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脾同治”论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2022-12-27 22:46郑光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舌质神经痛带状疱疹

孙 艳 郑光敏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指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其主要以受累神经区域出现红斑、疱疹,并伴有明显疼痛为特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疼痛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者[2],有5%~30%左右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明显升高,50岁及以上年龄发病率在25%~50%[3]。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多表现为持续性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呈撕裂样、刀割样痛或烧灼痛,时间持续为数年不等,甚至少数患者伴随终生,疼痛发作时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甚至有少数患者曾产生自杀的想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4]。西医学认为神经痛产生与神经炎症反应、电生理改变、传导异常、神经敏化、精神因素密切相关[5],临床治疗主要以内服阿片类镇痛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钙通道调节剂、维生素类药物及配合微波、射频、激光的物理疗法为主,主要以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生活状态为目的[6]。该病属于中医“蛇丹愈后痛”范畴,认为本病多因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气血两虚“不荣则痛”所致,而瘀血阻络及气血两虚均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临证辨证施治,肝脾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文章从“肝脾同治”方面论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思路。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

1.1 病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无单独记载,常归属于带状疱疹后期。带状疱疹在中医历代医籍均有记载,病名也各有不同,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称其为“大带”,隋代《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曰“甑带疮者,绕腰生”;元代《世医得效方》称其为“蛇缠疮”。明清时期是外科发展的黄金时期,带状疱疹的论述也明显增多,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火丹》称为“火丹”,缠腰而生者称为“缠腰丹”,其云“火丹者……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缠腰丹”;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也指出“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将其称为“蜘蛛疮”。清代祁坤在《外科大成·缠腰火丹》指出“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吴谦《医宗金鉴》曰“此症俗名蛇串疮,……皆如累累珠形”。虽然历代医家对其称谓各不相同,但依据其描述均符合带状疱疹临床体征,现代中医外科中常用“蛇串疮”“缠腰火丹”命名带状疱疹,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命名为“蛇丹愈后痛”。

1.2 病因病机 古代医籍有关于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记载较多,认为其发病与风、湿、热等邪气有关,病变涉及心、肝、脾诸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曰“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又称为“蛇丹愈后痛”,古代医籍虽未明确记载其发病原因,但认为因带状疱疹后期气血阻滞入络而发,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云“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诸多医家认为本病为多因风、毒、湿、热等邪气阻滞经络腠理,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不通则痛”;久病耗伤气血,出现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失养,则出现“不荣则痛”。赵炳南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要因余毒未清,经络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7]。王玉玺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多为“虚中夹实,以虚为主”,气血阴阳亏虚,不荣则痛[8]。刘复兴认为本病以湿热火毒留滞,气血瘀阻或气虚血瘀,虚实夹杂为主,治疗以行气活血之法贯穿始终[9]。

2 从“肝脾同治”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2.1 肝脾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关系 肝为刚脏,主疏泄,调情志,肝主疏泄首先在于调畅气机,人体气血相依,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通畅条达,血脉运行无阻,如《血证论》曰“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若肝之疏泄失司,则气机郁滞,推动血行受阻,血滞成瘀,阻滞经络肌肤,出现不通则痛。此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程迁延日久,病情反复发作,易引起患者出现失眠、烦躁等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则导致肝之疏泄失司,又可加重病情。由此可见,肝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主运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程日久难愈,损伤脾土,且该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或素体亏虚者,该患者正气不足,脾脏运化功能低下,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无源,出现气血两虚,肌肤经络失于濡养,则出现不荣则痛。另外,脾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出现血液运行不畅,发为血瘀,正如《医林改错》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瘀血阻络而发为疼痛。由此可见,脾功能失调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主要因素。

2.2 “肝脾同治”的理论基础 肝脾在生理上相互为用: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气健运,使水谷之精微散布周身,滋养脏腑,而脾为阴土,易于壅滞,其运化正常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运健旺。肝藏血,脾统血,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不溢脉外,则肝有所藏,血量得以调节,气血运行正常。因此,肝脾两脏生理上相互为用,使气血正常运行。

肝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属木,脾属土,若肝疏泄太过,则横逆犯脾,出现肝木乘脾;若肝疏泄不及,则脾土反侮肝木,出现土壅木郁,日久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若脾失于健运,水湿停滞中焦,阻碍肝脏气机运行,出现疏泄失司;若脾虚气血化生无源,或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可出现肝血不足,肝体失养,疏泄失司。由此可见,无论肝失疏泄或脾失健运,最终致肝脾功能失调,形成肝脾同病。

3 从“肝脾同治”论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3.1 临床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要点宜紧扣肝脾失合之症,除具有本病特有的疱疹消退后患处疼痛迁延不愈外,常兼有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肋胀痛、夜寐不宁、倦怠乏力、腹胀纳少、便溏不爽、面色萎黄、舌质暗苔白,边有瘀斑或齿痕,脉细弦。本病好发于老年患者或素体亏虚之人,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程迁延日久,病情反复发作,导致患者情志失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肋胀痛、夜寐不宁;患者老年正气不足或平素体虚,久病伤脾,脾失健运,则出现腹胀纳少、倦怠乏力、便溏不爽;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气亏虚,气虚血瘀,故舌质淡暗、边有瘀斑;弦细脉为肝脾失和之征。

