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京歌《梨花颂》的演唱特色

2022-12-29 05:36殷博惠
参花(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月琴梅派字头

◎殷博惠

京歌不同于普通的声乐作品,它融合了民族声乐和戏曲的精华,成为现代声乐中非常新颖的一种唱法。但是京歌的唱法与民族声乐和戏曲各不相同,在唱腔、伴奏、舞台表现、服装、妆容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之处,它更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演唱技巧。京歌是在传统歌曲的基础上,融入戏曲的精华,如戏曲中的唱腔、行腔、板腔等技巧,显得更加深远悠长,细腻婉转。《梨花颂》就是京歌的典型代表作品。

一、《梨花颂》的创作背景

《梨花颂》是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大唐贵妃》是讲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其创作灵感来源于《长恨歌》,后由翁思再作词,杨乃林作曲,属于京剧。它结合梅派剧目《贵妃醉酒》和《太真外传》创作而成。唱腔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并加入了梅派的唱腔特色,委婉而大气。杨乃林在创作此曲时,又创作了30余段的新唱腔,同时将梅兰芳12段的传统唱段保留了下来。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艺术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大唐贵妃》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此剧歌舞并重,歌词有深厚的文学内涵,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二、《梨花颂》的演唱版本

《梨花颂》凭借婉转的京腔,动人的爱情,将古典美化成音符,让人难以抵挡这样的旋律,音乐人不断传唱,以碰撞交融的方式,在古典和流行之间,再创经典。演唱过《梨花颂》的歌唱家有很多,李胜素、梅葆玖、李玉刚等,他们通过各自的演唱赋予了《梨花颂》不同的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李胜素,通过她的演唱,首次将美妙的京剧旋律唱响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其清凉含蓄、华丽温婉的嗓音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为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梅葆玖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其父就是梅兰芳,他演唱的《梨花颂》让众人直呼惊艳。无论是表演还是扮相,都和他的父亲极其相似,嗓音圆润,将梅派的神韵和京歌的精髓传达得非常精妙。李玉刚也曾登台演唱《梨花颂》,其表演可说是惊艳全场,有很多热爱音乐的人,也因《梨花颂》记住了李玉刚。李玉刚男女声的生动转换,更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戏腔的韵味十足。他的唱腔高亢嘹亮,音色清透,毫无杂质,在细腻的声音中,唱透了人物的情愁和缠绵,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回了那个年代,一同去体会杨玉环哀怨、凄婉的心情。在古典与流行之间,这一版的流行元素相对更加丰富一些,也是当下传唱最多的一版。梅派传人姜亦珊也为传承经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作为师从梅葆玖的梅派传人,她用纯正的京腔,在央视综艺节目中为观众演唱《梨花颂》,她身披传统京剧服饰,随着音乐碎步起舞,留下了女声版的经典,营造出震撼的场面。

三、《梨花颂》的歌词和曲式

《梨花颂》这部作品是一首一部曲式的作品,2/4拍,A宫调式,属于非方整性结构。前奏部分有两个乐句,开曲就直奔主题,由强拍开始,显示出杨玉环高贵的形象和气质,之后慢慢减弱,引出主部的内容。

主部的内容共分为七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是带有变化的平行乐句,“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同头不同尾,节奏非常平缓,描绘性地讲述了故事发生的情景。其他乐句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乐句6是在乐句5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进行重复,最后结束在V级和弦上。主部是严格按照中国音乐中起承转合的要求来发展的,用短短的几句话,讲述出完整的故事,让人回味。作品多处句尾运用了装饰音进行修饰,演唱者在装饰音的基础上,一字数转,声音更加婉转动听,旋律线条更加流畅,使得每个音符在古典和流行之间,灵活地跳动着。

最后是尾声部分,尾声与前奏的引子相呼应,但是情感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情感变成了特强,最后一句最后一个字,又回归到了弱拍上,扣人心弦,升华了主题,留给人无限的遐想。

