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人文的核心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在价值塑造上、文化认同上以及学科归属上具有一致性,使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属性尽显。因此,结合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特点,着眼于医学伦理学的课程特色,处理好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几个关系,理清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是推动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关键。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大爱情怀与人文关怀能力的医学人才为目标[1]。立德树人始终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最本质要求、最鲜明特色,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价值内蕴。
医学伦理学课程属于医学与人文课程的交叉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来开设。它以“医乃仁术”的精诚大义,“仁者爱人”的处世之道,“医者德为先”的从医要求等,来涵养医学生未来的职业之道。相较于医学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其他医学人文课程,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具有本然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共同承载着医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其育人的价值本位更加凸显。从我国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开设历史溯源看,它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课程性质看,它属于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从课程管理看,大部分医学院校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由此,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以及与思政课的协同优势。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职业道德功能,本就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两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医学院校之一,1982年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制订了《实习医师医德规范》,1982年在第二次全国医德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富有创意的全国第一个医学院校毕业生誓词。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精心构建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育人特色,2018年课程团队的“厚德载医、塑心树人——医学生医德素质培育36年的实践与探索”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充分彰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育人本性。由此可见,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人文属性,本然内含着思政内容: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其价值引领作用十分明显。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部分医学院校陆续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以来,课程内容凸显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在统领课程教育内容的医德基本原则方面,1982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医学伦理道德学术讨论会上,即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德根本宗旨。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是医学的核心价值,而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注“人”、关注“病人”、关注“病人的健康”,也始终是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价值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一的疾病治疗需求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多样化的需求转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2]。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民立场和鲜明的政治导向[3],是新时代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我校的课程团队始终在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立足课程的价值导向,坚持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不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4]。2018年以来,山东省教改课题“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医学生健康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获得立项。2022年,“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向健康人文教育的转轨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不断实现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为实现人民的全面健康提供支持。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5]。医学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即要求在医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范围内,发挥每一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共同构建医学专业的职业道德精神体系。仁心仁术、关爱关怀、帮助安慰等对患者的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是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是医学职业者应然具备的医德素养,也是新时代医学人才的核心要求。培养具有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医生,始终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价值要求和课程使命。这与新时代医学院校的育人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就是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基于此,我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着眼于课程本身的专业特色,立足“大健康”时代,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着力培养医学生对人性的关怀、生命的尊重、人道主义精神,担负起培养新时代优秀医学人才的更高价值担当。2021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临床岗位人文胜任力导向的医学人文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获批立项,这为我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平台。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如何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把握好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实践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是推进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遵循。
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带有鲜明的医学专业特点,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手段以及育人规律,培养医学生崇高的医学职业素养,做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人文情怀的从业者。应该说,医学伦理学课程主要体现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功能,是一种职业的价值引领,是“隐性思政”。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有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的教育内容,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体现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办学特色。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是“显性思政”。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实施,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隐性思政”和“显性思政”的关系。既不能把思政课程内容硬性灌输进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模糊了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基本使命和价值,削弱其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用思政课程来取代医学伦理学课程;也不能将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施仅做表面文章,浅层次融入、机械式结合,致使“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6]。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实施,应该自觉以思政课的基本理论为统领,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但是又以不侵蚀其课程应当价值为逻辑前提[7]。坚持显隐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在育人上的合力作用。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8]。医学伦理学课程知识作为思政载体,尽管具有先天优势和理论上实现的可行性,但是实践中也容易出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割裂的困境。“课程思政”不是把专业课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9]。处理好“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的关系,是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从医学伦理学知识传授的内容来看,“知识导向”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的嫁接,不是医学伦理知识与思政知识的组合,而是思政价值引领于无声处的润物细无声。从知识传授的过程来看,“全程育人”是就课程教学全程而言的,并非要求在全部医学伦理学知识中都要体现价值引领,要挖掘恰当合适、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点渗透,这样才能保证价值引领不是空谈、不是形式,切实做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实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的育人目标,达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包括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重塑、教学方法选择、教案课件编写、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等。