3.2 临床论治要点 本病肝脾同治法应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联合四君子汤为主方,临证配合红花、桃仁、元胡、乳香、没药、丝瓜络、红藤等活血、通络、止痛药物。柴胡疏肝散源于《景岳全书》,为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名方,书中指出“柴胡疏肝散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方中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使气行则血行为君药;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为臣药;香附、枳壳、陈皮宽胸理气为佐药;配合甘草来缓和药性为使药。四君子汤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益气健脾之代表方,方中人参甘温,健脾补气,为君药,临证应用时常以党参代替人参;白术甘苦微温,健脾燥湿,为臣药,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而平,健脾渗湿,使参、术补而不滞为佐药;甘草甘温益气,加强参、术补中益气之功,兼调和诸药为使药。两方合用共凑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之功,临床常两方合用治疗肝脾失和所致胸胁及胃脘部疼痛[10-11]。笔者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时,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为主方,配合桃仁、红花、丝瓜络、红藤活血通络治疗;疼痛剧烈时加乳香、没药以加强活血止痛之功;局部麻木明显可加地龙、伸筋草舒经通络;余随证加减治疗,疗效确切。

4 典型病例

患者,马某,女,67岁,2021年4月19日初诊。主诉:右侧肋背部疼痛2年。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肋部及背部出现片状红斑,上有簇集分布的疱疹,并伴有剧烈疼痛,在当地医院经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疱疹逐渐消退,皮损愈合,局部皮肤有暗褐色色素沉着,但患处疼痛仍持续存在,呈刀割样疼痛,严重时不能触碰,间断服用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同时配合物理疗法治疗,每遇劳累或情绪紧张时疼痛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平稳。刻下症见:右侧肋背部阵发性刀割样疼痛,精神不佳,急躁易怒,夜魅不安,倦怠乏力,食纳少,大便稀溏,小便正常,面色暗黄、舌质暗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愈后痛,辨证为肝脾失和。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瘀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具体处方如下:柴胡15 g,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0 g,川芎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6 g,乳香10 g,丝瓜络10 g,香附10 g,陈皮6 g,枳壳6 g,麦芽10 g,鸡内金10 g,甘草6 g。7剂,水煎分服,一日2次。嘱咐患者规律饮食,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避风寒,注意保暖,适当活动,避免劳累。

2021年4月2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右侧肋背部仍剧烈疼痛,烦躁易怒、夜寐不宁、乏力较前好转,食纳增加,大便仍偏稀,2~3次/日,舌质暗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弦。患者食纳增加,上方去麦芽、鸡内金,仍疼痛剧烈,加元胡15 g,以加强理气止痛之功,继续服用七剂,服用方法同前。

2021年5月7日三诊:患者诉右侧肋背部疼痛较前略减轻,烦躁易怒、夜寐不宁、乏力明显好转,食纳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弦。患者上方后症状减轻,继续原方服用十四剂,服用方法同前。

2021年5月23日四诊:患者诉右侧肋背部疼痛较前减轻,乏力明显好转,无烦躁易怒及夜寐不宁,食纳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薄白。患者服用上方后疼痛减轻,三诊处方去没药、乳香,服用十四剂,服用方法同前。

2021年6月8日五诊:患者诉右侧肋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原疼痛部位出现麻木感,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患者服用上方后疼痛明显减轻,原疼痛部位出现麻木感,四诊处方去元胡、红花,加地龙10 g、伸筋草15 g以加强舒经通络之功,服用十四剂,服用方法同前。

2021年6月25日六诊:患者诉疼痛基本消退,麻木感较前减轻,病情明显好转,继续五诊处方服用十四剂,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均同前,3个月后随访,患者告知患处疼痛及麻木感均消失,身体无不适。

按语: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日久不愈,使患者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血瘀阻滞经络而疼痛加重,并出现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肝郁日久,可出现肝木横逆克脾土,且老年患者正气不足,脾之运化功能低下,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气血两虚,肌肤经络失养,发为疼痛,迁延不愈,并可见倦怠乏力、食纳少、大便稀溏等临床表现,最终出现肝脾同病,故而舌质暗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弦。选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加减为基础方,并配合化瘀、通络、止痛药物进行治疗,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使疼痛消失,诸症痊愈。

5 结语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其疼痛剧烈,迁延不愈,为皮肤科难治疾病。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历史悠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属于带状疱疹后期,其发病主要原因不外乎瘀血阻络“不通则痛”及气血两虚“不荣则痛”。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肝脾同治”理论是以肝脾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为基础,主要在气血的化生和运行,肝和脾生理功能正常则气血化生有源、运行通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同时肝脾疾病相互传变,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必然导致脾运失健,正如《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失健运,气机壅滞,疏泄失司;气血化生不足,肝血亏虚。因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证时常肝脾同病,辨证运用“肝脾同治”,能够收获良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舌质神经痛带状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谷雨
——滋阴养胃 少酸宜甜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