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北首岭遗址展示利用研究

2022-12-27 18:45肖晓帅海浪
区域治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遗址文化遗产历史

肖晓,帅海浪,2

1.西北大学;2.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一、北首岭遗址概况

北首岭遗址地处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仰韶文化古遗址遗存。遗址位于渭河北岸的第二阶地上,西靠陵塬,东临金陵河,地势高,平坦开阔,距水近,土质肥沃,无水患之忧,是原始居民比较理想的生活区域。遗址区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呈缓坡状,相对高差2-3米。东部由于长久的洪水冲刷和雨水冲蚀而不断坍塌,形成20多米高的断崖。金陵河,西侧陵塬及对岸台地都是该遗址重要的历史环境。

北首岭遗址聚落由居住区和公共墓地组成,总体布局形式呈规律性分布。居住区和公共墓地彼此独立。居住区位于地势较高的北部,公共墓地位于地势较低的南部,且与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居住区由中心广场和住宅组成。住宅围绕中心广场而建,并且朝向中心广场,灰坑、窑等设施分布在住宅附近。

北首岭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占地规模约33000平方米。历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以及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的发掘后,发掘面积共计4727平方米。遗址构成主要包括建筑与出土文物两个部分:建筑遗址含仰韶时期房址50处,灰坑75个,窑址4座,灶坑2个,排水沟2道,墓葬451处;出土文物包括石斧、石铲、石刀、骨铲、角铲、陶刀等生产工具及狩猎、渔猎和日常生活器具6000余件。

陕西省文物局于1957年公布北首岭遗址为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北首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北首岭遗址为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北首岭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启动。拟建以仰韶文化为主题,以遗址博物馆为支撑,以原始村落遗址、遗物为内容,以复原的史前房屋建筑、广场、墓葬为主要景观的北首岭遗址文化公园。中央和省、市财政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北首岭遗址博物馆的土地征用、遗址保护与展示、基础设施、场景改造及其他项目建设。

二、北首岭遗址价值分析

(一)历史价值

北首岭遗址是关中地区继半坡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连续发展、一脉相承,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晚、中、早三个连续发展时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

作为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首岭遗址的发掘,丰富了中华文明历史细节,揭示了仰韶文化起始和早期阶段的面貌及变化脉络,是填补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关键时期的关键材料·为仰韶文化聚落布局、文化内通以及华夏文明演进过程的研究,增添了较多的新资料。

(二)科学价值

北首岭遗址发现有较为完善的村落布局,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房址、灰坑等遗迹,立体展现了当时科学的建筑结构与技术水平以及聚落分布等情况,对研究探讨关中地区仰韶时期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陶器制作技术方面,北首岭遗址出土三足器、尖底瓶等器物造型独具特征,形制科学,使用方便。表明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器物的实用价值,初步掌握了力学等科学原理。

彩陶器皿上的刻画符号补充了我国关于原始文字的历史记载,为汉字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案绘制所用工具与颜料,为原始绘画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艺术价值

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器形独特、纹饰画面精美,彩陶钵、鹅蛋形三足罐和双联鼎等陶器线条简洁洗练,造型富有特征,为难得的彩陶艺术珍品·虚实结合的造型,凸显了写实手法与浪漫主义思想的融合,具有浓郁的装饰效果和美感。陶塑半身人像,更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充分显示了当时我国仰韶文化的造型艺术和原始绘画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侧面反映了北首岭聚落当时繁荣兴盛的现实生活。

(四)社会价值

北首岭遗址是史前文化的重要见证,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管理利用好北首岭文化遗产,可以不断激发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民众文化自知、文化自豪、文化自信,为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北首岭遗址作为首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名单中唯一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公园,是彰显华夏文明历史的重要文化基地,起着展示关中地区璀璨的史前文明和提示炎帝故里文化内涵的独特作用。建设好北首岭遗址公园,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历史文化内涵,有利于补充陕西省在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方面仰韶文化价值展示的空白,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关中地区社会文化的活化与发展。以北首岭遗址为示例,探索保护展示利用新思路,扩展展示利用途径和策略,实现遗址与城市的和谐共存,促进文化旅游事业融合并持续推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

