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

2022-12-26 13:36
关键词:创造力文化产业文化

孟 茂 倩

(河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在我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创意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不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消耗而增加内在价值的新兴产业,通过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增强产业的科技、文化含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已成为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创意文化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产业形态,不仅具有产业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不仅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繁荣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具有战略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创意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地,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产品与企业,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从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看,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地区分工。许多省会城市成为本省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一些文化基础深厚、创意力量强大的非省会城市也在创意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影响力,个别具有特殊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的中小城市和村镇也成为某一领域创意文化产业的积聚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意文化产业也遇到一些问题。譬如具有中国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不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创意文化产业虽然快速崛起,但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如许多互联网服务业只是将外地或外国运作方式本土化,网上提供的服务内容缺乏创新,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事情时有发生。创新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创意文化产业中缺乏能够融会、沟通中外文化的人才,以及能够对国际潮流产生影响力的大师级领军人物,不能成功地吸取国际化元素,创造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著名创意经济家佛罗里达认为创新有三个核心要素——宽容、人才和技术,每个要素对于吸引创意人才、激励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都是必要的[2]。除此之外,创意文化产业的分布比较错综复杂,各省之间的发展程度不同,全国范围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尚未形成统一的产业链。

创意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普遍存在着发展不规范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行业自律、采取不健康的竞争手段。缺乏对水平、质量竞争的重视,而过度注重价格的血拼。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规范和社会秩序,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企业的社会责任。

由于缺乏指导和规划,不少城市在进行创意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园区建设时,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至出现了一批功能雷同或相近的创意文化产业园。有些地方表面上是在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而实际上是在搞变相的房地产项目。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些地方由于行政干预过多,严重影响了一些优秀企业的入驻,导致发展过程比较艰难。

从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在过渡初期,工业经济形态明显,知识经济初具形态。在过渡中期,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并存。在过渡后期,知识经济形态明显,工业经济形态逐渐退居其次。这一时期,知识工作者大量出现,创意阶层不断涌现,创意文化产业创造力迸发。创意文化产品是通过电脑、软件、数字通信技术等使得创意人的奇思妙想成为可能,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与文化要素的附加值。科技创新改变了创意文化产业的生产流程、营销方式、消费方式,创意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将成为提升创意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数字电视、电子出版、视频点播、数码电影、数字娱乐等新的创意文化产业群将形成主流,关于各类“数字标准”的竞争将成为数字创意产业最具战略意义的竞争。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对绝大部分创意文化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长期的影响,如“自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媒体的进入门槛,对所有平面媒体和新媒体的生存方式都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及传播具有极高流动性,对特定空间的依赖程度较低,部分工序可以分散在境内、境外多个地点,乃至线上完成,因此文化产业集群能够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和约束,组织生产创意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3]

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源地主要在城市,城市功能的完善与创意文化产业创造力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从国际来看,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韩国的首尔等以知识经济、新兴经济为主的城市具有相当丰富的创意文化资源,而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这些城市带来大量的附加值,提升了城市的内涵,对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贡献明显。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台北等城市也有一定的创意文化基础,能促进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城市的行为主体不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产业组织,创意层面的比重也在加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数量已有数千家,几乎每个省都有,其中一半以上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4]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度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内在因素,无论是文化还是创意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并指导着文化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的政府执政文化或执政理念是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必需的土壤,政府产业政策的出台与执行力度及其对待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都是影响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要么为创意文化产业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么成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甚至反过来影响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5]。

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的特质,外化为特定的创造力,从而使文化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并对创造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表达,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转化为创造力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创造力发生的品质创造基因。创意文化产业是利用智力资本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生产与流通的新兴产业。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高智商人才的集聚领域,其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创作和设计人才,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更需要提升国民的艺术和文化修养,依靠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民族创造力的培养来发展。“随着政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激励政策,积极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扶持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培养新兴文化业态将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6]在创意文化产业中,人才的培养对创意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创意文化产业创造力必须从创意人才的成长和创意阶层的培养开始。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首先要尊重人的创造力和个性,以更加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避免陷入文化工业化发展的误区,更好满足现代社会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根据创意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创意人才分为创意生产者、创意转化者和创意产品经营者,不同人员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创意生产者主要是指文化内容的提供者,包括艺术创作人员、设计师以及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文化内容的人。创意转化者和创意产品经营者则是指既通晓创意产品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又精通经营之道、能根据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实现创意产品经济价值的人。完善创意人才培育机制需要针对产业链上不同人才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创意生产者的培养要多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为他们营造宽松多元的氛围,促进他们的开拓性思维,使他们头脑中的火花发生碰撞。创意转化者和创意产品经营者要注意培养他们先进的经营推广理念,培养他们挖掘专门化的信息渠道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教育改革方面,要注重创新型文化人才的培养,为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如将设计、媒体、艺术融入到国民教育各个阶段,注重创意阶层的全过程培育。加强专门创意人才的培养,在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专业资格培训,鼓励专业人士相互合作,并加强与领域内顶尖学校的国际合作和国外专家交流[7]。

