警察精神教育贯穿到社团活动中,坚定不移夯实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的功能和地位,是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团工作机制,以全员育人助推社团均衡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传承学校文化、发展创新思维、应用专业知识、磨炼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践行实践育人等多方面功能,需要高校特别是公安院校进一步深化认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群团工作整体格局进行谋划部署,充分调动全校部门资源,共同参与学生社团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协调联动长效机制,特别是教学系部要加强对专业对口社团的指导,促使各类社团协调、均衡发展。

(三)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和监督

配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是推动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将指导教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将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核算认定,使其享受相应待遇,并将指导学生社团情况纳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表现中,对考核优秀的指导教师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给予政策支持,增强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以重庆警察学院为例,学院根据《重庆警察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认定,并将指导学生社团情况纳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表现中。

(四)整合社团资源,打造精品社团和品牌社团活动

公安院校应发挥对学生社团的统筹和引导作用,按照分类指导、有序发展的原则,严格执行注册登记、严格把关资质审核、严格落实年审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资源整合,对蓬勃发展的优质社团,集约各个社团的资源助推其建设;对发展不力的社团,调动优质社团资源对其进行帮扶;对存在意义缺失的社团,引导优质社团对其进行合并,确保各类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公安院校要鼓励和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发挥创新意识,举办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与新时代特色且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并长期坚持形成传统,发挥品牌效应,形成品牌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力。例如,重庆警察学院的社团文化季,就是由数个社团活动集合的社团活动集群,俨然已经形成品牌效应,每学年皆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公安院校应积极对优秀社团和社团学生工作人员进行评价,通过数据化、可视化等方式进行有效评价,定期评选优秀社团、最佳创新社团、最具潜力社团、优秀社团干部等荣誉称号,从而推广经验、树立典型。因此,公安院校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社团,建立一批品牌活动,表彰一批优秀先进人物,是深化社团建设发展的有效举措。

深化公安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公安院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特点出发,从学生社团建设规律出发,围绕学生社团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格局,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创新思路,打造品牌社团,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引领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强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预备警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公安战线输送优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社团校园文化
缤纷社团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