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22-12-27 23:19糜莉余乐徐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泰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主客体客体媒介

■ 糜莉 余乐 徐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泰州市)

所谓媒介素养,即人们在当下新媒体时代中,面对各新媒体平台中信息内容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评判和选择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等,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对这一系列能力元素的引导与再教育。从表象来看,新媒体为思政教育提供服务,思政教育主客体也能良好地与新媒体共存,但从教育主客体的具体行为来看,又暴露出对新媒体理性认识不足、获取有效信息能力不足、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立足新媒体时代,解决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提升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新媒体时代提升思政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的现实需求

1.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体的自身需求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发起者和引导者,其媒介素养高低也直接决定了教育客体媒体素养高低,以及课堂教学成效。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表现出显著的单向性特点,使得思政教育主体在信息选择、信息把控、信息传播等方面有绝对的权威性、主体性,这就意味着,教师可根据教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选择融合性高的媒体信息内容直接穿插其中,对既定思想教育进行引导和灌输,且做到不让教育客体感到突兀、质疑。

但随着新媒体在不同维度的深入,教育客体在新媒体信息上也开始掌握了一定的主体权和话语权,甚至在理解和应用层面表现出超越教育主体的能力,并能直接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引领网络话语和舆论风向。若思政教育主体自身媒体素养过低,不理解新媒体的属性,不能对海量媒体信息筛选读取,就无法透过信息表象观测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就无法掌握教育客体在思政层面的真实状态,就这一问题来说,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体的自身需求。

2.媒介素养提升是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客体培育的需求

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其漫长的人生阶段中,其学生生涯所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能直接折射其未来,但这一阶段也是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暴露最多的阶段,如对现实的不满、对家庭的反抗、对自我的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等。这个时候,新媒体的接触无疑成为他们袒露内心、寻求独立、渴望空间、获得社会尊重的重要平台。但新媒体平台也具有浓烈的虚拟性特征,且其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意志力薄弱、辨别能力不强,但又急于寻求与自身价值观相契合的出口,极易被负面信息所误导。因此,媒体素养的提升也是教育客体于新媒体时代培育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表现

新媒体已经介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和文化环境均在无形中不断变化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和载体已经逐渐取代传统以书籍、报刊、广播等为主的媒介工具。面对这一社会文化现实,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思政教育提升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引导和教育对媒体平台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以示教育的与时俱进。新媒体时代为学生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并对他们的表达内容有极强的包容性,学生在自由愉悦的表达过程中又展现出了极强的创造性,如短视频制作、音频剪辑等。思政教育若仍坚守传统的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内容,而不纳入新的教育元素,势必使思政教育与学生疏远,与现实社会环境和文化脱节,因此,就这一方面来说,以媒介素养的提升扩充思政教育,既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又是对其内容的延展。

4.媒介素养教育是制胜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内在需求

站在客观角度来看,新媒体是一个矛盾体,亦正亦邪,它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暗藏了许多负面效应,其优势与弊端并存。比如新媒体加速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化、直面化,虽然节省了人们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但也抑制了人们的深度思考,造成“快餐文化”和庸人文化泛滥。新媒体以声文并茂、图文并存的动态形式传播,加之其隐匿性和容纳性,对学生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他们乐于以匿名的方式在虚拟的媒体平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虽然不失为一个宣泄口,但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往往沉溺于虚拟世界,极端自我化,与现实生活脱轨,不思考未来。所以,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制胜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内在需求,也是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

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1.教育客体对新媒体缺乏理性认识

新媒体为教育客体带来了新颖的体验,在频繁的接触中,导致他们沉迷于此,不仅逃课上网,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地“作战”。观其内容选择,也基本是网络游戏、聊天、影视娱乐等活动,真正对学习有帮助,进益思想的网络内容却鲜少有人选择。

再者,从课程内容来看,很少有媒介素养相关的内容设置,也基本没有教师主动提及。在这种双向因素的影响下,教育客体在认识新媒体过程中,往往凭借单向化的自我感受去界定,无法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其优劣利弊。