创意活动的经济价值有赖于知识产权的衍生、开发及保障。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前提,知识产权的作用和功能是识别和判断产权归属,以保障交易秩序的稳定。因此,知识产权是创意文化产业的灵魂,要让文化创意和传统制造产业无缝对接,产权保护是核心。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营造宽松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公众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将国家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与具有区域特色的基本创新体系有机衔接,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意文化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产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让具有不同智慧专长的创造者拥有不同的展示空间。政府必须为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给予创意文化产业企业财税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创意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创造力的水平和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源自个人的智慧,来自个人的艺术创作,其核心价值和艺术性并非单纯源于经济角度,而在于有没有凝结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如果一味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难免会出现“文化艺术快餐化”现象。当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出现的市场浮躁、创意产品精神含量和技术含量不高、内容低俗化倾向严重、部分创作者一味讨好受众逐渐丧失创作主体性等,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创意创造力不足的表现。

近年来,在发展创意文化过程中,大家有一种共识,就是文化创意不能过度,一定要有创意的底线,否则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创意不是宫廷戏“穿越剧”的轮番轰炸,也不是无病呻吟的文学叙事,它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提炼和精细加工,必须避免“程序化”的想象和“批量化”的生产,对照现实,放飞想象,另辟蹊径,才能发挥创意。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文化培育机制,持续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立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机制,强化创意文化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培育和提升创意文化产业的创造力,不仅需要厚重的人文精神,更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只有瞄准世界市场,关注和把握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需求,才能融入全球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把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放在人类文明的大熔炉中,才能真正提升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输出创意文化产品,不仅能够促进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而且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文化品牌。

创意文化产品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创新发展的产物。文化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适合人们消费的产品,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化为富含创意的文化产品,既让传统文化得到开发和传播,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容和价值。科技与创意文化产业的互促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科技成果为创意展示提供载体和平台,随着大众文化消费需求逐步进入“内容为王”和“读图时代”,创意文化发展也需要更高的高科技平台来更好地表达深刻的文化内涵。高科技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创意文化在符号创造方面的独特优势,从而更好地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便利,也为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源动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创意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在先进的制造业基础之上,没有先进的工业基础和制造水平,文化产品的制作只是一句空谈。回顾历史,西方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源于其先进的制造业和装备水平,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证明,制造业为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品牌,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必须不断完善工业体系,提升工业制造水平,打造高附加价值的创意文化品牌。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加深,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创意文化产业所处的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对抗走向合作,逐渐形成了产业联盟这种双赢的战略模式。创意文化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走向产业联盟,依托产业联盟开展组织创新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整合创意文化资源,提高整体竞争优势,这是创意文化产业形成核心凝聚力、增加文化自信力、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创意文化产业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促进创意文化资源的集聚是提高创意文化产业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从现实来看,当前全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经济以及关联产业的融合,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意文化产业协同集聚的时机已经成熟。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应综合协调、相互配合,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不断强化市场运作手段,加速创意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各地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要首先对本地区的文化、自然、产业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然后在明确资源和特色的基础上,可以从区域竞争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建设政策总体上遵循“地方政府优先、中央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规律。

随着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进一步规范,文化、传媒、出版等部门已成为引领和推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延扩张和外生型驱动的作用机制也逐步下降,如此,应逐步培育“政府+市场+企业”的系统协同机制, 最终形成市场化模式的内生型驱动功能,取代原有的系统外力作用机理控制和简单叠加模型。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将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进行规划,从而越来越彰显该产业在提高地区经济增加值和综合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区域间创意文化产业的竞争将围绕着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合作与反合作,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在地方战略利益的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将会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来演示其合理性。国家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在指导各地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更加突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选择倾向,许多地方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得不由“大而全”转向发挥本地相对优势的“小而专”。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将形成若干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群。

同时,随着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为中小企业。在这种背景下,创意文化产业内存在着比较充分、激烈的竞争。但随着创意文化产业市场的逐渐成熟,一方面掌握网络主导权的企业将持续向下游增值,部分延伸自己的价值链、产业链,另一方面不对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将使众多中小企业丧失自主发展和经营的权力,只能依靠大型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从这一角度观察,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结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猜你喜欢
创造力文化产业文化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