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12-27 11:31薛建华王秀光
大医生 2022年24期
关键词:偏角前臂桡骨

薛建华,王秀光

[1.沂南县人民医院手足骨显微外科;2.沂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沂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山东临沂 276300]

尺桡骨骨折,即尺骨干与桡骨干同时出现骨折的情况,所以通常又称为尺桡骨双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该类骨折主要多发于青壮年,摔倒时手着地或受到外力撞击是产生该类骨折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局部肿胀、疼痛或肢体畸形等情况[1]。一旦发生尺桡骨双骨折,患者的肌肉由于受到牵拉和旋转的影响,还会使其骨折断端出现移位或重叠的情况,从而导致成角畸形或旋转畸形,从而引发前臂旋转障碍[2]。前臂旋转功能会直接影响手的灵活程度和精细动作,所以对于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来说,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前臂旋转功能[3]。本研究选取了80例该类骨折患者,旨在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对该类骨折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沂南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80例,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8~37岁,平均年龄(26.43±5.19)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7例,中段13例,下段10例;致伤原因:平地跌倒16例,骑车摔倒13例,车祸伤7例,其他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6.39±5.25)岁;骨折位置:中上段18例,中段14例,下段8例;致伤原因:平地跌倒15例,骑车摔倒12例,车祸伤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过沂南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确诊,且均为闭合性骨折;②均有外伤史,无神经或血管损伤;③均无手术禁忌证者;④均伴有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骨折类型;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③肝肾功能不全。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微创穿针法进行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做好术区消毒、铺巾等处理。固定好患者的患肢上臂和手部后,经掌尺侧刺入克氏针,合理调整方向后锤入,使其进入到远折端骨髓腔。持续牵引前壁以便纠正其移位情况,确定患者骨折断端情况后对其进行复位处理,将克氏针置入到近折端的髓腔内,以实现骨折复位。进针至尺骨小头部位后,使用C型臂X线机对其进行检查,确认满意后,使用石膏对其进行外固定。予以研究组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予以常规消毒铺巾处理,气囊止血带维持在300 mmHg。设定尺骨与桡骨的结构,以桡骨中行手术的切口为掌侧,尺骨中需行手术的入路为背侧。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避免损伤患者的骨间背神经。对患者解剖部位结构进行仔细分析后,进行钢板塑定,并根据尺桡骨解构结构及形态进行钢板放置。在实施该操作时,避免将钢板放置在尺骨和桡骨的侧面区域,以免刺激骨间膜或导致骨间隙狭窄。完成手术后,常规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洗,胶片引流后,缝合手术切口,并使用石膏进行固定。

1.3 观察指标 ①骨折愈合时间。愈合标准为按压无疼痛,活动无限制,有骨痂形成,可负重活动,伤处无变形。②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10分,无痛为0分,10分为剧烈疼痛,分值越高,则表明疼痛越严重。③腕关节相关参数。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使用Starpces系统在X线片上测量其桡骨相对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④治疗效果。根据Anderson前臂骨折评定标准[5]进行判断:以患者骨折愈合,腕关节或肘关节屈伸功能丢失在10%以内,前臂旋转功能丢失在25%以内为优;以骨折愈合良好,腕或肘关节屈伸功能、前臂旋转功能丢失分别控制在20%和50%以内为良;以骨折基本愈合,腕或肘关节屈伸功能丢失在20%以上,前臂旋转功能丢失在50%以上为可;以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前臂运动功能丧失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⑤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骨间背神经损伤及关节粘连的发生情况。⑥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6]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共包括4个维度,各维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 23.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多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9.86±3.72)d,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3.28±3.95)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6,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时间=14.256,P时间<0.001;F组间=10.987,P组间<0.001;F交互作用=12.759,P交互作用<0.00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AS疼痛程度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VAS疼痛程度比较( ±s )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周 术后1个月研究组 40 4.83±1.25 2.75±0.84* 1.68±0.43*对照组 40 4.79±1.28 3.38±0.95* 2.03±0.52*F值 F时间=14.256、F组间=10.987、F交互=12.759 P值 P时间<0.001、P组间<0.001、P交互<0.001

2.3 两组患者腕关节相关参数比较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各相关参数(桡骨相对高度、尺偏角、掌偏角)均较术前改善,且研究组桡骨相对高度更大,尺偏角和掌偏角均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腕关节相关参数比较( ±s )

表2 两组患者腕关节相关参数比较( ±s )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桡骨相对高度(mm) 尺偏角(°) 掌偏角(°)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研究组 40 6.27±0.53 8.09±0.75* 18.15±2.17 13.95±1.42* 3.84±0.56 2.42±0.38*对照组 40 6.28±0.51 7.65±0.64* 18.21±2.13 15.06±1.61* 3.82±0.59 2.71±0.46*t值 0.086 2.822 0.125 3.270 0.155 3.074 P值 0.932 0.006 0.901 0.002 0.877 0.003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优良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6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GQOL–74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74评分)比较(分,±s )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74评分)比较(分,±s )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GQOL–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组别 例数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心理功能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研究组 40 72.87±3.62 88.48±5.34* 76.05±4.26 89.51±5.39* 73.28±4.51 88.49±5.77* 73.39±4.65 89.06±5.19*对照组 40 73.04±3.75 83.45±4.26* 75.98±4.35 85.35±4.78* 73.54±4.43 83.87±5.38* 73.48±4.59 83.12±4.37*t值 0.206 4.657 0.073 3.652 0.257 3.704 0.087 5.537 P值 0.837 <0.001 0.942 0.001 0.798 <0.001 0.931 <0.001

3 讨论

在临床各类骨折中,尺桡骨双骨折较为常见,直接、间接或扭转暴力是导致该骨折发生的重要原因。患者一旦出现该类骨折需及时予以有效治疗,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导致前臂旋转障碍等情况出现,给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对于该类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尚无一致定论,非手术治疗虽然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是难以维持复位效果;手术治疗具有较好复位效果,但是具有一定手术风险[7]。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在该类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患者骨折部位正常解剖结构,促进其前臂运动功能改善。诸多临床实践表明,患者一旦出现尺桡骨双骨折,会对其前臂功能造成不良影响[8]。所以,临床在对该类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主要通过正确的手术操作和解剖相关位置,促进尺桡骨复位,加速骨折处愈合,进而改善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

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微创穿针手术治疗该类骨折,虽然对患者骨折部位和软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稳定效果较好且术后不会有瘢痕存在,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临床应用该术式治疗时,难以较好地控制患者骨折部位旋转处,导致其骨折愈合效果欠佳,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为该类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有研究报道,该术式在尺桡骨双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突出,具有应用价值[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更低,桡骨相对高度更大,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尺偏角和掌偏角更小,且研究组恢复优良率显著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说明采用研究组术式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手臂运动功能,且并发症少,更有助于患者骨折愈合和疗效提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该术式能够较为牢固地固定患者骨折部位,且具有较强的抗旋转能力,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加速患者的前臂旋转功能改善,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通过总结临床治疗工作发现,在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时,需要大范围地剥离骨膜,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骨折愈合难度大,加重患者的软组织损伤,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精准操作,减少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10]。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GQOL–74评分显著更高,说明采用研究组治疗方法更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对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患者预后改善。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受样本例数少、随访时间短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较多不足,未来还有待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在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实施治疗时,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显著提升患者疗效,缓解患者疼痛,加速患者骨折愈合,且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和预后改善。

猜你喜欢
偏角前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翼吊长涵道发动机短舱内偏角优化和机理研究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
2018全国Ⅱ卷选修3-4中偏角的解法探讨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欧姆表偶然误差分析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侧偏角估计的电动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