四、《梨花颂》的伴奏

《梨花颂》是京歌的代表作品,京歌的伴奏与艺术歌曲大有不同。京歌的伴奏乐器通常是高音二胡,这种二胡的音质明亮,发音刚劲有力,穿透力很强。在节奏感和力度上,也给了唱腔非常有力的支撑和补充。除了高音二胡外还有京二胡、伴胡、月琴、单皮鼓、堂鼓等,都是京歌的重要伴奏乐器。

《梨花颂》的伴奏有多种版本,在众多版本中,占比较大的还是古筝。古筝是一种弹拨弦乐器,其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雁柱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而成,这是汉民族古老的乐器,流行于世界各地。常以独奏、重奏的形式在戏曲、曲艺当中作为伴奏。它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清晰度和分辨率都极高,演奏技巧也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月琴也是《梨花颂》伴奏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乐器,月琴同样属于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琴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月琴传到台湾以后,在形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台湾月琴的颈较长,音箱为木制圆形,偶尔有六角形和八角形。在京剧文场中,月琴、京胡、三弦合称为“三大件”,后来梅兰芳引进了京二胡,就丰富成为“四大件”。

京歌《梨花颂》的伴奏,只用乐器演奏旋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在没有歌词和表演者的情况下,这些民族乐器表现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感,同时也将剧中哀怨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但是伴奏强弱规律十分明显,又有着很强的叙述性,流露出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高贵、大气的形象,更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

五、《梨花颂》的演唱技巧

(一)声音位置

《梨花颂》属于京歌,京歌演唱讲究“提拎劲”“提拎着唱”,就是提着气、拎着唱的感觉。提拎着气息使声带紧闭着歌唱,尽可能地使声音在“静态低喉位”的状态中进行演唱。在演唱时,只要张嘴,就要一直保持住这种状态,在换气或者较小的停顿处,这种状态都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要始终做到“提拎着唱”。要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和位置,直到唱腔结束,才能松懈下来。所以说京歌与民族和美声喉头位置的深浅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京歌的风格跟民族、美声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京歌演唱要保持“半张口型”,喉头一定要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否则会造成声带的紧张,影响气息的顺畅。在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和脏器会自然地做下垂动作,这时候喉头也会轻微地向下移动一些,如果多用鼻子吸气,喉头下移的情况就能适当减小。京歌不同于美声,美声采用的是拼音文字,对字的咬吐不像京歌那样注重对字头、腹、尾的强调,而且在唱歌过程中,气口也没有京歌那样频繁。所以,要想唱好京歌,喉头要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如果声音是“挤着”或者“横着”出来的,就会缺乏立体感,声音也会变得僵直紧张。以演唱者要在打开喉咙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是乐器的发声体,挂住头腔,让每一个字的位置都靠前,每一个字都换在气上,保持持续高位置。

(二)咬字技巧

声乐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就是要求演唱者咬准字,有圆润的腔体,所以咬字对于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但要想真正做到字正腔圆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唱者不仅要熟悉我国汉字的构成和含义,也要清楚地知道语言的发音规律,做到清晰准确地咬字。好的咬字是把字头咬清楚,字头可以适当地给一点力量,然后抛物线性地延伸字腹,最后归韵收尾,字尾处要做轻处理,这样的要求需要强大的气息来支持。

