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现代性建构的历史逻辑与未来进路

2022-12-28 02:37胡献忠
青年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性政党现代化

胡献忠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砥砺奋斗的一百年,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一百年,也是推动整个国家不断回应外部挑战加速迈向现代化的一百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国家、现代社会,需要厚植国家、社会重要变量的现代性。本研究中的“现代性”概念,是指超越封建神学笼罩和小农意识束缚,以科学、理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开放、创新等为支撑理念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个现代性打破了同过去的联系,并宣布内在性为世界和生活的新范式。它发展作为科学实验的知识和行动,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向,把人类的欲望推到历史的中心”[1]。对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建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政党,无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时代课题。

一、不同历史时期建党目标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现代性生成之路

近代以来,中国的“政党”概念从西方引入,但引入之后其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党就是政治行动的主体,而行动不仅仅是求生存和发展,而是引领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换言之,政党的现代性不是被变化着的环境所被动规定和界定。恰恰相反,执政党要通过行动来主动规定自身的现代性,追求自身的现代性。通过不断更新和规定其现代性,执政党才能在不断更新自身的同时保持其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现代性政党在中国的诞生,有其必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五四运动后,作为诞生在欧洲大工业时代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彻底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建立先进政党。因此,与中国旧式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创建就是以现代性思想为指导的。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在此之前的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由于建党之初,党内以知识分子居多。因此,1922年7月党的二大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大的“群众党”[2]。“群众性”是中国共产党现代性的又一重要体现。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艰难探索在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发展主要在红军队伍和农村根据地中。此时,党要想按照预设路径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农民党员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70%的红军锻造成一个“执政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因此,1929年红四军九大明确提出,必须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二是如何与党内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分裂主义作斗争。直到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才重新赢得建构现代性的正确契机。抗战期间,中共中央要求“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各级党组织要给新党员以“初步的马列主义与党建设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共产主义与其他党派的理论思想的基本区别”。经过延安整风这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提高。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到1945年党的七大,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有自己的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党的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英勇奋斗。

1949年10月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执政党。作为现代性执政党,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内出现了骄傲自满、意志衰退、个人主义、官僚主义甚至贪污腐化。1951年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中共中央适时部署历时三年的大规模整党,使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党的战斗力得到有效增强。在适应建设“先进的工业国”探索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以党的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建设,实行了稳定提高干部和提高党员标准的工作方针,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培养又红又专干部,开创了执政党建设的新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被扭曲,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的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最终党依靠自身的力量结束了“文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党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推进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恢复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的政治生活正常化;分期分批开展全面整党,着力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着重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带有根本性的历史思考。党深刻分析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回答“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跨入21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发展新阶段。党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通过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以重铸党的政治灵魂,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机制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行为来重新界定党的现代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第一条总起,又以“坚持自我革命”作为第十条收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支撑性政治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宏伟工程中的统领地位,昭示着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下建构马克思主义现代政党成为必然选择。

二、大跨度的建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典文明凤凰涅磐的历史必然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民族与国家的危机之中,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被质疑,虚弱的中央政府无力组织民众整合社会,帝国政治体系与制度走向没落,曾经赢得辉煌的中国古典文明无力应对外来挑战,呈现出脐带式断裂的症候。五四运动作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开辟了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新纪元。美籍华裔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一书中指出:“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并创造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拯救中国’”[3]。这一“新的现代文明”究竟是什么,他没有讲。这正说明新文明的创造有赖于中国本土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艰辛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没有先进政党作为领导核心的不利局面。也就是说,后发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现代化对其传统政治体系的挑战。支撑性主体力量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传统政治体系转型的成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成熟,使帝制崩解之后的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中华文明嬗变演进终于有了支撑性的主体力量。毛泽东1949年9月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变了方向。”[4]中国共产党所改变的既是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也包括中华文明重塑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主要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进步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和喜悦,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最大实际的深刻把握。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曾深刻指出:“中共独自探索出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成功开辟了‘第三条道路’。”[5]这条道路不仅是指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也蕴含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成长。

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为基本理念,既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又体现了融中华传统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历史已经证明,在百年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也在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中不懈努力,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文明有一个重构的过程。这种重构立足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化的过程、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现代文明的内涵极为丰富,经济现代化是其重要依托。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共产党所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把现代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基本条件,确立适应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和进程。孟加拉国共产党总书记沙赫·阿拉姆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将有助于把中国建设成为更好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成就和经验值得南亚政党借鉴。”[6]

三、超大规模国家建设与治理的现实逻辑决定着百年大党现代性建构的走向

一百年来,中国作为“超大型文明”的复杂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汲取传统资源、借鉴现代民族国家理论,通过政治动员、社会改造、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伟大的社会实践,实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现阶段,超大规模国家、超大规模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诸多变量的不确定性,依然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风险驾驭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决议》明确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