三、北首岭遗址展示利用现状分析

(一)遗址保存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来,遗址区依塬傍水的宏观自然环境并未发生改变,但半个世纪来的城市建设活动使遗址区的人工环境发生了较大改观,在遗址区的南、西、北三面已形成了较高密度的城市现状建成区,整个遗址密集分布区已处在城市的三面包围之中:西面为居住用地和军事用地;南面为龙泉中学的教学区;北面为居住用地。周边早期的建筑多为低层建筑,近年来建成的建筑则以多层为主,高层也已开始出现,最高的两座建筑为十一层部队招待所和十五层部队某建筑,对遗址区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遗址密集分布区域所在的龙泉中学目前仅保留初中部,高中部已外迁,从龙泉中学校门往北的操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基本已经废弃,往南为日常教学、办公等的主要场所。

(二)保护管理现状

北首岭遗址自20世纪50~70年代完成考古发掘后,大部分本体采取了回填保护的措施,只保留了VI区一处较为典型的墓葬区和I区的一处房址并修建了保护展厅进行展示。因此,遗址整体格局以及本体未受到严重的人工扰动,真实性较高。但相比较于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址区北部和南部,东部受到了洪水冲刷和雨水冲蚀形成断崖,毁掉了部分文化堆积,且存在进一步坍塌的风险。此外,原有的文物展厅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建筑面积小,条件简陋,因此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现代化要求。

(三)展示利用现状

北首岭遗址展示利用目前并不完善,比如现有的展示服务设施不足,无游客服务中心,无停车场;未建设综合展示型博物馆和用于展示不同类型遗存的专题专厅;缺乏对北首岭遗址分布与选址相关的金陵河、陵塬等历史地貌环境的完整展示。另外,遗址位于市区对外交通便捷,但同时伴随着遗址“淹没”于市区建筑内弊端,使得遗址与周围文化资源整合度不高,整体风貌缺乏协调性;周围建筑分布密集,包括学校、医院、工厂、居民楼、车站、单位楼等建筑物,并未充分考虑到对北首岭遗址的视线通廊的保护,忽视了对遗址缓冲区内的建设高度控制,使得遗址观赏视线受阻。

四、“三时段理论”视野下的遗址展示利用研究

(一)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及其对文化遗产的适用性评价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其著作《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所在的地中海时代》中首次提出了“三时段理论”。理论的核心论点是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对应至“结构、局势、事件”的概述性语言。这三个词分别对应着“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以及个体时间”。“地理时间”即长时段,是近乎静止的历史,比如地理气候,环境变迁,思想传统等,布罗代尔对其描述为:“几乎置身于时间之外”,它们能够重塑结构性的真实,对历史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社会时间”即中时段,是缓慢进行的历史,比如经济的运行、社会的进程、文明的兴衰等,它们属于集体的历史和总的趋势,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个体时间”即短时段,是短促迅速地历史,如地震、革命或是一次重要的演讲,它们是转瞬即逝的,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微小。

“三时段”理论作为历史研究的经典理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同时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发展也有着启示作用,这是基于历史研究与遗产管理研究二者的相似与相关性。首先两者研究目标相同,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文化遗产研究,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把握历史的本质;其次,二者的研究范畴也都是围绕着历史发展的框架和脉络展开,并未逾越文化遗产的本质是历史遗存这一客观实在。最后,二者的研究意义相同,都是帮助人类更好地反思历史、启迪智慧、传承物质和精神文明。

(二)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对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启示

在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方面,布罗代尔提出的三时段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构建宏观的展示格局,重塑结构的真实性。长时段理论的研究方法建议我们着重于历史环境的原真性表达,通过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地理结构来构建一个最为真实的文化起源空间。正如海湾和海峡孕育出海洋文明,平原和河谷孕育出农耕文明,草原和山地孕育出游牧文明,稳定的地理环境构建出的文化也是绵延的、相对稳定的,因此把握历史环境结构的重塑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价值。

三时段理论基于对中时段理论的研究建议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过程中把握相对稳定的局势,展示局势中阶段性的文化发展。北首岭遗址不仅是仰韶文化催生的产物,也是秦岭黄河文化和文明孕育催生的产物。因此展示的内容应当是多元的、层次性的,由表及里,由文物本体的展示延伸至秦岭黄河文明、农耕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范畴。