“梨花开春带雨”作为全曲的第一句,一定要抓住观众的眼球,歌曲从强拍开始,一定要把字头清晰地唱出来,因为这里要做强弱对比来突出情感,所以“花”“开”这两个字在切换的过程中,口型要小一点,并在字腹中多停留,不能刻意地突出字头,否则就会显得很直接,很突兀,与整曲的情感不协调,也与刻画的人物形象不相符。《梨花颂》之所以归为戏剧的一种,是因为歌曲中独特的韵味。《梨花颂》运用了大量的梅派唱腔技巧,要有意识地去关注歌曲的倚音、滑音,有些地方还要用叹气的感觉去唱,在句尾处利落收腔。也是这句词,“梨”是前倚音,“开”是后倚音,这种手法是梅派独有的韵味,一下就能凸显出贵妃的气质,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想要把倚音唱出味道,就要吐字清晰,好的吐字可以提高歌曲的表现力。首先,在发音之前要控制好气息,做好歌唱的准备,保证字头是有力量的。其次,要控制发音的着力点,不能一直让声音都处在强位置上。最后,控制好发音的速度,要使声音变得张弛有度。在发音之前控制好这三条,就可以做到吐字清晰,字头有力。

在咬字的时候,口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京歌中的口型不宜过大。比如“此生只为一人去”,这里的“sheng”,在京歌中常常被唱成“shen”,这里不需要张大口型,只需要换气在高位置,把“生”的字头给出来,小口唱即可,“一人去”的“一”在很多艺术歌曲中,是需要提笑肌、张嘴唱的,但是在这里只需要微露牙齿。“道他君王”中的“君王”也是需要小口型歌唱,“王”虽然是个开口音,但是君王是一种称呼,是非常含蓄的一种表达,如果大口型歌唱会破坏这种含蓄的美感,这里需要用小口型,找到头腔。小口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气的现象。

(三)情感处理

如果演唱者想通过自己的演唱让观众有所触动,就要把握作品的情感,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需要了解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用心感受每一部分的变化,把自己代入故事当中,以情带声。

从歌词来看,作者开头借梨花短暂的花期,来形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虽然这是一段唯美的爱情,但是最后却以悲剧结束,所以在一些动词上,应该唱出流动的感觉,比如“梨花开”中的“开”,应该拉长“开”字的线条,那梨花盛开的样子就生动形象地映入观众的眼帘了。“春入泥”的“入”,应该有伤感、不情愿的凄凉美感,以表现这段以悲剧结束的爱情。“此生只为一人去”这里应该充满浓浓的爱意,演唱者应该在这里努力代入情景。“一生只爱了一个人”,使自己的情绪更加饱满,“天生丽质难自弃”,如此美若天仙的贵妃,又自信又有才华,前半句是对自己的自信,但后半句似有不甘。同样的一句话,连续重复了两次,情绪上也有非常明显的递进。所以这两句的状态应该是变化的,第一句是“二黄”调,要严肃、端庄地演唱,归属于南方剧种;第二句是西皮腔,应该比第一句情绪更强烈,应该是演唱者用非常饱满而又有力的声音去发泄自己心中的悲伤与不甘。“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两句歌词基本是一样的,两个“长恨”突出了女主人公敢爱敢恨的性格,再一次强调了她的失落与遗憾,所以两个“长恨”的情感也是递进的。这两句都是特强,可以说是整曲情绪最强的地方,与开头叙事的部分形成对比,前半部分是对美好爱情的留恋,后半部分是自己心中的遗憾与哀怨,而全曲最后一个“思”字,做了渐弱渐慢的处理,耐人寻味,歌曲已经结束,但是听众的思绪还停留在故事当中。

六、结语

京歌《梨花颂》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在现代音乐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京剧的元素,虽然音不高,但要想唱出京剧的韵味和歌曲的情感,对于演唱者来说,也是一大挑战。本文通过搜集各种资料和文献,研究了京歌《梨花颂》的背景以及各大音乐名家演唱《梨花颂》的不同风格,对《梨花颂》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进行了阐释,希望能对声乐爱好者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月琴梅派字头
作品欣赏
第六讲 横折弯、三点水、人字头的写法
悦己
连降两个月 太原猪肉价格重回“2”字头
论月琴的发展和演奏技法
“家”字的写法
《羊字头》教学设计
著名京剧艺术家李维康
——一生都在为传承梅派而努力
梅葆玖先生病逝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