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的现实价值及传播路径研究

2022-12-29 05:36裴雨虹
参花(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东北价值

◎裴雨虹

东北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受文化元素和地域更新滞后性的限制,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很难跟上时代的变革,文化消费需求也相对缓慢。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为东北民俗文化价值发展和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网络化的传播渠道弱化了地域性限制,赋予了东北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符号的现实价值。

一、东北民俗文化的特征及现实价值

(一)历史性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顾名思义,民俗文化必然是某一地区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该地区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传承,具备典型的历史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一些旧民俗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消失的民俗文化必然是一些与时代发展规律相违背,与现实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沉淀和凝练,进而以新的形式传承下来,展现其历史性特征。譬如东北古代婚俗文化,媒人是男女两家结成婚姻不可缺少的角色,男女双方当事人多数彼此之间并未见过面,而是通过媒婆搭桥,通过相看年龄与八字,由父母双方做主定下婚约,固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年轻人崇尚自由,这种传统婚姻文化形式逐渐被取缔,媒人的作用变得不那么突出。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赋予了东北民俗文化历史性特征全新的现实价值,创新型传播方式使得人们接触到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历史遗留文化的起源与诞生意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找寻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譬如人们在摒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弊端的同时,通过融媒体宣传深刻认识到男女缔结婚姻契约的价值,那就是两个家庭结合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地方性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不同的地理位置拥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和生活习俗,也具有不同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东北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冬夏两季温差较大,极具特色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东北人民一年四季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极具地方性特征的民俗文化。譬如受地理、气候因素以及传统物流因素的限制,东北地区人民在冬季天气寒冷之时有屯菜的习惯,为了能够应对寒冷冬季,东北人民会大量存储白菜、土豆、地瓜等可长时间储存的食物,且传统东北地区的农村建筑以平房为主,家家户户会挖地窖以便冬季储藏的食物,这就形成了冬储菜的民俗文化。同时东北地区以农耕为主,冬季寒冷不能干农活之时,产生了诸如二人转、大秧歌等民俗娱乐活动,成为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此外,火炕、火盆、棉裤、棉鞋等都是东北地区因气候原因而产生的极具地方性特征的民俗文化内容。[1]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这些极具地方性特征的东北民俗文化获得了新的现实价值,抵御冬季食物匮乏的东北炖菜通过互联网络的快速传播形成了东北菜产业,走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获取了商业价值。农闲时期形成的二人转、大秧歌等民俗娱乐活动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广泛宣传,逐渐走上了正规舞台,东北文化元素为舞台表演增添了新的艺术价值。

(三)传承性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可以说,传承性是所有民俗文化具备的典型特征,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和社会的不断变迁,现存的民俗文化都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具备区域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具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承性特征表现更加明显,由于东北地广人稀,且以农耕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且文化交流能力偏弱,民俗文化传承的结构比例更大,譬如:虽然东北地区供暖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取暖技术也呈多元化发展,但东北农村地区依然普遍选择火炕的取暖方式,且城镇楼房居民有的也采用“炕”的取暖方式,用“电炕”代替“火炕”。东北地区汉族的腌酸菜,朝鲜族的腌泡菜依然沿袭至今,满族传统服饰演化而来的旗袍文化依然受到欢迎。如今东北地区年轻人举办婚礼,新娘子给客人敬酒时常穿旗袍。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东北的传承性民俗文化获得了新的现实价值。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渠道以及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为东北民俗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赋予了酸菜、朝鲜族泡菜、山野菜等传承性文化商业属性和经济价值,使东北民俗文化产品走出东北地域,辐射到全国范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东北地区的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四)变异性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变异性与传承性是民俗文化所展现出的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在东北民俗文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传承性特征一直伴随着变异性特征,没有绝对不变异的文化传承,这就意味着东北民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展现出一定的变异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迁,民俗文化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变化,留下来的是与时俱进的精华,而被淘汰掉的则是与社会发展特点相违背的桎梏。譬如东北地区天气寒冷,传统农村地区会在冬季的特定节气给窗格子糊纸,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为了使窗纸变得多样化,满族人和传统东北人便产生了剪窗花的习俗,将彩纸剪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贴在窗纸上,显得喜气祥和,更具美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这种东北民俗文化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产生了变异性传承,人们会在喜庆的节日里,在玻璃窗户上贴各种各样代表喜庆祥的图案或者文字,材料也不再局限于纸质,但民俗文化的寓意传承一脉相传。[2]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展示平台,类似剪纸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宣传,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使全国各地更多的人了解到现代东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魅力,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五)东北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诉求

