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启蒙不畏难 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新招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四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22-12-27 23:19孙玮倩南京市太阳城小学江苏省南京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小岗村四史法治

■ 孙玮倩(南京市太阳城小学/江苏省南京市)

一批批中国共产党员领导一代代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是我们拥有的最好教科书,每读一遍,心头就会涌现巨大的力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明确要大力推动全社会学习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尤其重视青少年对“四史”的学习,进一步引导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紧接着,2021年4月,相关部门对全国大中小学公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2022年4月,相关部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更是明确指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就是指引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来获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小学阶段开展“四史”教育,小学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主阵地。根据《通知》与新课程标准要求,“四史”教育在小学课堂注重启蒙,培养学生热爱党、国家、社会主义与人民的感情。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教师素养、资源整合、学生实际等方面的原因,“四史”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经过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研讨反思等,笔者尝试采取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解读史实有漏洞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绝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主教其他学科,专业大多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四史”教育,部分教师的历史素养可能达不到教学要求,在史实解读中会出现漏洞,影响学生的理解。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某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国旗图案的意义,知道了“最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接着,学生问道:“为什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小五角星是四颗,不是五十六颗?全国不是有五十六个民族吗?”执教教师顿时哑口无言。其实,准确地说,四颗小五角星代表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共同组成了当时的革命群众。

如果教师在备课中能再全面、深入一些,或历史基础更扎实一点,就不会出现课堂上被学生问“倒”、不知所措的情况。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自己对“四史”一知半解,又怎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与理论成果呢?

对策一:钻研教材多积累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历史学习,通晓“四史”,教学中运用具体生动的纵横比较,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透彻。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对“四史”题材的课程时,既要全面、深入地钻研教材,又需积极积累相关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吃透”教学的内容。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一课时中,有学生问:“书上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21年7月23日召开的,那么,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不是7月23日呢?”执教教师从容回答:“1921年7月23日确实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日子,准确地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那一天拉开帷幕,整个会议历时约十天。但是,1938年开始准备庆祝党的生日时,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同志都记不清确切的日期了,只知道是在1921年7月,因此把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考证,1921年7月23日是中共一大的开端,可大家已经习惯把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于是就把7月1日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第二课时里,有学生在发言中说:“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教师立刻纠正:“毛泽东同志在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后,才被称为‘毛主席’。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时间是1927年,这时还不能称‘毛主席’。因此,我们应该称他为毛泽东同志,这样比较准确、符合史实。”

教师能从容应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以及准确指出学生发言中的偏差再进行引导,这都得益于课前对教材内容下足的功夫。该教师不仅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与新课程标准,还对中国共产党初期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平常,她更是积极参加关于“四史”的各种培训,利用休息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影视剧,增强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

除了教师认真备课、研磨教学外,非“史政科班”出身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主动加强“四史”的学习,积累相关知识,开阔历史视野。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为教师提供“四史”教育培训的机会,努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历史素养。

问题二:补充内容不筛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丰富课程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经常会以不同形式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四史”教育也不例外。这样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只是找一个与主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不加筛选地用在课堂上,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关于“农业改革先锋——小岗村”,教材的介绍只有一句。某教师希望引导学生更具体地理解农村改革,于是在授课中播放了一段介绍小岗村“大包干”的视频。学生看完后,大部分人一脸茫然,举手发言的寥寥无几。课后,询问学生原因,学生坦言这个视频看不大懂,比如什么叫“分田到户”,当时“分田到户”不成功的话为什么参与的干部会坐牢杀头?这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旁枝末节喧宾夺主,削弱了重点——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意义。

看来,这段五分钟左右的视频并没有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繁杂的信息反而让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不知所云。有时候,道德与法治课上“四史”教学内容的简单“增加”非但没有“增效”,反而导致教学效果的“减少”。