在实践运行初期,由于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同,容易出现课程思政的碎片化,如内容供给的碎片化、资源挖掘的碎片化、实践实施的碎片化、教师参与的碎片化等,从而影响到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目标的顺利达成。当前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施,主要是以教师的典型示范方式来推进的,这对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实施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课程思政实施不是单个教研室、不是单个教师的任务,思政内容供给也不是随意的。因此,为避免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碎片化”现象,我们应该着力构建“整体化”的课程思政模式,强化课程教师全员参与,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全面汇聚思政资源,优化论证融入方法,形成规范性、共享性、互动性、协作性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10],实现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从“个体示范”向“群体攻关”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课程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共建共享来大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要立足于医学伦理学的课程现状、课程特色、教学特点,正确把握好课程思政系统中各要素的联系。潍坊医学院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上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实施了以队伍为关键,以内容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以考核为保障的课程思政优化策略,协同推进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否有效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11]。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取决于课程教师团队的育人意识、育人自觉、育人能力、教研水平和协作精神。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团队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做法:首先,课程负责人制定“目标驱动”的课程思政任务和要求,确立授课的基本价值导向。以医学伦理学在线课程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申报为助推,组织团队共建,精准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积极性;其次,组建以伦理学教研室为中心、思政课教师为专家、专业教师参与的纵横联动的课程思政协作学习研究共同体,开展课程思政项目专题研究,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前瞻性问题,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提供助力。最后,以教师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为引领,推荐教师参加“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评选”“疫情期间优秀共享课程评选”等活动,借助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激发课程教师自觉的思政育人动力。近年来,课程团队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医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立项省级、厅局教学研究课题10项,出版《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谐医德观研究》专著2部,连续三届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获批“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极大提升了教师团队思政育人的积极性。
优化和重塑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是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的最核心问题。课程团队坚持以“传授医患伦理之道,领悟医学职业之善,培育医学人文之魂”为使命,以“人民生命至上、健康首位”为价值引领,通过集体大备课、集体课堂听课、集体专题研讨的形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明确了统一的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一是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从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史的梳理中、从医学伦理规范体系的传授中、从医患伦理之道的解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职业要求,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理想,提升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伟大理想[12]。二是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以生死观教育为基底,在临床诊疗、人体器官移植、前沿医学技术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伦理要求中,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科研学术规范的伦理要求与患者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紧密融合,以此增强学生的伦理判断和伦理决策能力,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三是职业道德行为能力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优质的思政内容供给,防止了不同教师思政内容供给的差异性,防止了课程内容供给的碎片化,促进了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
2021年,课程团队的“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先后荣获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案例一等奖、二等奖。
良好的情境创设是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与育人目标达成的桥梁,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程团队充分利用自建《医学伦理学》在线课程平台,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贯通,以互动教学为抓手,以浸润式实践教学方法为强化,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增强其医学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3]。第一,以全国性抗疫网络学术会议为推动,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社举办的“医学生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使命与担当”“抗疫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暨课程思政建设”等(网络)研讨会,通过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亲历感受和经验分享,对医学生深化医学人文照护力量的理解、促进医学人文情怀的形成、做有温度的医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体验和感悟平台。第二,利用在线课程的“课程问答”区,发布“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致敬最美逆行者”“医学是有温度的”“医学的初心是什么”等话题讨论,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仁心仁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等医学职业精神的内化和理解;第三,建设了线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及时将抗疫故事、抗疫视频、最美医生事迹等上传,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增加感悟和体验;第四,利用“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医学人文实践资源库,探索以强化体验感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浸润式”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搭建“贴紧、贴近、贴实”临床实践的线上线下实践活动的新载体[14],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实践助力,课程思政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医学伦理学课程2020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共享课程二等奖,2021年获评智慧树网“特色高校精品课程”。连续多年《潍坊医学院报》开辟“健康中国 我们在行动”“弘扬抗疫精神 践行医者使命”“见习实习学子 话医者情怀”等专栏,刊登的学生实践性感悟体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相关媒体给予了报道。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对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感受者、获益者,着力于从需求侧、产出端考核评价[15]。第一,采取融合式评价方式,学生医学职业价值观塑造是以医学伦理学课程为载体的,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无法通过单一的评价指标来进行的。我们坚持以评价医学伦理专业知识为主导、采取医学伦理知识与思政知识融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第二,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考核学生在师生互动、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主题演讲、反思感悟等过程中对医学职业价值观的认知状况,同时教师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从教与学的两个维度深化价值观塑造,促进学生伦理分析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形成,形成了将平时作业和考试融合为一体的考试模式[16]。第三,通过主题征文、情景剧大赛、医学人文音乐朗诵会、社会实践调研、见习实习等形式,对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德行为、医德情感等医学伦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进行总体的认知和评价。第四,在终结性考试中,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融入考试试题中,专门设置“材料分析题”,考核学生对医学职业理念、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医学职业规范、伦理决策能力等。在坚持多维度考核的基础上,将医学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纳入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充分发挥质性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2018年11月,《大众日报》在《纵深》版头条[17],报道了我校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精心构建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不断提升了思政工作水平和实效。
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是一项新的教学改革,如何着眼于课程本身的专业特色,保持好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属性,培育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时,又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