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新识❋

2022-12-29 01:02朱蓉蓉李海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络脉灵枢神气

朱蓉蓉, 李海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节”和“节之交”作为针灸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它们的解释多本于同篇“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句。然而考察各家观点,细究原文可以发现,后世对“节”和“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歧见纷出,理解各异。兹结合《灵枢·小针解》和古代字书等正本清源,以挖掘和重新认识本句的医学价值。

1 后世对“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歧见

后世对此句的理解多围绕在“节”与“节之交”的讨论上,将各注本、论著、教科书中的观点整理一番,可大致总结成以下5种认识。

1.1 以“节”言穴,对“节之交”未释义

注家中以杨上善最先以“节”言穴:“数人骨节,无三百六十五,此名神气游行出入之处为节,非皮肉筋也,故脉络渗灌三百六十五空穴,以为节会也。”杨上善认为“节”为“空穴”,乃“神气游行出入之处”[1]。清·黄元御进一步强调此“节”为“经脉之孔穴”[2]。李鼎则将经络上的穴位比作竹管中间的“节”[3]。另有学者如李永春则认为“节”是腧穴的别名[4]。

1.2 “节”与“节之交”均言穴

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节之交”与“节”均言穴。《类经》:“人身气节之交,虽有三百六十五会,而其要则在乎五腧而已……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以穴俞为言也,故非皮肉筋骨之谓”,张介宾认为“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是给腧穴下的定义,又言:“《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即此神气之义。[5]”张介宾认为“节之交”亦为腧穴,与“节”同义。马莳也将二者等同,认为“节之所交”与“节”皆“神之所出入也”[6]。

1.3 “节”为络脉,对“节之交”未释义

此类论述寥若晨星,且并未对“节之交”释义。王雪峰等释“节”作络脉,认为体表无数的细小络脉, 是经气游行出入之所在[7]。向丽华等在探讨络脉及其气血循行规律时,明确表示孙络也具有节段性,从节的相交处渗灌营养相邻节段[8]。

1.4 “节”为骨节,“节之交”为关节间隙

刘喆认为“节”乃骨节,“节之交”为关节的间隙,“会”是气血汇聚处即腧穴[9]。

1.5 “节”乃关节肌肉,“节之交”乃各部交界处

徐平指出“节”乃关节肌肉等各部分,“节之交”为各部分相交处,为经脉中气血渗灌各部位的会合之处[10]。其他也有从现代学角度分析“节”与“节之交”,如焦顺发认为“节”是位于髓旁的“细丝”,多次交叉形成躯肢的三百六十五个“会”[11]。谢新才认为“节”是穴位,是神经递质出入的部位[12]。

综上所述,后世的注家都把“节之交”和“三百六十五会”作为同位结构处理,且多着眼于“节”,对“节之交”的释义较少,对二者的关系也未多加阐述。多数学者认为“节”指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这个观点也被一些针灸学教材所引用,如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等认为,腧穴在《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中也称“节”[13]。

2 “节”为穴位,“节之交”为络脉

“节”与“节之交”应当是不同的含义,对此句句义的理解不可仅着眼于“节”,还应当立足于“节之交”和二者的关系。而对于“节”和“节之交”的解释需要在对古代字书及《内经》中“节”的含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2.1 “节”乃穴位

《说文解字注》谓:“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14]189” “节”的本义是指竹节,然其引申义繁多,《内经》中的“节”可表节制、规律、方法等,于此处语义不通。除此之外,也有以“竹约”表人形体上类似于“竹节”的部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诸筋者,皆属于节”的“节”则为骨节。《素问·调经论篇》中“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的“节”即为穴位;也有以“竹段”表一节,喻阶段,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的“天以六六为节”。由此看此处的“节”若作竹段而言可表络脉,若作竹段相交之处可表骨节、表穴位。但《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写道:“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即表明“节”并不是“皮肉筋骨”这类实质性的结构,故“节”作“骨节”“节”乃关节肌肉的观点皆不可立。而根据《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后半句中,“络脉”与“节”对举,可见二者并不是同一事物,故“节”非络脉,当是指穴位。