对策二:整合资源精加工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教学资源与技术空前丰富的时代。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备课时,教师倾向于上网去搜索相关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课堂上,也会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去增强教学效果,公开课更是如此。不过,教师须牢记:借助现代技术的教学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对于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学习过程中的领会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知觉,教师要确保出示的教学内容有可辨别性。把以上学习理论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四史”教育中,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搬找到的材料,而是在广泛大量浏览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挑选、加工、整合,然后再恰当补充到教学中。

同样是《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小岗村”部分的教学设计,另一位教师在大量搜索后发现,无论是文本还是视频,没有直接可以拿来用的资料——信息量大且语言过于成人化。于是,课前,教师请班上擅长讲故事的学生搜集关于小岗村改革的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删减、编排——删掉与“改革创新”主题无关的内容,将成人化的语言儿童化,最终写成一篇三百多字的小故事《十八个红手印》:

1978年以前,中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简单地说,就是无论干多少,拿的都差不多,这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也因此十分贫穷,1978年又遇到了特大旱灾,村民的日子几乎过不下去。在那一年的冬夜,经过商议,村里的十八位农民冒着风险,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勇敢地按下了红手印。大家约定粮食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次改革激发了小岗村农民劳作的热情,这一年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小岗村大胆改革的做法最终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后来政府下令在全国农村推广,逐渐发展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课上,该学生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儿童化的红色故事儿童讲,一两分钟的时间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易于学生理解“小岗村”的改革创新。

道德与法治课的“四史”教育,可以用网络资源、信息手段来丰富课堂、增强效果,不过,补充的内容不能简单“照搬”,而要经过筛选、处理,这样才能真正为“四史”教育锦上添花。

问题三:脱离学情难入脑

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间跨度长,内涵覆盖广,部分内容与小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道德与法治课的“四史”教育再不关注学情,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难以领悟其中的要义。

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一板块“改革创新谋发展”的教学时,某教师用图片抢答的方式来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创新成就。按原来的预设,这种图片抢答的活动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可现场几乎没有学生举手,教师不得不点名回答,正确率也不高,课堂比起沉闷。课下与学生交流才知道,这是一所郊区小学,大部分学生不认识图片上的天宫一号、嫦娥四号、长征五号等航天器,还把港珠澳大桥当成了长江大桥。

教师图片上展示的确是我国近年来的高精尖国家“神器”,然而再好的想法脱离了学情也无法“落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时,忽视学情将会大大降低“四史”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与新颖性。

对策三:联系实际更走心

《通知》表示,“四史”教育要以学生实际与学校特点为重,关注学生需求,增强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另外,新《课标》主张课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实际。将“四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才能入脑入心。

对于上文“改革创新谋发展”抢答设计的问题,解决思路即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建议教学前充分了解这个班级的学情:本班学生课外知识储备一般,不太了解我国当今最尖端的科技成就。课前,教师还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创新成就,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进行调查(采访他人、搜集资料等),可以补充介绍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查找课本上没提到的成就。而设计抢答内容时可适当列一些高精尖的国家“神器”,即使学生答不出来,教师简单介绍也能增强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了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随之提升。

不过,如果都是学生答不出来的题目,就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而在抢答题里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接地气”的创新内容,例如,领先全球的移动支付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成就,将点燃学生的发言与学习热情。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由它引入近期党中央领导我国人们抗击新冠疫情,即下一个板块“精神文明新风尚”的讲解。通过当下人们(包括学生)关心的疫情话题,由物质文明成就连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

道德与法治课的“四史”教育不是单纯从历史层面教“四史”,而是通过“四史”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四史”育人只有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铭记历史、爱党爱国、立志接班、发奋图强。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虽然困难不少,面临一些问题,如解读史实有漏洞、补充内容不筛选、脱离学情难入脑。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要敢于吃苦、迎难而上、对症下药——钻研教材多积累、整合资源精加工、联系实际更走心,相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终能由“四史”教育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猜你喜欢
小岗村四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