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功用拾遗

2022-12-27 22:46凌翠艺梁雅琦缪文学周玉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补气黄芪心衰

凌翠艺 梁雅琦 缪文学 叶 斌 周玉杰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其主要成分为多糖、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黄芪是临床上运用频次高、范围广的一味药,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甘,微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除了以上功效,古籍对黄芪的记载还有很多其他功效,现作简要阐述如下。

1 补气退热,善消阴火

黄芪性甘、微温,归肺、脾经。金元四大家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李杲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由于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导致的脾胃内伤引起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此称之为“阴火”。《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又云:“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盛,而生大热。”因此提出甘温除热的治疗大法,运用味甘性温之品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作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黄芪,峻补肺脾之气,益气温中、升阳举陷,治本而除阴火产生之源。全方配伍注重补中升阳,使脾胃之气升发,元气足则阴火自然潜敛,元气恢复则阴火自灭而热退。故李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之圣药。”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药性合四时论》中言:“人参、黄芪是补气之药,适用于气虚发热或气阴两虚发热。”《本草发挥》载:“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亦用黄芪……虚热,用黄芪,亦止虚汗。”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黄芪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赵荣华等[1]探讨不同剂量黄芪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作用,实验中模型大鼠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芪水煮液口服5 d后,各剂量组大鼠的体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黄芪大剂量组的降温作用最为明显且作用持续时间也较长。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发现,黄芪具有退热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虚而引起的发热类型,且不同剂量的黄芪在退热效果上有差异。

2 补气生血,善补阴血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行于脉中,与血同行,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血液生成具有重要作用。黄芪具有补气升阳、补益脾气的作用,而“气为血之帅”,其中“气能生血”,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之阳气充足,则脾胃健运,脾主运化及升清的功能正常,饮食的水谷能正常化生为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脾脏输布到全身,为血液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吴瑭《温病条辨·治血论》载:“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血外溢者,降其气而血自下;血内溢者,固其气而血自止。”从中可知,血虚者可以通过补气的方法来治疗,气充、气旺则阴血自生,此为阳生阴长之义。故临床在治疗血虚时,不仅着眼补血,还须注重补气。李东垣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补气即是一例。另现代研究也有阐释,陈凌波等[2]研究黄芪当归配伍对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当归配伍,其比例为1∶1时促造血作用为佳,黄芪配伍当归可增强其促造血作用。故临床治疗血虚证时,黄芪能够通过其补气的作用达到补血的目的,临床可以运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等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肿瘤等疾病。

3 补中益气,健运脾胃

《本草纲目》载:“黄芪,益脾胃,实皮毛,去肌热,止自汗。”《本草经疏》亦描述:“黄芪禀天之阳气、地之冲气以生。故味甘微温而无毒。气厚于味,可升可降,阳也。入足阳明、太阴经。”黄芪入阳明胃、太阴脾经,具有可升可降之功,有助于促进脾升胃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水谷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正常输布,濡养脾胃二脏。《本草备要》记载黄芪:“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汤液本草》述:“黄芪……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也记载黄芪能补脾胃:“黄芪甘淡而温,得土之正味、正性,故其功专补脾胃。味又微辛,故能驱脾胃中诸邪。”现代研究亦表明黄芪对于脾胃具有补益的功效。宋彬彬[3]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结果显示研究组采用常规西药加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最终治疗有效率为95%(38/40)高于参照组(85%,34/40),且复发率为2.5%,低于参照组(12.5%),表明黄芪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良好疗效,并且可以改善患者脾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记载,黄芪在临床上可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消化疾病,如治疗脾胃虚引起的腹泻、胃痛、消化不良等疾病。

4 止咳平喘,善补肺气

咳嗽是因肺气不清,肺失宣肃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发病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指出咳嗽病因“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阐述了肾与津液的关系密切,津液障碍则易生痰湿。《证治汇补·痰证》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阳虚衰,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凝聚成痰饮,痰饮壅滞,痰饮为阴邪,阻碍阳气运行,导致气机不畅而诱发咳喘。《景岳全书·杂证谟》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有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即彼,必与二脏有涉。”因黄芪入肺、脾二经,能够扶助肺脾二脏之阳气,有助于肺宣降正常,脾脏健运,肺脾肾三脏功能正常,则咳嗽不易发作。黄芪在治疗咳嗽方面,宋代医籍《太平圣惠方》言:“治咳嗽唾脓血,胸满痛,不能食,宜服黄芪散方。”现代临床研究上,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用固本丸(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防治慢性气管炎,85例中仅1例无效[4],表明以黄芪为主的方剂在治疗咳嗽时具有良好的作用。

5 抗病防癌,补益正气

黄芪古代又称“黄耆”,《广雅》言“耆,强也”,《说文解字》中“耆,老也”,自古以来就认为黄芪具有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癌症的发生与正气虚弱有密切关系,而中医认为气具有推动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防御邪气祛邪外出的作用,补气能让机体各器官增强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黄芪作为补气之圣药,能补益全身之正气,使脏腑功能增强,充满活力,防止癌症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5]表明,黄芪含有硒元素和环磷酸腺苷均能阻止癌细胞的生长,且硒还对各种重金属如镉、汞、甲基汞等一些化学致癌物质有拮抗作用,能降低癌症发生率。

6 治疗心衰,补益心气

心衰是以心悸、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心之气血阴阳虚衰,心血不运,则血脉瘀阻,好发心衰。心衰与血脉相关,而心与血脉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言:“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心藏血脉之气。”心气充沛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使血液周流不息,发挥其濡养作用。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则血脉运行无力,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机被阻耗伤心气,而且会加重瘀阻水饮停滞。晋代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次提出“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认为阳气虚衰水停是心衰的主要病机。黄芪善于补益脾气,脾输布功能正常,气通过经络之气,输送营养,濡养心脏及其经络,使心气充足,激发促进心脏的生理功能,调节心脏跳动的节律与幅度,加强心肌收缩能力,心跳搏动频率减轻从而改善心功能。现代研究中,顾德坤[6]通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且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黄芪在心衰的治疗上有较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黄芪为补虚之要药,在《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都有所记载,其具有益气固表、补虚强体、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等功效。此外,根据古籍研究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其还具有驱邪退热、补血、止咳喘、益脾胃、防癌、抗心衰之功。临床上出现疲劳综合征、脾胃不足之泄泻、血虚、气虚等多种病证均可使用,以补虚而达祛邪之功。在日常生活也可以使用黄芪作为养生保健品,如用黄芪泡水代茶饮,有提高自身免疫力达抗癌防癌之效。

猜你喜欢
补气黄芪心衰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夏季养生 重在补气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黄芪是个宝
SF?6气瓶加热服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