2.教育客体获取有效信息能力不足

不排除有少部分学生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寻求有效资源辅助学习的,但由于学生在接触媒体信息时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选择上首先就丧失了主动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照单全收。再者,校园环境单一,青少年思想单纯,很少会质疑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对许多直观呈现出的新闻报道、舆论风向、评论语言等全都相信,对信息的选择、使用能力不足,这均属于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3.教育客体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位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位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专业教师资源的不足,基本是思政教师担任,且很少提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第二是没有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标准,小学、中学、大学均没有针对性的教材,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如何开展、参照何种目标、达到何种目的等,均无统一标准。第三是在我国整个教育领域中,尚未对媒介素养教育有足够的重视。

三、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提升的途径

1.明确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就要端正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且教育主客体都有必要加强其认知。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使得媒介素养必将成为学生未来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只有在学生意识形态初步形成阶段同步媒介素养教育,保障其基本的媒介素养,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媒介、筛选媒介信息、辨别真伪,真正能将新媒体为我所用,以此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身也成为媒介信息传播的媒介,以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批判精神形成网络媒体正能量。

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赖未来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青少年阶段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黄金时期,也是观念意识塑造的关键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新媒体时代涌现的信息繁杂,多元价值观并存,学生要对其明辨是非、正确筛选,就必然要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启蒙,让学生辩证看待新媒体,深度剖析信息背后蕴藏的现实问题,能够理性看待媒体信息对大众的操控。

2.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需要从上至下依次保障。

首先是相关部门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并设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为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大纲。引导专家学者开展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号召相关教育部门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资源帮助和政策扶持。

其次,学校要积极探索各个学科与媒介素养教育之间的融合性和关联性,不以思政为单一平台,而是从多个学科穿插进行,多维度共融。

再者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制度,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中,以校领导为首,组织学校教务处、团委处等部门,统一规划协调,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并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辅助条件。

最后,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学校方面责任,还要构建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格局,多方受力,发挥其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孩子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启蒙的重要环境,学校要勤加沟通,确保其成长环境的乐观健康。社会则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因此,学校要积极与社会组织或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宣扬正能量。

3.创新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既然已是人们当下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不如积极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创新创建媒介素养教育平台,如创建“××学校媒介素养学习网站”。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音频并茂等优势,分享媒介素养学习内容,一来这一形式更贴近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方式;二来这也是学习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在针对本校师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同时,也为社会群体提供了媒介素养学习的公共平台,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广泛普及了媒介素养知识,同样是对社会媒介环境的净化。

当然,平台一旦搭建就要保证其功能的多样性,方能体现对多媒体的深度应用。譬如在平台中开通交流版块,方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诸如此类的板块,还有时政热点、专家专题讲解等均可设立,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4.提升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

教育主体媒介素养的提升首先就是要让教师知道媒介素养教育是教什么,怎么教。这就并非教师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以学校为推动,将教师送出去集中培训、进修,并将媒介素养培训作为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定期对教师媒介素养教学水平进行考评,并纳入考核标准中。除了教学能力上的提升,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了解媒体信息传播的流程,了解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从而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后即应用层面,教师要掌握各种媒介工具,如PPT、视频制作等,灵活将新媒体为我所用,并利用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身先力行地引导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辩证地应用新媒体。

5.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虽未独立出现在教材内容中,但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在这一方向大胆尝试。有鉴于此,教师可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堂,将媒介素养作为学生的通识性知识教育,为未来媒介素养成为正式的教材内容作出试探性摸索。

其课堂内容需要容纳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即媒体传播的基础内容,即让学生知晓媒体信息是如何制作、发布、传播的,这一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知晓媒体信息发布门槛低、传播范围广、真伪性不一,因此自身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需要酌情思考,辩证看待,不盲从、不跟风。第二,即关于媒介行为的道德教育内容,即教导学生不要被身边不道德、不规范的媒体行为所影响和同化,如随意在网络中发布他人隐私,利用媒体平台的隐匿性发布不实信息,传播恶意谣言等,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意识,引导正确的媒体行为。第三,即关于媒介应用能力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掌握媒体内容生产的能力、主动传播正能量的能力、利用媒体平台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利用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秩序管理的能力等,简而言之,即能够懂得以媒介信息实现自我价值。第四,即因地制宜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如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与校内师生直接对话,以文字形式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刊登在报纸上,或利用广播讲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或是以动态形式将媒体素养的教育内容直接在电视上播放。

总之,新媒体在为教育主客体提供服务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属性特征,难免会为教育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为了避免和应对这些问题,就要以思政教育为窗口,通过对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的提升,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这成为未来思政教育工作研究的新课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客体媒介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