2.2 “交”意为连接,“节之交”乃络脉

在“节”释为穴位的基础上便可进一步理解“节之交”。“交”为象形字,象人两腿交叉形。《说文解字注》:“交,交胫也。[14]494”本义作动词,为交叉,由交叉引申为连接、接触,由连接、接触引申为结交、交往等义[15]。“交”可用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从“节之交”来看此处应作名词,作“往来”“连接”解,意为穴位之间的沟通交往与连接。实现穴位间连接关系的承载主体是络脉。“三百六十五会”也可以表示络脉。“会”乃合、聚之义,“三百六十五会”为气血汇聚之处。《灵枢·痈疽》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说明络脉是气血汇聚之处。在《内经》中还有“络脉三百六十五”“三百六十五络”等术语,说明络脉亦有三百六十五条。

由此,《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中,“节之交”为主语,“三百六十五会”为同位语,“络脉之渗灌诸节者”是补充说明“节之交”。络脉有联络脏腑、其他经脉、肢体等多种,其中渗灌诸穴的络脉称为“节之交”。《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强调这种渗灌诸穴的络脉非常重要,指出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穴位实现神气的游行出入和络脉的渗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2.3 “知其要者”乃强调络脉对穴位的输注与渗灌

从上述看,“节之交”以“交”字表明络脉实现了穴位之间的往来和连接,“知其要者”便是强调络脉对穴位的输注与渗灌。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输于诸络”,通过络脉系统的渗灌作用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16],至内以溉脏腑,至外以濡腠理,至筋骨以利关节。《素灵微蕴》中便详细描述了络脉这一灌注过程[17]:“肺司气而主皮毛,将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身泽毛,是谓六经之气。”对于络脉渗灌气血这一观点,邱幸凡[18]、靳士英[19]等也多有阐发。穴位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刺激点,在机体气血不断循行转化的过程中,穴位可以看作是其中最小的单元,这个最小的单元若要发挥功用,首先离不开络脉的交汇与渗灌。

3 络脉诊治在《内经》中的运用

《内经》不仅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诊治中当知络脉之要的观点,在其他篇章对如何诊治络脉也有具体的阐述。

3.1 《内经》诊络

《内经》时代的医家已认识到络脉会因疾病出现相应形态学改变,即出现体表可观察、触摸到的“血络”“盛络”“结络”“虚络”等病理性络脉。这些病理性络脉的出现与络脉渗灌功能的失常关系密切。以“结络”为例,《内经》中多处出现与“结络”相关的描述。如《灵枢·官能》:“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素问·刺腰痛论篇》:“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可见结络的特点为部位较为固定,有一定硬度且呈粟米状。“结”是络血结聚而粗突于常的意思,为瘀血留滞的征象[20]。若病致络脉生理功能失常,不能完全将血液渗灌至诸处,部分血液积聚,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言:“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再言“虚络”,从《素问·调经论篇》:“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可知虚络与“神不足”有关,侧面证实络脉可作为神气游行出入之处。“神不足”之时,气血来源不足,络脉呈虚性状态且无法渗灌气血。从上述对络脉的触诊与望诊中可以看出,《内经》对络脉的诊察已经十分细致。

3.2 《内经》治络

治络是《内经》各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如上述病理性络脉的调治可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针法和针具相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以九针为工具,以徐疾迎随等针刺手法实现补虚泻实的功效。九针之中就有多种可用于刺络泻实的针具,如镵针、锋针、铍针。《内经》中不乏刺络泻实的具体实例,如《灵枢·终始篇》中以铍针针刺舌柱治疗重舌,《灵枢·玉版》中以砭石铍锋除痈疽已成脓者。九针之中也有可用于刺络补虚的针具,如毫针“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培护正气。此外《内经》中也有虚证以刺络治之的相关叙述。《灵枢·癫狂》云:“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为刺络补虚实例。《素问·缪刺论篇》以专篇说明如何治疗邪客大络,这些都说明《内经》中治络的方法已形成体系。

4 结语

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针对“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而言,实乃强调络脉渗灌经穴之要。《内经》重视络脉,后世叶天士以此为滥觞,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观点,今人更进一步发展为络病学说,近年来络病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21]。但可惜《内经》中的络脉理论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挖掘,其对于络脉的生理功能、诊疗手段、致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阐述,如今所窥实乃一斑。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有待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络脉灵枢神气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神气的公鸡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神气小老虎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神气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