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增强CT影像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022-12-26 12:08张燕丽姜笑晨本莉红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造影剂淋巴结病理

张燕丽 姜笑晨 本莉红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肺癌常见类型,主要起源于支气管腺体、支气管黏膜及肺泡上皮组织,具有细胞较大、核异形、胞浆丰富等特点,且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整体预后欠佳,因此,临床需及早明确诊断,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以改善预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为临床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能够获得临床诊断所需数据,但常规CT诊断存在较高漏诊、误诊风险[1-2]。而增强CT是指在CT平扫基础上加用造影剂注射后重点检查的一种手段,能够获得更高的对比度,便于临床评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大小及肿瘤大小等方面情况[3-4]。但临床关于增强CT影像特征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研究尚不多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增强CT影像特征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NSCLC诊治提供重要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0.58±5.19)岁;体质量指数19~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26±1.67)kg/m2;病理类型:42例腺癌,28例鳞癌,8例腺鳞癌;肿瘤类型:46例例周围型肺癌,32例中央型肺癌;分化程度:31例低分化,25例中分化,22例高分化;淋巴结转移:33例转移,45例未转移。纳入标准:经病理组织学诊断;均行胸部增强CT扫描;病历资料完整;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入组前接受放化疗;伴有其他恶性肿瘤;伴有器质性病变;存在免疫缺陷;合并急慢性感染;严重精神障碍。

1.2 方法

增强CT扫描:选用美国GE Optima 64排CT扫描仪检查,设置参数为250 mA、120 kV、厚度5 mm,指导患者屏住呼吸后经肺尖扫描至肾上腺,平扫完成之后将造影剂以3 mL/s速度注入尺静脉,完成增强扫描。记录最大肿瘤层中距离肺门最近、最远边距,并计算平均值。CT强化程度依据最高CT强化值与平扫CT值评价,轻度强化为<15 HU,明显强化为≥15 HU;并可依据肿瘤直径分为≤3 cm、3~7 cm、≥7 cm;依据淋巴结直径分为≥1 cm、<1 cm;并扫描肺门、纵膈淋巴结,依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分为无淋巴结肿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均进行长达3年的随访,记录其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术后3年或截止至死亡时间,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

1.3 观察指标

(1)增强CT扫描结果:统计分析增强CT扫描后强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大小等信息。(2)增强CT强化程度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CT强化程度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类型间关系。(3)增强CT参数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比较不同增强CT参数患者预后3年生存率变化。(4)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将CT参数、临床病理特征等纳入COX回归分析,获取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增强CT扫描结果

78例NSCLC患者增强CT扫描结果如下:CT强化程度:43例轻度强化,35例明显强化;肿瘤直径:≤3 cm 32例、3~7 cm 18例、≥7 cm 28例;淋巴结大小:≥1 cm 33例、<1 cm 45例;淋巴结肿大:无淋巴结肿大10例、肺门淋巴结肿大3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7例。

2.2 增强CT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增强CT明显强化患者与轻度强化患者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增强CT参数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

经3年随访,78例NSCLC患者存活55例,3年生存率为70.51%(55/78);不同CT增强、肿瘤大小、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肿大NSCLC患者3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

肿瘤大小、CT强化程度、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1 增强CT强化程度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例,%)

表2 增强CT参数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例,%)

表3 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

3 讨论

NSCLC病因复杂,临床认为环境因素为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年龄、遗传、免疫等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可促使体内致癌物难以被及时代谢,从而导致基因变异[5-6]。而基因变异后未能被DNA系统及时修复,则可促使机体凋亡信号降低,使得凋亡与增殖信号间失去平衡,加速肿瘤细胞增殖,形成肿瘤组织。NSCLC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临床需及时明确NSCLC诊断,并寻找能够良好评估预后的手段,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以最大限度改善预后[7-8]。

CT为当前NSCLC早期诊断常用技术,借助X线束对肺组织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后经光电转换器转化成电信号,再将不同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模拟成图像,从而清晰展现肺部结构、特征,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数据支撑[9-10]。但常规CT漏诊、误诊风险较高。而增强CT能够在常规CT平扫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经造影剂注射后增强扫描,能够良好辨别血管与非血管结构,观察病灶组织血供等情况,且相较于常规CT平扫,增强CT能更好明确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大小、肿瘤大小等多方面信息[11-12]。而肿瘤大小、淋巴结肿大等信息与NSCLC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故通过增强CT扫描检查该类参数或可对患者预后起到一定预测作用。但临床关于增强CT与NSCLC预后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其具体价值仍未能明确,还需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增强CT明显强化患者与轻度强化患者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长期随访,78例NSCLC患者存活55例,3年生存率为70.51%(55/78);不同CT增强、肿瘤大小、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肿大NSCLC患者3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CT强化程度、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增强CT强化程度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增强CT检查肿瘤各项参数变化能够较好地评估预后效果。其原因为CT强化程度与病理性质关系密切,当造影剂注入后若病变组织内血管丰富,则造影剂可于病理组织内停滞、积蓄而强化。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血供丰富,故易在增强CT下强化,且强化程度高提示肿瘤侵袭生长能力强,故预后相对较差。肿瘤大小与肿瘤恶性程度存在明确关系,肿瘤组织越大则说明临床分期高、侵袭能力强,且更易发生周围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故肿瘤越大则预后越差[13]。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则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易存在远期复发等风险。增强CT能够良好评估该类参数,尽早开展增强CT检查能够及时掌握NSCLC肿瘤大小、强化程度等多方面信息,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并针对性优化治疗方案,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NSCLC患者增强CT影像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增强CT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造影剂淋巴结病理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肿瘤病理:从检查到报告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