把握文化的交融性、多元性以及纵深性能够帮助深化对短时段的事件个案的理解。短时段理论的研究建议不必将个体事件的展示作为重中之重,过分的展示事件会导致将局势的整体割裂开来,陷入只能把握个体时间的谬误之中。但这种展示利用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局部事件的忽略,而是展示利用方式上进行动态性的成果展示,加速展示品类的周期更迭,不断更新考古成果。应当明确事件的展示利用是为了见微知著,通过历史所遗留的枝节把握宏观的历史躯干乃至环境结构,而并非拘泥于个体事件。比如,大多数人在秦始皇陵进行游览观赏时往往只参观游览陪葬品兵马俑,大部分人甚至不会选择前往陵区进行参观游览。大多数游客并不关心皇陵的整体,只对部分的陪葬品感兴趣,因此他们难以把握秦始皇陵所代表的秦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本质。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宣传的下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更加乐于看到文明中自身易于把握的东西,例如一出戏剧,一次画展,一场演讲等。

(三)“三时段理论”下北首岭遗址展示利用的具体策略

首先应当恢复遗址历史时期塬、台、河空间格局,重现遗址地理风貌,展示遗址依源傍水的宏观格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指的是城市用地中包含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的植被形态,既包括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也包括了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历史环境以及历史空间格局的重现遵循了遗址保护利用的真实目的,对北首岭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特征进行了最为宏观的内涵阐释,符合系统阐释原则。金陵河,西侧陵塬及对岸台地都是北首岭遗址最为重要的历史环境构成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生态整治、历史格局恢复、原始环境展示等措施能够提升北首岭遗址历史环境的真实性与可续性。与此同时,对遗址周边建筑进行高度控制,设置缓冲区,都能够很好地保护视线通廊,提升遗址的可观赏价值,统一协调周边环境与遗址的和谐风貌。

其次应当确立展示结构和展示方式的多元化,遗址的展示将围绕不同的主题与层次依次展开。根据北首岭遗址的遗产价值特征和文化公园特点,设立不同类型的展示主题。展示主题由面到点,从环境特征、原始聚落文化背景到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建筑墓及墓葬,再到出土文物展示、相关情景重现、考古工作体验等主题。展示方式应当遵循功能分区的原则,结合其遗址遗存的分布特点以及周边的道路交通状况、城市用地状况将遗址分为遗址展示区、陈列展示区、入口功能区三个区域。不同的功能分区配备不同的基础设施,设置不同的用地类型,提供不同的基本服务。有条理性的功能分区能够充分考虑到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增加游览场地的容积率,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游客的游览效率与满意程度。

最后应当注重文化资源的整体整合与区域联动。宝鸡地区有很多年代、类型都截然不同的文化遗产,整合宝鸡地区其他文化资源,促进区域联动才能立体呈现宝鸡地区发展历史脉络。单独开北首岭遗址历史资源会使得遗址本身失去与其他文化景观的联系,使得遗址陷入孤岛化困境,不利于形成文化景观群。此外北首岭遗址文化公园的规划和建设也能使遗产的展示利用达到沉浸式展示效果,更加直观、清晰地为人民群众带来文化体验与休闲休憩的双重感受,从而提升文化格局与居民体验感。当文化遗产的展示不再拘泥于局部事件的展出,而是更加重视结构的重塑和局势的把控,将对宏观的地理风貌、文化氛围、历史精神的恢复作为首要目标,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五、结论与展望

北首岭遗址是关中地区继现半坡遗址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是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该遗址地处宝鸡市郊,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活动使得遗址区的人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同时随着宝鸡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遗址地区周边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活动日益增加,将进一步影响遗址区的环境风貌,因此对周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然而,文化遗产地的规划与建设本身并非与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相反通过遗址规划建设补充城市缺失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唤活城市文化底蕴,通过发展地区旅游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旅游资源打造城市名片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北首岭遗址作为宝鸡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若对该资源进行充分展示和利用,必将有力地带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为宝鸡市的城市建设增添活力。

猜你喜欢
遗址文化遗产历史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