东北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其实就是时代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信仰的重新认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转型优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是一种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创造性行为。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海量的信息资源充斥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而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东北民俗文化逐步展现出东方文化深处的形而上的追求,东北黑土地上质朴的人民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股清流,并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勃勃生机,形成了更具现代价值的文化思考和精神导向。

二、融媒体时代对东北民俗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携现代科技之势为文化内容的传播与表现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信息化平台,使文化内容在现代化传播方式下实现了百花齐放,赋予了传统民俗文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创新力。

东北民俗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推动下全面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并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审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接受导向,精准对接文化受众需求,使东北民俗文化实现了价值的重新定义和内容重构,形成了更具鲜明特点的地域文化品牌。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交织为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创造了多样性的传播组合方式,受众群体得到了全面的扩充,使东北民俗文化逐步实现大众化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

三、融媒体视域下东北民俗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一)革新文化传播理念,形成融媒体民俗文化传播思维

融媒体时代为东北民俗文化传播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和便利的传播条件,东北民俗文化要想切实发挥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传播价值,就必须重构传统的文化传播理念,形成融媒体视域下的民俗文化传播思维。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要以自身文化内容为切入点,选择与自身属性相契合的传播平台,搭建融媒体专属传播阵地,将东北民俗文化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契合的内容选取出来,形成有声读物、绘本漫画类的数字化传播载体;另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传播要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文化传播内容和载体要匹配融媒体多样性、网状化、互适性、快捷性的传播理念,革新文化传播理念,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东北民俗文化优质传播内容。

(二)整合新媒体平台,构建“互联网+”传播框架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传播路径需要将一切传播环节搭建在新型媒介平台之上,通过整合新媒体平台,构建“互联网+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框架。首先,东北地区文化传播部门需要发挥新媒体传播平台的优势,整合市面上流量较广的自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以及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搭建一体化的网络宣传平台,同步进行东北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互动。其次,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受众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文化传播内容。在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关于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故事、风俗等内容的宣传;在淘宝、拼多多等购物平台,可进行东北地域性民俗产品的宣传,如酸菜、泡菜、木耳、人参等,[4]进而分层分类扩大东北民俗文化在各个圈层的影响力,打破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壁垒。

(三)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构建优质传播内容

东北地区具有十分悠久且充满故事性的历史,东北民俗文化内容展现出惊人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特别是作为清朝的发源地,对人们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因此,东北地区文化传播部门要充分开发自身的民俗文化资源,构建优质传播内容,提升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质量。首先,要精准开展用户画像,保持内容投放的持续性,在微博、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当中,通过持续更新具备鲜明历史属性的东北民俗故事来提升用户阅读的忠诚度,形成坚实的用户群体,逐步将宣传平台打造成为东北民俗文化发生阵地。其次,要集聚开发方式,推动内容生产。东北民俗文化宣传要顺应融媒体时代的信息化发展态势,向着新型产业不断迈进,结合开发东北民俗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等内容,利用新型产业和新型传播平台的优势推动优质内容形成,进而提升东北民俗文化的传播效率。

(四)形成产业聚集业态,构建民俗文化全产业链生态

东北民俗文化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传播发展必须形成产业聚集业态,推动新型产业形式与地域优质民俗文化的集聚化融合,进而构建民俗文化全产业链生态,实现多种产业业务的闭环融合发展。首先,东北民俗文化要不断挖掘自身的品牌效益,以特色民俗文化内容为核心,规划品牌IP开发模式,持续推动优质内容产出,进而逐步实现东北民俗文化符号的诞生,形成品牌传播。其次,在东北民俗文化品牌内容中选取文化内核,进行产业链条生产,形成具体化的商业产品,并通过合理的规划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上游、中段及下游开发,进而帮助东北民俗文化从软性文化内容过渡到产品和产业运营模式,形成产业生态圈层,使文化价值转化成为经济价值。

(五)完善推广渠道,构建多元化立体传播推广体系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要想体现现实价值,实现文化传播创新发展,就必须完善推广渠道,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传播推广体系。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要充分结合互联网传播的巨大优势,形成完善的线上传播体系,打造一体化线上传播平台,充分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开展新媒体营销运营,重视用户的需求及反馈,提升用户的关注量、关注度以及忠诚度,逐步形成稳定的线上文化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要开放线下实体展示渠道,与线上宣传渠道相呼应,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文化传播推广体系。结合现代VR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加逼真的情景模拟宣传展示模式,让大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东北民俗文化的内容,提高感染力,进而提升宣传效果。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东北民俗文化的现实价值发展以及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借助自身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风格,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产业聚集业态,开发新的现实价值。整合新媒体平台,完善推广渠道,通过现代融合媒介,加速东北民俗文化符号的传播与推广,让东北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文化互动。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东北价值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大东北的春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