过去我们讲国家优势和特点时,常常会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辽阔的疆域固然使得战略纵深大、回旋余地大,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宗教差异、陆疆安全、海疆安全等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相当长时间内相互交织。世界第一的人口规模有利于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源库,而且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但巨额的需求量对疆域承载(包括油气资源、水资源、粮食资源等)提出严峻挑战,给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带来重大压力。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从乡村流到城镇的人口为3.31亿,占总流动人口的88%。人口频繁流动和迁移一方面彰显社会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经济总量看,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第15位,人均GDP排名却在100名之后。2020年我国GDP突破100万亿人民币,占全球经济比重为17.4%,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二。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还在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待持续解决。

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但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是难解难分,另一方面是过犹不及。如何运用、效果怎样,全凭历史当事人根据具体政治社会场景去把握、选择、拿捏。中国用了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时空压缩,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相互叠加,前喻社会、并喻社会、后喻社会交互影响,阶层分化和板块固化相互交错,“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由超大规模国家和超大规模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是一般规模的国家治理所能想像的。事实上,中国是在缺乏现代经济与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启动现代化进程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种现代化必定要借助有效的核心政治力量来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框架,整合资源,把控全局,凝聚共识。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国家成长和治理对有效政党的需求是内在的。中国共产党只有成功回应这种需求,才能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国家成长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涵盖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攻坚克难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国之治需要大党之兴,“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党需要有大战略、大胸襟、大格局、大担当。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8],“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9]。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国泰民安,实施大国之治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人民基本的生存、生活、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决议》关于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第二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不论是共同富裕的目标、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还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都在反复证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精髓,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0],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拥有这种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绝对不像西方政党一样任由资本控制社会、绑架政治。在超大规模国家实施现代治理以及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放弃政党主导的做法,表面上毁弃的是政党,实际上毁弃的是整个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国家建设的全局。

四、百年大党的现代性建构必然在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中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而行

一般来讲,现代化的进程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技术革新、经济繁荣、观念革新、组织再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社会新特征。这几方面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并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有新的呈现。在汹涌而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数字化、信息技术体现出无所不能的力量,物联网、区块链、3D打印、高级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可预知的未来,技术将继续深刻改变观念、深刻改变制度。一种潜在的风险正如《未来简史》的作者所预判:“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11]

从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主义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在上升。在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大趋势下,逆全球化思潮也在上升,两种思潮迎头相撞对世界格局造成复杂而微妙的影响。受世纪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动荡变革期。中国与西方全球治理理念仍存相当差异,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面临被西方曲解和污名化的威胁。

在未来近30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经济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工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领土、边疆、国防需要不断整固,依法治国与民主政治需要不断深化,国民现代教育体系需要持续优化,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持续创造性转化,等等。所有现代国家必备的属性与特征都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单”中。中国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民族精神都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时刻面临危机和挑战,处处充满曲折与坎坷。面对我们的既定目标和诸多不确定性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在超大规模国家执政的大党,必须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把握人类发展大趋势、世界发展大格局,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潮流之中去整体谋划考量,不断增加执政党的战略领导能力、国家整合能力、制度运行能力、社会协调能力。

政党宗旨一旦确定,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就是政党现代性建构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为“工农劳动者”建立新政权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党纲领,使其一开始便站到政党现代性建构的制高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2]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要素来适应整个国家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一建立就拥有一种在什么情况下绝对适用的模式和活动方式。世界政党的发展史一再证明,政党只有在变革和适应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结构、功能、机制以及活动方式等。《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也正是依靠创新创造,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应对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挑战,解决了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锻造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现代性风范。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政党现代性的成功建构,需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就是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大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这不仅从机理上讲应该如此,而且在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中也必须做到。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讲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3]这种主动精神引领中国社会革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决议》里面有10处提到“主动”,迫切之情,跃然纸上。对于一个现代执政党来讲,以史为鉴,开拓未来,就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这样在处理重大问题时才不至于陷入进退两难、被动退让的困境,才能在波谲云诡的时代变幻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从容不迫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新危机与新挑战。

百年党史还证明了一个颠覆不破的自然法则,那就是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在现实社会中,青年无疑是距现代性最近的群体。尽管青年现代性与政党现代性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对于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青年现代性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消极影响。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加入了党组织,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就为政党现代性建构奠定了厚实的组织基础。当代中国,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的赶考之路继续考出好成绩,没有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决议》强调:“要源源不断地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有远见的执政党把目光投向青年的社会原因,在于青年现代性能够为政党现代性建构持续不断地提供新的动力源。

猜你喜欢
现代性政党现代化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