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养正积自除”思想探讨养胃气法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2022-12-26 23:51林志宾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2期
关键词:邪气养胃脾胃

林志宾

(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广东 汕头 515041)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尚未普及或早期并无特异性指征,发现时多是中晚期,此时患者多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或术后仍须辅以放化疗,该类疾病复发率及转移率均较高,死亡率居高不下[1]。中医药在缓解肿瘤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预防复发与转移等方面有一定疗效[2]。然而现代中医治疗肿瘤多采用祛邪之法,忽视“正虚”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患者长期服药可伤及脾胃,导致脏腑、气血亏虚,肿瘤病情进展。肿瘤可归属于中医“积聚”范畴,古代医家论治“积聚”时提出“养正积自除”思想,强调养胃气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养正积自除”思想,并结合笔者临床体会探讨养胃气法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以期为肿瘤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1 从中医积聚论治肿瘤

中医学中并无肿瘤的病名记载,但根据肿瘤的症状,可将其归属于“积聚”范畴。《灵枢·五变》言:“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提出积聚的部位在肠中。多数医家认为积聚指腹部结块,可以延伸为现代医学的腹部肿瘤。康砚澜等[3]研究发现,以积聚为主的腹腔脏器肿瘤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较为丰富。《黄帝内经》指出积聚的病变范围广泛,邪气可积聚在机体各部位,包括五脏之积的“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及“肠瘤”“昔瘤”等[4],与肿瘤的临床表现类似。历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积聚理论进行了扩展,《难经》指出积与聚的区别:“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可见积与聚分别与良、恶性肿瘤的特点相似。张仲景《金匮要略》将妇人腹部肿物称为癥瘕:“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其中癥瘕为积聚之异名。桂枝茯苓丸以祛邪为治则,散寒化瘀为法,可阻止邪气的进一步积聚,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现代医家治疗肿瘤常用的解毒散结法也是基于该原则。徐振晔教授认为肿瘤病机关键为邪气在体内留而不去,出现气滞血瘀、热毒内蕴等邪气积聚状态,治疗时可酌情选用山慈菇、蜂房、七叶一枝花或石见穿等解毒散结的抗肿瘤中药[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指出治疗积聚时祛邪不能太过,以防伤及人体正气,反而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笔者尝试从扶正的角度探讨中医肿瘤的治疗。

2 “养正积自除”思想与养胃气法

“养正积自除”思想源自金代医家张元素。张元素,字洁古,脾胃学说创始人,认为脾胃为中土,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其在《医学启源》中将药物甘苦与脾胃苦欲补泻相结合以遣方用药[6]。李东垣继承并发扬了张元素的脾胃理论,被称为“补土派”代表人物,著有《脾胃论》。李东垣弟子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提出:“先师尝曰:洁古老人有云,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由此可见,张元素治疗积聚时重视固护人体正气,真气、胃气强实则积聚自能消散,而胃气的强弱与脾胃功能息息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为一切生理功能的主宰,分布于全身上下,随经脉无处不到而能抵御邪气[7]。真气来源于先天,又有赖于后天水谷之气与呼吸之清气的滋养。水谷之气即是胃气,由脾胃运化水谷产生,《脾胃论》指出:“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因此“养正”即是养正气,养胃气,具体方法为补养、健运脾胃,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血精微输布于周身,气血畅通则积聚自消,营卫调和则邪气不可侵犯。

3 脾胃虚弱贯穿肿瘤始终

基于“养正积自除”思想以养胃气法治疗肿瘤的原因不仅是由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这一病机贯穿肿瘤发病始终。

