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点分析

2022-12-29 05:36葛静静
参花(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布依族唐卡民歌

◎葛静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人类具有深远意义。其作为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精神层面内容,代表着人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价值。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生生不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精神根基,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在中华文化中,口头文化、技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其中非物质文化展示着我国独特文化魅力,其作为精神纽带联系着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将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遗产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人类印记的宝贵内容。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才促使人类文化相互吸收、借鉴和交融,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才使人类在丰富的文化基础上自由想象和创造,构建出美好的社会生存空间;才能不断激发人类的潜力,促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人类文化的根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不断激发人类的潜力,促使人类更好地创造,使人类精神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点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体现在外在环境干扰上,还体现在自身内容上。外在环境的干扰在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大量工业机械生产的低劣非遗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而内在的内容并未紧随时代潮流做出创新与变革,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只有深入分析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点,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提升后续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度加大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外在物质形式,[2]保护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新时期下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快节奏和智能化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保护传承的人文环境,无法实现新的发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缩短了不同区域、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距离和融合时间,使得区域传统文化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个性化和差异化程度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和共同性。

比如我国的布依族,其特有的布依族文化伴随着布依族的诞生、繁衍和发展而形成。布依族文化是布依族人民不可分割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中,布依民歌是布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布依族内无论是婚丧嫁娶、祭祀活动,还是寻常小事,都含有布依民歌的身影。虽然布依族的传统生活模式是以游牧为主,直到近代才定居下来开展农耕生产,但丝毫不影响布依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冲击着布依族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为了谋生,越来越多的布依族年轻一代走出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外出工作。长此以往,年轻布依族人与传统民族生活模式相分割,布依族民歌也仅仅停留于老辈布依族人的头脑中,有些年轻人不仅印象模糊,而且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学唱民歌。这使得布依族民歌传承出现危机。

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环境使传统区域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导致传统区域文化无法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传承,曾经的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被现代生产方式打破。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离人们生产和生活越来越远,脱离于大众,游离于现实生活。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来说,形势不容乐观。一旦上述情况达到顶峰,出现人群代际关系中断,这些无形遗产将很难再有恢复的机会,这也是保护和传承的难点之一。[3]

(二)商业化开发和活态化保护传承存在冲突

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即使是偏远落后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世界市场环境中。对此,很多地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和利用,将文化变现为商业价值,以期推动本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部分地区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出现严重冲突。开发不仅没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反而导致非遗文化由于承载过度出现损坏和消退迹象,降低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性。

比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西藏族艺术形式“唐卡”,其是藏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藏民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唐卡”使用全天然矿物原料创作,加以高超的绘画技术,呈现出一幅极具色彩表现力的绘画作品。传统绘画制作模式中,一幅“唐卡”需要多个工人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而利用现代印刷技术,短短几秒之内就可以制作出几幅“唐卡”。当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的工业制造“唐卡”,不仅没有使传统“唐卡”成为收藏热点,反而降低了“唐卡”的价值。究其原因,在于简陋粗糙的印刷制造工艺损害了传统藏族绘画艺术的精华,导致藏族重要文化遗产“唐卡”艺术的式微。越来越多藏族人民没有“唐卡”的印象,这项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几近失传。由此可知,商业开发与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之间有矛盾冲突。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达到双赢的局面。[4]具体来说,针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性保护和传承,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果商业化开发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不顾及非遗文化内容保护和传承,则对非遗文化的破坏远远大于开发。

(三)技艺型非遗项目因后继无人而出现中断失传

相比于口头文化,技艺型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载体,但是学习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时期,年轻一代将眼光更多地放在科技产品和智能化生产方式上,对技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较低,进而导致技艺型非遗项目后继无人,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比如皮影、石刻、剪纸、传统戏曲等。[5]这些技艺型非遗项目在年轻一代看来,还不如打工实在,即使政府发出号召,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从事这些行业难以维持生存,且学习时间长,回报慢且少。第二,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对技艺型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年轻一代思想认知片面。

人们的择业观受到多元文化浪潮影响,选择学习时间短且收入可观的行业成为时代主流,这也使得从事技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数持续减少。由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过少,没有达到基本人数标准,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岌岌可危的处境。

三、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

联合国下发的相关文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区域文化保护工作转变为国家乃至世界共同参与的工作,切实增强了保护传承力度。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做出了一系列努力,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和行政条例,加大了中华民族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力度,为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

我国现有的非遗保护传承法律法规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实践操作效果不佳,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再加上现阶段发展力量依旧集中于经济建设方面,非遗保护传承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况。市场经济背景下,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效果。因此,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力度,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显著提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中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宣传力度大大提升,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歌曲”等纳入非遗保护传承系统中,构建起一个完善、科学、系统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在实际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法律法规依旧是其强大的保障。要想推动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多行之有效的非遗项目保护举措,促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靠完整的生态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和传承。对此,要构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环境,使其有一个系统的保护传承空间。让处于该生态空间中的人们自觉保护和传承,促进口头文化、技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发展。

例如,可根据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制定布依族民歌保护传承工作计划,进一步提升布依族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贵州布依族民族品牌,向国内外输出民族品牌,构建起布依族认知框架。其次,紧紧围绕贵州布依族这一区域,收集民歌资源,建设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以基地作为辐射中心,向四周或国际渗透民歌文化。最后,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当地布依族传统民族节日“六月六”,开展互联网西部民歌演唱会,将布依族民歌推向社会,推向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布依族民歌,从而为恢复布依族民歌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效果。通过实践表明,布依族民歌保护传承工作举措契合我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内容,符合布依族人民的心愿,在促进布依族民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能推动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合理规划商业开发内容,保护传承和商业开发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歌曲、民间技艺、手工形式;一类是民族信仰、祭祀等文化源头内容。而前一类充分符合商业开发要求,后一类更适合文化层面的保护。对于前一类,可以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和人们的喜好度,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规划,使其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展现出更高的商业价值。以昆曲为例,其作为京剧的前身,地位显赫。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对戏曲的欣赏兴趣不断降低,观看国粹京剧演出的人数少之又少。但作家白先勇尝试将昆曲和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使昆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其改编的《牡丹亭》一经推出,便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与好评,甚至后续的门票被几秒内一抢而空。[7]之后,新版《牡丹亭》顺利开启全国巡回演出,甚至受邀到海外出演。由此可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不仅能有效提高非遗项目的商业价值,还能保留着其核心内涵。商业开发和保护传承充分融合,才能够实现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商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新时期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根基动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研究非遗的保护传承难点,针对难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布依族唐卡民歌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