3.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有关 肿瘤的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包括饮食因素、生活习惯因素、心理因素及健康素养等[8]。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均可损伤脾胃,而工作生活压力大、运动不足则可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能周流、固护肌表,进而导致脾胃虚弱,邪气易侵犯人体。孙凯等[9]分析胃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真实世界中医证候特征,发现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虚损较多,认为脾胃虚弱可能是胃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核心病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水谷的运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脾胃一旦受损或先天脾胃不足,则水谷不能运化,进而内生痰湿,胶结于体内。脾胃为人体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失常,则人体气机不利,导致气、血、痰、湿等相互胶结,化生毒邪蓄积于脏腑,毒邪留滞不去,最终形成肿瘤。另外,肿瘤病程较长,久治不愈则耗伤人体气血,使脾胃功能日渐衰弱。

3.2 现代治疗方法易伤及脾胃 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早期采用手术治疗,晚期多采用放、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从中医角度看,以上方法均为强有力的祛除邪气之法,势必伤及人体正气,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抵抗力下降等气血不足之象,特别是化疗可直接损伤脾胃,患者常见食少纳差、舌淡脉弱,甚至恶心呕吐等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临床疗效不佳,易出现肿瘤复发或扩大、转移等。

4 养胃气法防治肿瘤的具体内容

4.1 扶正祛邪,攻补有度 肿瘤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基本治法为扶正祛邪。谢丹枫等[10]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国家名老中医治疗肿瘤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主要治则。肿瘤患者的正虚以脾胃虚弱为主,且贯穿肿瘤发生、发展始终,故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肿瘤患者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养胃气以扶正。养胃气法之本在于恢复脾胃健运,根据辨证结果采用益气养阴、行气开胃、疏肝健脾等,用药应避免过于滋腻碍胃以防虚不受补。攻邪时也应根据邪气的性质、强弱而用药,避免过伤胃气。如毒邪较盛者,选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瘀血明显者,选用三棱、莪术、赤芍等;痰阻明显者,选用半夏、薏苡仁、浙贝母等。此外,还可适当采用软坚散结类药物,如鳖甲、夏枯草、牡蛎等。

4.2 养胃运脾,润燥祛湿 《临证指南医案》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抗癌祛毒药物及放化疗易伤及脾阳,导致脾运化不及,水湿内生,阳气不能升发,营养不能输布全身,患者表现为消瘦、疲倦、腹泻等。脾胃相互影响,脾不能为胃行津液,加之久病胃津亏虚,出现胃不能顺降,表现为食欲差、胃脘部不适、口干舌燥等。肿瘤患者脾湿与胃燥常同时存在,温补脾阳则伤胃津,滋润胃阴则碍脾,故临证时可将甘淡养胃与行气运脾相结合,应用太子参、山药、白术等健脾益气养阴,山药可滋胃阴,又能助太子参补脾,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运用以山药为主的资生汤治疗虚劳[11],与肿瘤久病虚损之机符合。茯苓、薏苡仁等可助白术健脾利湿,陈皮、木香、紫苏梗等行气开胃,用药不燥不腻,缓复脾胃功能,使患者能耐受西医抗肿瘤治疗,减少不良反应,并改善生活质量。

4.3 疏肝理气,升降气机 情志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乳岩”“噎膈”“石瘿”等关系密切,致病情志以忧、怒、思为主[12]。患者对肿瘤的恐惧及对治疗效果的忧虑均可导致情志失调,肝气不畅,横逆犯胃,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脾胃虚弱。反之,患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养肝,肝血亏虚又易致肝气不畅,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多见胸闷胸痛、恶心干呕、失眠烦躁等症状。因此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应注意调畅肝气,可用柔肝行气之品,如白芍、佛手、郁金等。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用黄芪益气升阳,枳实行气降胃,使脾升胃降功能正常,则肝气自然调畅。

5 小结

综上论述,肿瘤可从中医“积聚”论治,“养正积自除”思想是目前以祛邪抗癌为主的中医肿瘤治疗观点的补充,其强调调护脾胃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扶正祛邪、攻补有度,养胃运脾、润燥祛湿,疏肝理气、升降气机等养胃气法,可为肿瘤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邪气养胃脾胃
明目养胃食荠菜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幸福来自感动
喝粥真的养胃吗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养胃有什么方法
别轻易拔罐刮痧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